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下岗之东北往事:东北黑社会、小姐成为时代标签

 昵称16436572 2015-11-15

大下岗之东北往事:东北黑社会、小姐成为时代标签

包装地带

来源:包装地带  2015-11-15 09:21   点击:1835次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和南方外资及私营企业的兴起,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之前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国东北区,由于地处整个中国大陆的交通末梢,加上没有外贸出海口,在区位上就处于劣势了。而解放前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冗员繁多、加上体制束缚,成为下岗的重灾区。

下面是网友讲述的东北大下岗前后东北底层民众的艰难生存状态。


大下岗之东北往事:东北黑社会、小姐成为时代标签

阵痛前的北方与南方

计划经济全盛时代,也就是沈阳作为中国重工业重镇的全省时代。那时候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东北,也从东北调(lue)拨(duo)了大量资源。比如阜新的煤矿一直是无偿调拨,最后煤挖光了,城市地陷,国家一翻脸说我们管不了……但不管怎样,起码在那个时代,整个产业是不断转动的,工人们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那时的东北,不是工人们不想做别的,而是不需要做别的,也很难做别的。

南方呢除了上海,现在很多富裕的地方都是当年国家不管的!那些年国家的政策就是重工业都往内陆迁,沿海几乎没人管。当地人傻逼了,怎么办?总要吃饭啊,那就得自己想办法。手工业、小生意……发展为工厂、外贸,南方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钻空子慢慢积累资本,勤奋就是这么逼出来的。

而且那时候国家对内陆和沿海的管制(政策)确实不同,为什么?因为既然内陆全是“计划”,那么就是稳定第一,让你干啥你就干啥,不干不行。沿海你既然不管,那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留条活路别把人饿死,所以对擦边钻空子也不大计较。

直到阵痛来临,内陆重工业城市供血不足,而沿海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存手段,谁优谁劣自然一目了然。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借用《鼠胆龙威》里反派大BOSS教授的一句话:人,总是要靠自己!

全盛时期的东北——牛逼不是一般般

说是东北,但我仅以沈阳为例。当年最早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住楼房、通电)的就是沈阳铁西区,那可不是一般两般的牛逼。谁在工厂当工人,找媳妇轻飘飘。一是城镇户口,二是有稳定收入,三是工人属于社会主义核心阶级。那些年里“进厂当工人”就是所有人最美好的愿望。

我是70后,记得80年代初,整个铁西区上班下班时就是自行车的世界,整条路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工人,都穿着灰色或蓝色的工作服,肩并着肩,车头顶着车尾,顺畅时慢慢骑,拥挤时下来推,极其壮观。

整个铁西区全是工厂,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挨着工厂……对,就是这么密集。工厂之间有各种小铁路连接,就是纪录片里的铁路。那时的铁西区,空气永远是浑浊的,天空永远是灰色的。

由于都是国营工厂,所以规模大、设施全。很多工厂都有自己的医院、托儿所。也就是说,两口子是工人,一家的生老病死都有人管了。你不是社会的人,而是“单位”的人。

那时候的人是稳定但积极的,虽然不是太积极,但起码不消极,毕竟谁都想让生活越来越好。至于大锅饭的影响,这个是体制问题,但大锅饭只能让懒惰的人甘于安逸,不会压制勤劳的人上进。多干活会有奖金,技术突破会有奖励。

阵痛来临的沈阳——放手就是这么任性

我是95年参军的,那届市长就是著名的慕绥新。95年还完全没有阵痛的预兆,从96年开始突然降临,97年恶化,之后就迅速堕入万劫不复。

国家大撒把,基本就是“给你这些钱,够不够我也不管了,以后咱们没关系了”。很多工厂负债累累,国家给的钱堵了东墙堵不了西墙,外加各级领导上下其手,钱要是够花就出鬼了。有的工人买断了,有的工人给了部分钱,有的工人根本就没说法。那点钱够不够偿还工人之前内部集资的钱都不一定。

其实很多国营大厂都是非健康经营,因为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环,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资源、完成输出。所以你在当时谈什么转型之类的都是扯淡。整个国家一切都是计划,一切都要受到管控,如果计划本身就有巨大缺陷,你觉得计划中的一个棋子能影响什么?你能转?你敢转?一直到整个“计划”都烂尾了,上面才扔给你一句话:转型!真是要多潇洒有多潇洒。

知道阵痛的含义么?“现在难受,以后就轻松了。” 关键这里阵痛是对国家,不是对东北……东北是现在疼了,以后听天由命吧。国家是割肉,东北是被割的肉。

失落的工人们

美其名曰下岗,其实就是失业。下岗工人面临两大问题:明天怎么吃饭?今后怎么生活?

