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园里的民俗

 苏迷 2015-11-15
雅园里的民俗

 
  11月11日下午,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沈建东做客由姑苏晚报、苏州大学文学院、虎丘书院合作共建的姑苏讲堂,开讲《园林里的民情俗事儿》。
  沈建东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会会员,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苏州市政协文史委专家团成员,苏州科技史学会秘书长。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出版有《苏南民俗研究》、《风俗里的吴中》、《丝线上的风雅》、《苏绣》(合著)等,参与编撰《吴歌论坛》、《古村遗韵》、《中国科协国家级思想库建设丛书:苏州科技史话》等。《苏南民俗研究》曾获苏州市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二等奖。
  本报今摘登讲座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虎丘民俗活动众多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明代李流芳说虎丘有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意趣。虎丘塔真名为云岩寺塔,建成于宋代初(961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虎丘塔早已是古城苏州的象征。
  在虎丘主要的民俗活动举例如下:花神灯会、看玉兰花、踏青游春、清明城隍厉坛祭祀、夏秋画舫游、中秋曲会、赖债庙等。
  1、花神庙会
  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又称花朝,日期有三个:宋时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又为挑菜节;东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作扑蝶会;成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也有扑蝶会。总之,花朝在二月,是肯定的;正如汉张衡《归田赋》所谓“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百草既已滋荣,百花也萌芽起来,称花朝为百花生日,也是很恰当的。
  闺中女郎剪五色綵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字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吴下田家志》:“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言花朝晴,百果生。钱沃臣诗:重重烟树万家春,桑枣园中百果生。自入春寒多雨水,花朝恰喜报新晴。
  苏州历史上有大约有7座花神庙,而在虎丘就有四座,分别是在桐桥内十二图花神浜,祀司花果之神,有永南王之封。傍列十二月花神像,明洪武中建。一在虎邱山梅花楼,乾隆四十九年,织造四德知府胡世铨、里人陈维秀等建。新塘桥南花神庙、西山庙桥南花神庙。现存西山庙桥南花神庙遗迹。
  现存花神庙对联有梁章钜中丞《楹联丛话》中胜迹一门,载西湖花神庙联云: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2、初春二月,虎丘看玉兰
  清时候,每当初春二月,苏州人还有虎丘看玉兰的花俗。在百花盛开的二月,有一种花却开始飘落凋零了,那便是玉兰,一干一花,花落从蒂中抽叶,异于他花。玉兰花期比一般花儿早,它的奇异之处还在“一树万蕊,不叶而花”
  虎丘后山玉兰房种有玉兰树,相传是宋朱勔从福建所得,未及进献皇宫而朱勔事败,移植于此。玉兰花开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天半摇仙珮,空中倚素妆。”二三月阴晴不定,寒暖无常,每多风雨,飘落琼英,狼藉满地,赏花之人,见之怜惜,故称薄命花。那些游春虎丘的闺阁中人,片片拾取花瓣,带回去清洗干净,和面粉蔗糖,下油煎之以食,俗称玉兰饼。
  3、清明踏青游春
  虎丘春天也是踏青郊游的好地方,古诗词吟咏很多,如“二月春始半,踏青邀女伴,山桃虎丘红,新柳山塘短”。清代苏州文人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还写到当时文人赏花雅事,把各样花草插在各色瓶内,错置摆放几案上,夜里点上蜡烛、彩灯,相邀赏花赋诗唱曲,不觉春宵易过,斗转星移……如今虎丘年年春天都有花会,百花盛开,人潮如涌。可以这样说,旧时游春看花、敬花神习俗是今虎丘花会的滥觞。
  4、虎丘中秋曲会
  “虎丘曲会”是苏州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民间自发的昆曲集会,明清时苏州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听歌的习俗,古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明袁宏道《虎丘记》和张岱《虎丘中秋夜》中描绘尤其生动。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传统昆曲盛会自清乾隆以后,随着昆曲的衰微及其它多种原因,逐渐沉寂。20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昆曲爱好者曾自发尝试恢复虎丘曲会。2000年是“虎丘曲会”的首次正式恢复。恢复曲会之后,每届都安排了丰富的观摩活动,以提高业余曲友的演唱水平。

