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末代德国总督瓦德克

 真友书屋 2015-11-15

德占时期(1897~1914年),先后有四人出任了德国在青岛的最高军政首脑——胶澳总督,依次是卡尔·罗森达尔、保罗·叶什克 、奥斯卡·冯·特鲁泊和阿尔弗莱德·迈尔·瓦德克。


迈尔·瓦德克是最后一任胶澳总督 ,虽然只有三年任期,却成为很多历史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比如他与孙中山之间的故事、日德战争德国战败他代表德国投降,成为战俘在日本生活了五年。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末任总督到底有哪些故事吧。





1908年来青岛,三年后当总督


还是先来认识下迈尔·瓦德克。1864年11月27日,他出生于俄国的名城圣彼得堡,父亲是这所大学里的德国文学教授,典型的书香门第。瓦德克10岁时,父亲退休,带他回到了故乡德国著名的大学城海德堡。瓦德克在海德堡大学读历史,只是他没有成为像父亲那样简单的学者,学业还没完成就加入了海军。1898年,34岁的他结婚了,之后家里又多了三个成员,一儿两女。


瓦德克与青岛的缘分开始于1908年,他来青岛担任海军参谋长,1911年8月19日就任第四任德国胶澳总督。于是,瓦德克搬进了总督府(位于市南区观海山南坡,面对青岛湾和小青岛,系德国胶澳殖民地统治机构所在地,为总督所用,故名总督府)。


随后,全家人一起搬到了总督官邸(今迎宾馆,坐落于信号山南麓,因为胶澳总督一职类似于中国地方军队的最高武官提督,所以老青岛人又称其为提督楼)。为什么他可以直接从参谋长直接升为总督?其实,此前他曾做过一年的代理总督。



青岛提督府


吕传胜、巩升起在《与建筑对话:品读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一书中,提到了这样几句话:“1909年4月6日至1910年4月2日,特鲁泊(第三任胶澳总督)回国度假期间,迈尔·瓦德克曾代理了一年的胶澳总督官职。1911年5月14日,特鲁泊卸任后,海军上校黑乃尔又暂时代理了三个月的总督职务。当年8月19日,海军上校迈尔·瓦德克被任命为新总督,直到1914年11月7日德国战败为止。由于黑乃尔为代理性质,所以一般将瓦德克视为特鲁泊的继任者。”


那么可能又有人问了,为什么特鲁泊度假期间选他做代理总督呢?英国人柏狄克在《20世纪亚洲大动荡的前兆——日德青岛之战的历史背景和青岛的防御情况》这样描述迈尔·瓦德克:“他身高1.9米,体魄健壮,仪表非凡,在任何环境里都很引人注目。除了平静的蓝眼睛之外,他那灰斑的山羊胡子极像一个俄国将军……他对细节极为关心,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做事要负责、正确、准时。一旦部下稍不注意,他会立即斥责。迈尔·瓦德克对玩忽职守者绝不宽容,当然他对部下是公正、坦白的,因此他们不怀疑他管理青岛的能力。”


做事认真、有原则、有能力,凭这三点,我们非常期待瓦德克在青岛的表现。




孙中山谢绝他派的接站专车?


瓦德克刚当上胶澳总督一个半月,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这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风起云涌,作为德国殖民地的青岛瞬间成了大批逊清遗老的“避难所”。


恭亲王溥伟、陕甘总督升允、两广总督周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学部副大臣劳乃宣…这些曾经清廷里的高官,在清廷被推翻后,一个个来到了青岛。其实,从这个层面讲,这些逊清遗老应该感谢瓦德克,因为没有这位总督的同意,他们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打开青岛的门,更不可能使得“各种文明的中国生活方式在这片曾经是荒凉海滩的地方相遇”。


瓦德克见过很多重要人物,唯独一位他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这个人便是孙中山。当时是什么场面呢?看看张世镕在《孙中山两次胶东之行》中的精彩描述,可以明显感受到:


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抵达青岛时,青岛民众的欢迎场面蔚为壮观,男女老少挥动旗帜,敲锣打鼓,艺人们表演狮子舞、秧歌。当时,现场的外国人士,除了英、法等国的记者进行采访外,在火车站出口,德国总督府仪仗队列队欢迎。当孙中山踏着红地毯走出火车站时,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抢先和孙中山又握手、又拥抱,嘴里还嘟囔着:“大总统阁下,我代表青岛的军民欢迎您,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但孙中山当场谢绝了迈尔·瓦德克派来的接站专车而且拒不赴宴。


孙中山大声告诉迈尔·瓦德克:“中华民国不承认德意志帝国用大炮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说罢,在千百民众的簇拥下,乘上三江会馆会长周馥的汽车,直奔三江会馆戏台前广场的欢迎大会。


后来,孙中山以私人身份和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互相拜访,他说:“这次北方之行,虽然访问的城市不少,但青岛是唯一的一个受异邦统治的地方,分外需要好好进行考察。”