那些年,因为下岗问题导致的“堵门”、“上街”真的不要太多,动不动马路被一群老头老太太占领,每人一个小凳子坐成一排堵住马路。都是家里的老人,年轻人不敢去啊,就像“艳粉街”那集中说的:“你别去,你年轻,他们收拾你”。

说工人懒,的确有懒的。但大家要清楚一个概念:工人再懒也只是挑肥拣瘦、磨洋工,而不是宁可饿死也不干活的社会渣滓(东北话叫二流子)。那时候的问题不是你懒不懒,而是社会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劳动力,满世界都是下岗工人,仅有的工作机会几乎到了”给钱就干“的地步,根本没有活给你干!

所以工人所谓的自谋出路其实很渺茫,手里有点补偿款的,拿去做点小买卖,少数站住脚了,但大多数赔了。没钱的人,先是借钱过日子,借不到了怎么办?偷,抢,或者自杀(真的有,还有全家自杀的)。

男的出去卖苦大力(前提是有人要),搬水工一个月120块钱我都见过,够吃吗?不够,但起码比在家呆着抢。女的在市场捡烂菜叶子的,去舞厅陪人跳舞的……

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那种绝望,觉得这些人太傻。请设想一下:你下岗了,周围也都是下岗工人,满世界都穷得嗷嗷叫。而你作为工人,几乎没什么融入社会其他领域的机会和技能。社会也许依旧精彩,可跟你真的没一毛钱关系。

有很多人说工人自己不学习本事所以无法谋生……BLABLA,这种论调等于指责被圈养的动物不学习野外生存能力,真心日了狗了。当年国家可是把工人作为螺丝钉培养的,让你干什么就你就干,别的不用管,然后儿子接父亲班继续干这个工种。从小培养你做一件工作,到四、五十岁忽然一翻脸把你甩包了,过去学的知识和技能都没用,重新开始!我觉得换成4、50岁的教授都一样傻逼。

而翻脸之后的“郭嘉”毫无底线,之前把工人阶级当做核心来宣传教育,当工人怎么怎么好、忠于本质怎么怎么好,一朝政策改变马上翻脸,在各种宣传中将下岗工人污名化,灌输“下岗是因为你自己有问题”的概念。比婊子还无情的政府,世所罕见。

艳粉街——没爹没钱没未来

纪录片中有一集专门讲艳粉街,外地朋友恐怕不明白导演王军想表达什么。他不是表达沈阳底层生活,也不是表达拆迁对人们的影响。

艳粉街里住着大量工人家庭,那一集里面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工人子弟,就是前一集里的工人们的孩子。

懂了么?工厂拆除、工人下岗、工人子弟茫然的未来。三集《铁西区》中,最绝望的就是艳粉街。

即将消失的艳粉街里住着被抛弃的人群,4、50岁的父母下岗,一家人依靠微薄的低保度日(如果有),20左右的年轻人没受过多少教育,又失去了接班的机会,每天无所事事,对未来茫然无措。他们没有理想,更不敢去思考理想。

他们正值青春,也想追逐爱情,可他们什么都没有。没有未来,没有资本,更没有一点点话语权,还要在下岗、拆迁中一次次被剥夺最后一点血肉,反正你国一贯不惮于向最底层的人民下刀。单位不要他们,社会用不着他们,体制压榨他们。这些人最终都要为了一点糊口之食放弃尊严,甚至走上歪路。

2000年之后,大家可能都听说“到处都是东北的黑社会、小姐”,你以为他们从哪来?从艳粉街来,从工人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