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饱满而扩大,头皮青筋暴露。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颈肌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 2.CT检查提示脑实质菲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头颅X线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西医诊断:参照《脑积水》(宋虎杰,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诊断标准,并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脑病协作组2010年4月10日南昌会议专家共识,进行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6)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5)之一项及(6)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婴幼儿可见头大、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双下肢活动不灵,或伴有斜视、惊厥等。学龄儿童可自诉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烦躁,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小儿可见头颅增大而沉重,颅缝开解不合,囟门宽大,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形体消瘦,肢体活动不灵,不能站立行走。学龄儿童可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精神倦怠,舌淡,体胖大,苔白滑,脉濡滑,小儿可见指纹淡红。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小儿颅缝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四肢抽搐,患儿面色淡白,神情呆钝,目无神采,极少患儿可见,眼珠下垂,呈“落日状”,头大颈细,头前倾不立,囟门逾期不合,身体瘦弱,或烦躁不安,呕吐,甚至惊厥。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薄白微腻,脉弱,指纹淡青。严重者还可见斜视、呕吐、惊厥。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治法: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丹参、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全蝎、生地、麝香、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葱白、生姜、甘草等。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治法: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推荐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草、生甘草等。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治法:健脾补肾,化瘀开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汤合真武汤加减。制附子、肉桂、丹参、枸杞、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子、生甘草等。 (二)中药外敷治疗 外敷中药:皂角膏加减。皂角、艾叶、丹参、红花、冰片等。用法:上药制成膏剂,冷却后密封待用。剃光患儿头顶部头发,将药膏均匀涂抹于前额发际至双耳尖及枕骨结节以上,以盖住头皮为度,绷带包裹,胶布固定,每一周换药一次,换药前将原来药物洗净。 (三)针灸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风池、血海、三阴交。 刺法:人中行泻法,余穴均为平补平泻。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取穴:人中、百会、肺俞、三焦俞、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以补法为主。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人中以点刺为主,余穴平补平泻。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加用后溪、足三里、阳陵泉,以平补平泻为主。 (2)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者,针刺加用内关、中脘、水分、阴陵泉、听会,以泻法为主。 (3)伴有痴呆、反应迟钝、不能说话、不会运算、逻辑思维能力差、理解力下降为主要症状者,针刺加用四神聪、神门、后溪、照海,以平补平泻为主。 (四)推拿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方法: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方法:拿上肢,掐摇总筋,补脾经,清肝经,摩腹,滚法作用于腰骶臀部及下肢内外侧,捏脊,拿下肢内外侧,拿揉血海、足三里,摇髋、膝、踝关节,拔伸髋、踝关节。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方法:推上三关,退下六腑,补脾经,补肾经,分推腕阴阳,按揉手三里、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伴有恶心、耳鸣、耳聋等症者,点按揉风池,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耳前后穴位。点按中脘、天枢。拿揉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申脉、太溪等穴位。 (3)伴有痴呆、语言障碍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督脉沿线穴位、颈部夹脊穴。按揉内关、神门、曲池、三阴交、悬钟等穴位。 (4)视物模糊者,点按风池穴,按揉精明、四白、太阳、承泣、瞳子髎、丝竹空等。 (五)其他治疗 1.拔罐治疗:以肝俞、肾俞、脾俞、肺俞、膈俞、命门等背俞及督脉为主的穴位上施术。拔罐5分钟后取罐,每天一次,治疗5~6天休息一天。 2.穴位埋线:对脾肾亏损或脾虚水泛者,选取脾俞、肾俞等穴位埋线治疗。 3.艾灸治疗:对脾肾亏虚者艾灸命门、气海、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4.加氧经穴体外反搏治疗:对脾肾亏损,瘀阻脑窍患儿适用。 5.康复训练:康复治疗是依据患者的运动、发育、智力、语言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并制定康复计划,选择针对性的运动、作业、语言、统合等治疗方法。包括运动训练、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引导式教育等。 6.物理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中药离子导入、超声理疗、经络导推等。 (六)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中医儿科脑病常规护理。 2.专科护理: (1)“落日目”的患儿眼球上视时可按压双侧四白穴。 (2)患儿头痛时可按揉百会、头维、印堂、风池、太阳、外关等。 (3)伴恶心者可针刺内关、足三里等。 (4)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治疗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治疗指数≥70﹪); (2)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50﹪≤治疗指数≤70﹪); (3)有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治疗指数≤50﹪); (4)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指数≤30﹪)。 2.病证疗效评定(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_001.9_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6.28发布)。 (1)治愈: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渐闭,神志正常。 (2)好转: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明显收缩,神情转清。 (3)未愈:头颅继续增大,症状日趋严重。 3.评价方法 (1)脑积水中医症候量表评估: 治疗指数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2)智力水平:盖泽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中国-韦氏幼儿、儿童智力量表(WISC-Ⅲ)。 (3)精神运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 7~14岁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JPB)。 (4)头颅影像学检查。 附表: 小儿脑积水中医症候量表 得分: 姓名: 年龄: 岁 月 性别: 病区 床
注:1.请在有或无后打√,如为无,描述为0分。
医师
年 月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