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活动还是少一点为好 崔国明

 清源渭水 2015-11-15
 

【摘  要】  如今的课堂十分强调学生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很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这早已深入人心、也早已流行于课堂的理念的召唤下,如今的课堂确实是热闹了,活泼了。但“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口号;而“能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实效。“真”语文,需要的是“真”活动;语文课上的活动,也需要求“真”打“假”。如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活动的表象背后,有一些东西可能需要我们冷眼旁观,需要我们冷静反思。我们觉得,“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理念;“能让学生动起来”,这已是行动;而“真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效果。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活动   反思

 

如今的课堂似乎十分强调学生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很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动起来”。

“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当然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学习毕竟是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自己“动”起来,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早已深入人心、也早已流行于课堂的理念的召唤下,如今的课堂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即便是从表象上看,也确实热闹了许多,活泼了许多。但并非只要学生一动起来,就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这其中还是颇有讲究的。

有一次听课,市级评优课赛前的“预演”,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课堂教学的最后五分钟,执教教师安排学生来“活动”——先分组讨论,再选代表回答——“这首词中,你最喜欢那一句,说出理由”。课后,几位听课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都感觉到,结课时的“分组讨论”这一环节似非必要,也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实际价值,反而使课堂显得有点乱。我也有如此感受,而且我还觉得,既然是“你最喜欢”,似乎应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才合乎情理,又如何能“分组讨论”呢?当然,气氛是活跃的,教师的出发点也是无可非议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流行起“学生大家谈”来了。事实上,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围绕“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觉得写得最好的一处”“谈谈你的体会和收获”等等具有“普适性”的讨论题而开展的所谓学生活动,比比皆是,几乎泛滥成灾。这些所谓的“讨论题”唾手可得,几乎篇篇适用,而且想用就可用,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去选择,去设计,但大都因不可预见且准备不足,教师往往对学生的理解要么不置可否,要么一味赞赏,而实质上却等于是不了了之,无疾而终。

这样的活动,我们只能说,走了一个过场。

看到过一个课例,关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收尾部分,执教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去思考、讨论:

师:李商隐去世是在公元858年,距离我们今天已经一千多年了。而“瑟”这种乐器我们今天也很少能听到它的声音了,那么,如果让同学们为《锦瑟》这首诗配上乐器来演奏的话,同学们选什么?

生:我觉得用笛箫。因为这种乐器能诉说出悲伤之意。

生:我觉得弦乐比较好。因为诗人有一种忧郁气质,就像普希金,也是忧郁气质的人。所以需要那种很悠长又很低沉的声音来寄托那种感情。

……

师:老师希望大家在脑海当中响起你认为最合适的那种乐器的声音,来一起背诵这首诗。

(学生集体背诵全诗。下课。)

试图通过乐器来沟通诗歌的感情,然后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全诗,这设想就有点与众不同,体现了执教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独到眼光。我很赞赏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初衷,但从“课堂实录”来看,问题就在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什么乐器”似乎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各持己见,教师也莫衷一是,而对此,教师没有、可能也无法明确到底该“选什么”乐器。那么,教师最后“希望大家在脑海中响起你认为最合适的那种乐器的声音”就显得非常飘忽,无法落实,如果每个学生真的都按照自己理解的“最合适的那种乐器”所传达的感情基调来诵读全诗,其结果可想而知。退一步来说,即使教师明确了应该选哪种乐器,那又能怎样?即便拿“那种乐器”来当堂演奏一番(当然还有选什么曲子才能表达诗歌的情感,乐曲能否真的能够传达诗歌的情感等诸多的问题),对于整个这首诗的教学又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呢?我总觉得很寥寥。所以,这样的设计,貌似新颖,实则没什么太大的用处,仅仅是给课堂的活动贴上了一个“看上去蛮好”的标签。

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还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想法;而“能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由理念向行动的转化。“能”,意味着有内容、有办法,不盲目、不应景;“能”,更多的是从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上来考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活动,其实是只要你有“要让学生动起来”的愿望,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比如朗读。但是如果不问时机,不讲方式,不看效果,那么这样的“动”毫无意义,多半可能就是应景和造势了。