他并未亲自到车站迎接


这是青岛历史上重要的一刻,孙中山来了。这个场景不知道被多少人用多少种方式反复讲述过。但孙中山真当场谢绝了瓦德克派的接站专车?堂堂胶澳总督脸上怎么能挂得住?关于这个问题,青岛市档案局社会宣传处处长周兆利曾经查阅了大量中德双方的史料,以澄清那些传说与误会,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他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


1912年9月28日傍晚,孙中山偕夫人卢慕贞、秘书宋蔼玲及众多随从,乘坐专列自济南抵达青岛,火车站广场上聚满了2000多人的欢迎队伍,但欢迎现场没有见到胶澳总督迈尔·瓦德克的身影,尽管山东当局事先已将孙中山造访的消息电告了胶澳总督府。


瓦德克虽然未前去迎接,但目光须臾未离孙中山的行踪,“正是他的关注,提供了了解这一历史的难得证据,他在汇报中提到,孙中山下榻在风景优美的‘沙滩宾馆’,一行40多人包住了16个房间”,同年10月11日上海的《德文新报》,也做了相同的报道。这是一个位于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旁边的假日型宾馆,建于1904年,面向美丽的汇泉湾,背后则对着跑马场,马场的奔腾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宁静的海湾形成鲜明对比。


据德文史料记载,第二天中午,孙中山在秘书陪同下,礼节性地拜会胶澳总督瓦德克。瓦尔德克的记录中透露,握手的一刹那,他发现孙并非他耳闻的那个孙大炮;相反,孙中山是一个讲话很有分寸、甚至有些拘谨的人,双方交谈也未涉及任何政治问题和中国时局。




孙中山下榻之青岛海滨旅馆


傍晚,迈尔·瓦德克到沙滩宾馆回访了孙中山,此时的孙中山好像换了一个人,瓦德克惊奇地发现,孙已完全没了先前的拘谨,幽默健谈和演讲的天才表露无遗,除纵论中国形势之外,也对青岛14年的发展作了正面评价。


此外,孙中山还帮瓦德克解决了一个令他头疼的问题。此次行程,孙中山并没有参观大学的安排,但德华大学的学生们早就租下了大鲍岛戏院,准备欢迎孙中山的到来。学校当局以此系政治活动为借口,禁止学生参加,结果引起全校罢课风波。


不得已,瓦德克亲自请孙中山做学生工作,终以孙中山决定访问该校而平息。而孙中山离开青岛后,瓦德克在给德国政府的报告中对他予以高度评价:“在所有与他接触的人士中,他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的克制和谦虚,他的理想主义和能言善辩,无不昭显着伟人的风范。”


这就是瓦德克与孙中山之间的故事,非常短暂,却成为历史性的一刻。


他亲手将青岛交给日本


中国在经历辛亥革命的时候,国际形势也在悄然变化着,但那时瓦德克还没有什么意识。


据《与建筑对话》记载,1913年12月14日,瓦德克在总督官邸设宴款待了日本陆军中尉山本茂。1914年8月1日,又接待了以考察之名来青岛的日本关东总督、陆军大将福岛正。这时,瓦德克才深深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他早就把妻儿送到了北京,他独自在青岛,仍然对和平对现在的稳定抱有一线希望…


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等待炮击的命令的日军炮兵


但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了。日英联军7万余陆海军蜂拥而来,瓦德克手里有什么?5000余人以及青岛要塞的众多炮台和堡垒。还有德皇威廉二世亲自给身兼青岛要塞司令的瓦德克总督发来的电告:“务必保卫青岛要塞,战斗到最后一人。”


5000对70000,这样的对比,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但这些怎能击退早已准备充足的日军!9月和10月间,德日在青岛海陆展开了激烈争夺,渐渐地日本人取得了优势。10月29日和11月1日,德国人孤注一掷,先后将塔克号炮舰和伊丽莎白号巡洋舰炸沉,用来堵塞航道,仍无济于事。


11月7日早上6时许,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炸毁防御设施,毁坏大炮,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向日军投降。第二天,他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电报中宣称:因各种不利条件,为青岛不毁于战火,为保护众多生灵,不得已开城投降…


战争宣告结束,11月10日,瓦德克与日军攻城司令神尾光臣进行了谈判。他对德军投降后受到日军的优待表示感谢,对日军在作战中表现英勇和德军的防御工事的坚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对日本当局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夺取青岛表示极大的愤慨,还对在此次战斗中给日军造成重大损失也表示了极大惋惜。


这一天,瓦德克和这个事件一起被记入历史,但这个记载并不光彩,因为是他亲手将青岛交给了日本。而这位末任总督也将在几天后作为战俘被带走。自此,瓦德克的世界里只剩下黑暗。




