分享

漫画闲聊,一口气读完中医史

 汉青的马甲 2015-11-15




我们今天来扯....oh...不,应该是聊一聊中医。

提到中医,这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纯原生态滴哦。

好吧!今儿收敛一下。

中医翻译成英文是这样子读滴“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来,跟我一起读“特děi 神农 拆妮子 奶的神”。


用俺们东北话说理解就四“神农,额滴娘啊,你太神了。。。”额~~ 这话得从何说起呢?


那就说说盘古开天辟地那会吧!应该是在150亿至200亿年年前。据说盘古这老爷子有好几个手下,那个个都身怀绝技。其中就有一个叫神农氏的人。




这伯伯绝对是个牛人,不仅开创了中国的农业文明,而且还捎带脚地尝遍了百草,发现了吃草可以治病这个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的现象。




这位伯伯自从挂了以后,“神农尝百草”这事儿就被人一传十十传百,挡也挡不住的速度流传至今。


当然了,这位神农伯伯到底是一个人,还是好几个人,是一个神还是好几个神,从

来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是不管咋地,后人把他当成了中医文化的奠基者,并且也从来没有人敢出来和他争这个位置。

额….好吧!那说说现实点的。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也就是原始社会那会儿。



那时候人都比现在人皮实,一个个光个大脚丫子,四处跑。但是遇到病啊灾啊的,基本上就直接死翘翘了,平均年龄也就活到个20多岁,搁到现在都属于夭折范畴。哪个村要是出了个三四十岁的老不死,就马上成为了长寿村。




不过!原始人的聪明程度一点儿也不比现代人差。虽然不懂怎么治病,但是眼神可好使呢!一看就会。




刚开始呢!他们是用舌头舔伤口。后来一点点的就把唾液涂在伤口上。


血多止不住咋整,于是他们就随便抓点树叶子往伤口上一撒!


嘿,结果歪打正着发现植物居然能止血!


这可给他们乐够呛。



自从知道植物能治病了,他们就开始拿自己做实验,经常去采点稀奇古怪的草,拿回来在人身上试。这样下来以后,他们居然认识了上千种中药。每种药都能通过气味准确地分辨出来。要不说呢!知识都在于积累啊!


虽然这时候中医并没有真正出现,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个头疼脑热也都知道咋治了。



这点事说来简单,但中间经过了好多年,除了发明中药,其他事情一点没耽误。



从西周开始,中医的系统开始有点儿模样了。在其他方面,人们也意识到提高逼格的重要性,决定再也不能糊里八涂地活了,于是各种大咖们组成了一个个团队,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开始正儿八经研究上了。



为了这个事儿,这些人争论得一个个脸红脖子粗的,几天几夜不合眼,一顿吵吵。好在最后出现点成果。一本《周礼·天官·冢宰》就这么完成了。其中对医疗这块是这么划分的。这时候代称就出现了一大堆!!



大概是因为王公贵族是最先富起来的一帮人,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食医在王室内得到格外的重视。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中医理论慢慢形成了。中医发烧友越来越多,值得炫耀的是,《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两部牛逼闪闪的中医著作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现在你要是还不知道这两本书,你会被视作low逼中的战斗机,哪儿哪儿都受到歧视。



战国这阶段的人求知欲都特强,个顶个都是知识分子范儿,分分钟想把宇宙万物了解个底朝天,所以不光这两本医书,今天我们但凡要装个文化人儿,想一张嘴就让人肃然起敬,最好的办法就是引用两句那时候人说的话。


咱们接着说到了西汉,在西汉时期皇宫内突然出现了太医令。


也就是说 这时太医出现了等级,有了管理制度。



当然这种称呼只限于皇宫内,皇宫外医生的称呼还是乱七八糟,瞎叫一气。

到了东汉时期,“中医”二字可出现在文字里了,(ps:只是出现,并没有采纳)。有一个叫班固的人,自幼就显示出大咖的潜质,九岁就能诵读诗赋了,十三岁就被王充看上了,成为了他的徒弟。