  园林里的年俗

  农历12月初八的腊祭就开始忙年了,过去拥有私家园林的人家,无论豪门贵戚还是富商大贾人亦不例外。正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所云:“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所谓年事无非就是送灶、打檐尘、祭祖、易门神对联、准备年夜饭、压岁钱、买新衣、购年货、要安排送礼拜年请客等等。
  其实,过年祭祀,一般人家也是十分重视的,大户人家更是隆重而复杂。可分为礼佛、供神、祭祖三大类。礼佛则以有佛堂人家为主,大户人家的夫人小姐信佛的自然要礼佛,不信佛的也可以不供佛。但祭祖、供天地、灶王,那是家家都有习惯,大户人家和小户寒门亦不例外。
  旧俗农历腊二十三或二十四及二十七日,家家看黄历,择日打扫卫生,准备过年,俗呼为掸檐尘。
  掸檐尘后,厅堂还要装饰一新,有的挂起了绣金的堂彩,地上铺了红色的地毯,花瓶里要供天竹、腊梅。有的还要摆上几盆梅桩,中等人家至少也要供盆水仙花。
  苏州古典园林是宅园合一的园林,以宅为主园林为辅的建筑格局,大都设有专门祭祖的厅堂,如贝家的园子狮子林东侧就是贝家祠堂。我工作的地方就在贝家祠堂里,记得有一年整修贝家祠堂,看到一个小耳房里还有几个木版样的东西,每个有大约80公分长,约20多公分宽,上面还镂刻有姓名号等,原来这是贝家祠堂祭祖专用的木主,想必每年像贝家这样的大家族年终祭祖是十分隆重庄严的大事情了。年节里的祭祖,自然是大事情,着人打扫厅堂、神主,几案,收拾供器,摆放供品,本族里的祭拜皆按照长幼辈分,磕头祭拜。这便是儒家慎终追远之意。
  大年夜开始,正厅里要挂祖先像,准备香灯、茶果、糕团以供,“家长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上元夜始祭而卷藏之,谓之拜喜神。其像有合三五世为一幅者,名曰代图,亦曰神姿。”古诗云:“若非除夜何能见?才过元宵不可留。”说的就是吴地旧时年节里展先像的习俗。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云:“已到腊月二十九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门神也和灶王一样,是家家户户都供的,吴人谓之请,就是买两张门神,分贴在大门左右门扇上,通常是两个武将的像,金盔甲胄,分别持鞭持枪,一个是黑脸浓髯、一个是白面短须,出相大方庄严。过年苏州大户人家黑油的大门,新贴五彩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门神像,也是很漂亮喜气的一道风景。年夜饭后除夕夜,相约围炉守岁,古代有玩双陆、围棋、纸牌、状元筹、升官图,包笑天在他的《钏影楼回忆录》说新年里的娱乐时曾这样写道:“新年的赌,在苏州的巨室中也有之,……我们儿童中的赌具,一为状元筹,二为升官图,别的都不许赌。我家里有一副象牙的状元筹,刻得很工细,但一过新年,祖母便命令收起来了。我们一家都不喜赌,只有祖母,她会“同棋”一种,也是四个人坐着打的,规律极严。苏州的上等人家,往往玩此。”此外小孩还可以骑竹马、玩陀螺、放鞭炮、点花灯等等。”新年里大年初一放过开门爆仗,新年的第一天古人认为是个特殊的日子,还要饮屠苏酒、椒柏酒,尝五辛盘习俗。“柏酒初开排日饮,辛盘连出隔年藏。”全家围坐吃甜汤年糕、糯米小圆子,吴语叫“吃团圆”取个新年高兴团圆的好口采。年初二到年初五前要拜年,讲究的大人家都在年初二、年初三拜年的,过了年初五便落伍了。平时不来往的亲戚也会乘此新年互拜,彼此又可以继续联络下去了。包氏写到:“亲戚朋友多的,在城内外有百余家之多的,一天工夫来不及,就要两天,那得坐轿子。因此这两天的轿子,飞驰在街头,连人家走路,也要当心的。”园林宅第人家,有专门的轿厅,安放几顶轿子,养着一帮轿夫,可以随时召唤,称为“长班”。大户人家拜年者甚众,甚至在门口设薄籍,令来客书姓名,曰门薄。或者红纸袋粘门接帖,叫接福。帖到人不到,表示自己拜年了,类似今天的贺年片。据《吴郡岁华纪丽》载,有位姓沈的公子遣仆人投帖。至吴家,被吴家人灌醉,而换成了自己的帖,沈家的仆人并不知道,仍至各家遍投,而自己主人的帖子竟然都没有投出去。文徵明《拜年诗》曾这样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园林里看戏赏春

  带朋友去看苏州园林,总是津津乐道江南私家园林里人家如何雅致的生活,戏台隔着水面,远远的仿佛可以看到水袖的翻飞,昆曲的荡漾声,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饮酒,梅下品茗,箫竹盈耳,拍曲应和,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私家园林人家新年里通常都会演戏,苏州的古典园林是举行昆曲演出的主要场所。
  苏州忠王府里有座古戏台,这座古典戏台是八旗直奉会馆利用四合院南部庭院修建而成,历经数次维修,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大都存有古代供昆曲演出的专门地方,如留园有私家专用的戏台(现已毁)拙政园西部有个昆曲表演的专门场所——卅十六鸳鸯馆,甚至自己家里也蓄养戏班子。
  清中后期苏州大户人家有蓄养戏班的习俗,一则自娱之需,同时亦备乾隆南巡承应。而且自己也串戏,因此购制行头费银不少。清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李煦任苏州织造,李一上任,即为康熙物色、教习女优昆弋班,康熙还派叶国桢到苏州教习弋阳腔,康熙南巡,李煦在任内接驾四次,进宴演戏,排场奢华,家养戏班,其“子性奢华,好串戏,延名师以教习梨园,演《长生殿》传奇,衣装费数万,以致亏空若干万。”
  春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旧时苏州市民游春玩景的风俗十分兴盛。清明前后,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文人雅士寻美景,诗酒集会,小户人家也不虚度春光,踏青游春,明诗人吴兆有《姑苏曲》诗云:“宝带桥头鹊啄花,金阊门外柳藏鸦。吴姬卷幔看花笑,十日春晴不在家。”至此,谷雨节气是游春最高潮--看花局,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自古牡丹出洛阳,苏州人栽种牡丹据传是起于宋朱勔,明清时渐成风习,“赏花者不问亲疏,谓之看花局。”自宋以后,苏州谷雨赏牡丹的风俗年年绵延,至今不变。也正应了那首诗所咏:“谷雨名花万树香,楼台九曲水中央,苔痕绿遍金牌字,人向朱园话夕阳。”
  苏州习俗,清明富户园林开放供游玩,直到立夏方止,“春暖园林,百花竟放,阍人索扫花钱少许,纵人流览,士女杂众,罗绮如云。园中蓄养珍禽异卉,静院明轩,挂名贤书画,陈设彝鼎图画,又或添种名花,布幕芦簾,堤防雨淋日炙,亭观台榭,妆点一新。”
  ■沈建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