1914年11月14日,迈尔·瓦德克作为阶下囚离开青岛。在羞辱中,瓦德克被押上驶往日本的军舰,离开了他生活了三年的城市。他在日本被关押了5年,1919年回到德国后写成《青岛的武装和包围》一书 。


特殊的日子


1914年11月14日。日本人选择这个日子带他走。不知道是历史跟他开了个大玩笑,还是日军故意而为,因为17年前的这一天,德国远东舰队占领了胶州湾。日本人像是在宣扬自己的胜利,又像是一种无声的蔑视。


瓦德克心里一定充满了悲愤和惆怅。任凭怎样,就算走他也要保持德国军官的形象:头戴黑色的海军帽,身穿红色双排金扣并带有4条金色饰线的军礼服及红色军裤,系着黑色的领带,足蹬茶色的高筒军靴。


去日本之前,沿途乘车经过原德军步兵防御堡垒一线时,他特意下车察看数天前的激战残址,然后从李村到沙子口,登上了驶往日本的萨摩丸。



日本福冈县门司港西洋建筑


11月17日,瓦德克到了日本福冈县的门司港,前来迎接他的日军代表是他过去的老朋友山本茂,他说:“这是第4次来到日本,记得在3年前第3次来日本的时候奈良还在下大雨呢。”随后,他被关押在了福冈的红十字会总部。根据不少资料的介绍,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建筑为日本幕府时代的旧址丹崎高地,南侧是风景优美的海滩,西侧为城市公园,对面为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瓦德克也不可能高兴,因为此时他的身份是一名战俘。而且之后会让他越来越亲身感受到,什么叫“今时不同往日”。


5年战俘生涯


有一篇题为《前殖民地总督迈尔·瓦德克在日本福冈战俘收容所的一天》的文章(译自日本档案资料-19日福冈电报),说瓦德克刚到日本不久就接受了日本媒体的采访,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末任胶澳总督的战俘生活:


1914年11月19日下午1时30分,迈尔·瓦德克在他的副官凯瑟尔少校陪同下接受了日本记者的采访。他身着殖民地时期的德国海军将校军服、头戴军帽、腰扎皮带、手持“权杖”与记者侃侃而谈。采访结束后,记者又随着他从楼上下来,来到战俘收容所办公室的大厅里向正在办公的铃木陆军少将递交了一封尚未封口的家信(日军规定凡是德俘家信一律检查),并用德语说:“请将此信邮寄出去。”


这是他在被关押期间发出的第一封家书,也是作为一封普通的平信邮寄的。只见铃木少将接过信件漫不经心地往办公桌上一放,仍在埋头办公。瓦德克看到之后脸上出现了异样的表情,声音都有些急促:“这封信是我打听妻子和儿子的,是一封平信可不能丢失呀……”说完好像又马上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欲言又止。片刻,只得招呼自己的副官一同离开了。


一路上,副官凯瑟尔少校看到瓦德克涨红的脸颊和那微微摇晃的脑袋,在他略微肥胖的下巴上蓄着一撮花白的山羊胡子有点抖。看样子他有点生气,感到被慢待了。




当时日军建立之日德战俘收容营


如今,他已经开始逐步适应这里的孤独生活,坚持每天做“功课”:早上7点起床、8点早餐、下午1点午餐、晚上7点晚餐,枯燥又单调。幸好他有多年写日记的习惯,再加上他从青岛随身携带了大量的书籍,足够他打发一天天的时光了。


据报道称,瓦德克在被关押期间可以得到日军大佐军衔的工资待遇(相当于上校),每月为262.19日元(注:士兵战俘的月俸比军官低得多,但列兵和一等兵每月也能拿到10日元左右,而当时日本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为15~25日元)。1915年1月29日,他还从他的工资中拿出150日元寄给位于大分集中营里的德国战俘,以帮助他们改善伙食。据统计,日德战争中,德军战俘共4715人,其中4688人在日本关押。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旁人看来,战争失败,亲手将青岛送到日本手中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甚至有点屈辱的事情,但德国当局并没有怠慢瓦德克,甚至肯定了他在青岛的工作和防卫努力。1918年3月25日,仍然在日本关押的瓦德克,被德国统帅部晋升为海军少将,后擢升其为海军中将并授予荣誉勋章。




胶澳总督年薪5万马克


5年,1700多个日夜,瓦德克终于熬完了。1919年,瓦德克获释,乘南海丸商船回德国,没想到归国途中还能再来青岛。原来,南海丸为了搭载战后滞留青岛的最后一批德俘家属(150人)在青岛港做短暂停留。瓦德克故地重游,感慨万分,回国后便写下了《青岛的武装和包围》一书。


瓦德克回国后过得怎么样?会不会因为战俘的身份受到国人的冷待?这一切都多虑了,德国历史学家施密特介绍:“瓦德克从日本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因为德国人认为他抗击日本(日德战争)做了很多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