不久前听了一节高一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自《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节课45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学生朗读的机会却仅有一次,内容是伽西莫多受刑后三次叫喊着“给水喝”的三个片段,而且采用的方式是“全班总动员,男女齐上阵”式的集体朗读。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借助于读出伽西莫多语气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并体会伽西莫多当时的内心世界。应该说,教师对朗读内容的选择没有问题,但遗憾的是,教师在朗读方式的选择上错位了。我觉得集体朗读这三个片段,尽管很有声势,但很难达成教师安排这一活动的目的。如果换一种方式,由几个学生分别去朗读这三个片段,其他的同学可能只需要静静地听、细细地品,再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去比较鉴赏,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同样是说朗读。在一次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活动中,初、高中语文教师相互交叉随堂听课,不通知学校,也不指定执教教师,连续一周。活动结束后,一位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的非语文教师的行政人员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是“外行”,不懂语文教学,但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有一位初中教师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贯穿整个课堂的就是一个字“读”——感知课文是“读”,把握节奏是“读”,理解意象是“读”,体会情感是“读”,尝试背诵当然还是“读”……

我很吃惊,吃惊于一个非语文的教师也知道朗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活动对于语文的重要;我也很受启发,受启发于这位教师对于朗读这一教学安排的时机选择。

所以,“能让学生动起来”之余,还要“真让学生动起来”,因为这才是效果的体现,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动”有N种方式,手“动”,口“动”,思维“动”,……而如若手动而心不动,口动而心不动,抑或“动”的方向出现了偏差等等,这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动”。一句话,没有具体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思维的参与,课堂上“动”得再多也枉然。

还是会常常想起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一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见功力、亮点闪耀的活动安排:

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这就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后来只剩下几个字——我们后面再说。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

从“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直到区区“奢必亡”三个字,在学生的理解和黄老师的点拨之下,洋洋洒洒六百多言、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赋》竟被浓缩至斯,这实在让人惊叹,这也无愧于课堂的一大亮点。用填空的方法浓缩文本的内容,以教学的机智调动学生的兴趣,借独到的眼光开发课程的资源,所有这些,无不彰显于这一教学环节之中,这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并非所有的活动安排都如此的巧妙,匠心独运,我们见得更多的可能还是随性和应景。这里不妨借用报刊所载的一个现成的课例,是关于李密《陈情表》一文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授课教师采用的也是当今语文课上最流行的活动样式——讨论:

李密在《陈情表》中,在陈述了自己陷于“为祖母尽孝还是为皇帝尽忠”的两难境地后,恳请皇帝允许他“先尽孝再尽忠”。请认真思考,“忠孝”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示。

看到这样的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我很惊讶,因为我实在搞不清楚教师到底想让学生干什么。单就“忠孝”而言,似乎就已经跨过了“语文”的边界,更何况还要谈对“今天的人们”的启示。我不知道最终会不会讨论出生命子丑寅卯的结果来,反正我是不清楚的。但我又想,即便真的能够讨论出些什么结果来,那又能怎样?我们究竟是希望学生先“尽忠”还是先“尽孝”呢?但至少有一点我还是清楚的,那就是: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讨论,貌似拓展了开去,而实则是置“语文”于不顾,缺少了语文应有的特质,没有遵循“基于语文而归于语文”的拓展原则,其结果只能是“断了线的风筝”,滑向“非语文”那边去了。

这样的活动,设计不当,指向错位,效果不明,是典型的“应景”,意义实在不大,不去讨论又有何妨?

由此看来,语文课上的活动,需要求“真”,需要打“假”。如今语文课堂上的活动确有泛滥之势,似乎一节课的途中或者结尾不安排几个学生活动的环节,这就显得不够时尚,就不像语文课了;而且有些活动实在只能算是“应景”,更多的可能是为了“活动”而安排“活动”,并非出于教或者学之必要。如果既非必要,又无实效,不问时机,不选内容,那么我想,这样的活动还是少一点为好,没有必要刻意安排,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无论是动手还是动口,也无论是讨论交流还是静心聆听。

“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理念;“能让学生动起来”,这已是行动;而“真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实效。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76~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