班固后来就写了一本《汉书·艺文志·经方》,在这里就提到了中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不过这里“中医”二字是指中等医生的意思。



除了“岐黄”,中医还有几个别名,“青囊”、“杏林”。

三国时期,有三位相当牛逼的人物,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有着一身的艺术细菌,也包括医学细菌!这时候中医的代称就比较多了。来,简单跟大伙介绍下。



华佗出现后,外面的人都疯传华佗是外科圣手、是神医,是治外科病的总瓢把子。天天找他看病的人都乌央乌央的。


《三国演义》上是这么介绍的,华佗的故事一下就传到了一直有头疼病的曹操耳朵里。


曹操这头疼病没少找人看,可就是一直治不好。估计华佗去之前肯定信心百倍,绝对没想到事情会闹得那么大....


就这么滴。曹操以为华佗这是要杀他呢?直接就废了华佗。


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华佗的确是被曹操杀的,理由也很没节操,基本上就是让华佗只能先给自己看病,别人都得靠边站,华佗表示很不满。据说后来曹操自己也很后悔。


华佗被关进大牢之后,有一个狱吏比较欣赏华佗的才华,在华佗临死前给他吃了顿好的。ps:要不然都得成饿死鬼。


华佗也挺讲究,就把整日随身携带的青囊送给了那位狱吏。这可不是一般的青囊,里面可装满了他的毕生心血,所有有关医学的资料都在这青囊里面。


狱吏得了宝贝,立马辞了职,拿着青囊从医去了。自此,“青囊”就成了中医的有一个代称。


说到下一个代称,那就跟董奉有关了。董奉这老头人缘很好,看病从来不收钱,只要在他家种棵杏树就OK。时间长了大家就自然而然的一说找杏林,就是去看病。于是“杏林”这个代称被称呼了好久。


既然说到这儿了,不得不提到“坐堂医生”的由来了,这和“建安三神医”最后一位,也是最牛的一位——“医圣”张仲景有关了。


话说,张仲景在长沙任官期间。很多人在瘟疫中都死了。当时张仲景为了不影响公务,还能给老百姓治病,就在每月初一、十五,在办公大堂上给人切脉开方,而且是免费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做名医不但要医术高,还得攒人品,人品low的人是做不了名医的。


后来有不少人都去效仿他的做法。“坐堂医”就这么传开了。

说完上面这段,再来顺便听听另一段贼拉玄乎的代称由来吧!

咳咳~~从前呢!有一个怪老头,腰上挂个葫芦。一天没啥事可哪儿晃悠,据说这老头还有挺有两下子,啥病都能治。于是,这时候就被一个眼尖的人盯住了。


后来这个人就学到了一身本领,从那以后每天拿个葫芦,四处治病救人。每个被他治好的人都说,他这个人真挺玄乎,啥病都能治。玄乎、玄乎就这么叫着叫着就成“悬壶”了。


说起来,中医的发展也是蛮坎坷。因为有一种恶势力,时不时就会渗透到了中医里面,这个恶势力叫做“巫医”。“巫医”得从原始社会那会儿说起。巫医,就是巫师和医师,那时候的人弄不清人为啥会得病,以为鬼神对人的惩罚,所以生病了,就求鬼拜神来治病,所以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



“巫医”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连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最后两卷中称为《禁经》,里面大概讲的是如何运用念咒的方式治病。


连孙思邈都如此认为,可想而知以前的其他医生!但这么一来,让很多人更分不清什么是医,什么是巫,常常把它们混在一起。


中医带着这个污点生存了好些年。有一些比较有原则的医家,他们一直想要把巫和医分开。


而扁鹊当时就有“六不治”的原则,第一条,信巫不信医者不治。


对“巫师”排斥的比较厉害的,多数是长期在皇室内治病的御医。


说到御医,那可不是一般人想当就能当上的,御医虽然级别不高,但却是皇上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岗位,所以御医说的话还是管用的。

那么“医院”这个名字又是从哪来的呢?来源于金代时,设立了太医院。


以前的医生,都是为皇家服务的,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皇帝是懒得去管的,从秦汉以后设太医令,到隋唐设太医署,宋设医官院,到金代改称太医院,都是为宫廷服务的。所以,那时候的“医院”和现在的“医院”,服务对象完全不同。


“大夫”、“朗中”,也是中医的代称。这两个称呼起源于宋代。宋代设立了太医局。当时太医局里的医官就分了七级,官职就有二十二个还多呢?其中就有大夫、郎中等。


后来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医生的尊重,就把那些不在太医局里的医生和在外面医馆供职的医生都称为“大夫”。“郎中”的官衔没有“大夫”高,所以就把那些街上高喊的、或走街串巷医治的医生称为郎中,并且把在江湖四处游走或略懂医术的人称为“江湖郎中”。


“大夫”和“朗中”这两个官职其实不是到了宋朝才出现的。早在先秦时期的时候,那时候在宫廷里就有大夫这个官名,(这里的“大夫”的“大”)。


后来到了秦朝,大夫又有了不同称呼,但仍为官名。这时郎中也被采取成为了官名。

是在宋代以后,“大夫”和“朗中”才成了专门给医生的官职,“大夫”和 “朗中”从这时起,就成了医生的专有称谓。

好玩儿的是,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对医生的叫法也有区别。


到了近代,称呼又有了变化,北方地区一直称“大夫”,南方地区始终唤“郎中”;而且北方“大夫”是中医、西医的统称,而南方“朗中”则特指中医,对西医也叫“大夫”。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好奇,难道“医生”在古代也是什么官职吗?嗯~~这个小编还是画个图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嘻嘻~~看到最后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最早的“医生”是指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现在的“医生”专指掌握医药卫生知识进行疾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


额~既然这么给面子!那就给大家多说一点。中医对日本和朝鲜有什么影响呢?这说起来可就露脸了。在历史上,日本和朝鲜一直都是中国的小弟。


“汉医”“汉方医学”,这是日本对中医的称呼。古代日本那个除了地震、海啸、火山,几乎啥玩意也没有,啥玩意都跟中国学,自然也把中医看得至高无上。


朝鲜的自尊心比较强,他们认为连端午节都是韩国的思密达,所以朝鲜的医学有自己的名字,叫朝医学,或者朝医,朝医是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民族防病治病经验发展起来的,成为了中医的一个分支。

所以,中医在历史上是相当有面子的。


到了清末年,情况有了变化,这时候中国被各种土豪列强轮番捶打,导致中国人开始不自信了,觉得我们自己的玩意儿啥啥都落后。



这段时间,西医传入我们国家,越来越受到青睐。这时候中医被称之为为“旧医”,西医是“新医”。有点想要去旧换新的意思。


中国人自己也开始怀疑起中医来,到了民国,在1929年2月,中医面临了最大的危机,民国政府通过了“废止中医案”


这场风波影响很大,整个中医界都面临着饭碗被砸的危险。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齐聚上海组成了请愿团。


他们自行组成的请愿团,分别三次向各大部门单位,要求撤销废止中医提案。民意不可违,国民政府一看捅了马蜂窝,自己先颓了,废止中医提案被取消。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医学界将每年的3月17日设立为“国医节”

19世纪末,西医大量传入中国,为了与西医区别开,“中医”的名称这才逐步出现。


1978年中国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其中对“中医”的解释是这样滴:“中国固有的医学”和“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在在在后来呢!中医名声大噪,传到了国外,老外很看好中医的绿色治疗方法。在他们眼中这“中国的传统医学”既神秘又有效,所以就有了开头的英文单词!



咳咳..接下来小编该考考你了。说了这么多代称,你记住了几个了呢?

中医作为咱们自己国家的特产文化,以后可要知道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