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昵称8088609 2015-11-16

阅读教学: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外国小说文本细读例举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能在语言阅读中见微知著,窥斑见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跟敏感相反的一个词叫做钝感,迟钝的钝:是对文本反应迟钝、甚至麻木不仁

对有些语言的敏感是需要成长阅历为前提的。先看下面一句话: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归有光先生《项脊轩志》

有的学生读了会说,这有什么好哭呢,还一起哭!这就是这个学生没有人生阅历的表现,他没有挨饿的经历,更没有做母亲为孩子成长担惊受怕的苦楚,所以他(她)不能体验,更不会被感动。因为文本细读,相遇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更是人与人的精神。每一次细读,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促膝而谈,都是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心灵享受。每一次细读,进入的是一个,在进入中你出生入死,你脱胎换骨,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成为另一个,另一个比从前更纯真、更良善、更高贵、更幸福、更有人生智慧和激情的!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在这里!

但文本细读也是带有技术性。本文也只能从技术层面作些归纳和介绍,因为成长成熟需要时间,需要环境,语文教师不能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一、在细读中培养发现隐含信息的敏感点

《牲畜林》这篇文章中,出场的人物有许多。这些人物表面上看没什么联系,但是深入思考去发现这些人物的关系中隐含着重要信息。看看村子里面的人: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白胡子的老牧羊人;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流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吉鲁米娜老太太,这些都是村子里的老幼妇孺弱势群体。朱阿在村子里面该归为哪一类呢?朱阿这个线索式的人物在文中有地位特殊。他既不是村子里最好的猎手,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形象上是个小丑,又是个酒鬼。这些综合起来也该归为弱势群体。

这样文中隐含的信息就浮出水面,村子里怎么没有青壮年的男子?这些人去了哪里?一定是去了战场上,如同《桥边的老人》老人家中也只有他和动物,这就暗示出战争的残酷与危险从而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在品味反复出现的语句中培养对真实情感体验的敏感点

“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三句话几乎是重复出现。这里有两个隐藏的信息。一是老人为什么一直在重复这句话,为什么第三句话多了个副词“只是”。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在语句重复和强调的地方保持敏感度。通过细读,我们可以读出老人的无辜,动物的可怜,战争的残酷。第二为什么海明威只选用了这三种动物呢?一定有作者的隐含意义。先说鸽子。“鸽笼没锁上吧?”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并为世人公认,当属毕加索之功。这里的“鸽子”会不会象征着“和平”呢?“那它们会飞出去的”,海明威坚信战争是能结束,他希望早日恢复和平!再说山羊。羊为六畜之一,手无缚鸡之力,象征无辜人民对战争更无可奈何,饱受摧残,甚于哀哭。描写动物这个语言的敏感性,应在平时知识的累积中深化。

有句话多次在《牲畜林》出现:“不要杀死我的羊(鸡、牛)”,我们细读后会发现这对表现主题很有帮助。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对战争的反感往往不是处于人们有多么高的情操,而应该是本能的处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村子里已经没有青壮年,剩下的人劳动,耕地都将十分艰难。牲畜林中的家畜对人们的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些动物是人们生活下去的希望。同时,人们要想好好的生活下去,只有尽早的结束战争。有了这些动物村子里的人能活下去,也使战场上的士兵们有了坚持战斗下去的希望和基础。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对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文本中的空白处培养学生补充隐藏情节的敏感点

     文章中作者未呈现的地方往往是耐人寻味的地方,往往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文章的美往往就体现在意犹未尽之处,这些地方也是深入理解作品的关键。善于发现空白处,是对语言敏感的最高级最好的表现。

在《山羊兹拉特》一文中我指导学生对文本中没有呈现的三个内容进行了探究。

第一处是 “阿隆和山羊在三天三夜里是怎样度过的”。

生1:“虽说你是一只羊,可你却在那三天里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生2:“饿了,就喝兹拉特的奶……是它给了我食物和温度。”

生3:“那三天夜里,我感觉你不是山羊兹拉特,而是我的妹妹,我的家人,我们相依为命,一起走出了风雪” 这三位同学的很好的概括了阿隆是靠兹拉特的食物、温暖、安慰度过的。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深入体会阿隆对山羊的情感。

第二处是兹拉特的第一个“咩”的含义。

生4:“我们被困草堆,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要一起战胜困难,生死与共”

生5:”主人,既然我们找到这个可以安身的地方,

就这样住下吧,即使下再大的雪,只要我们两个相依为命,一定可以共度难关的,

你可以,我也一定可以”

生6:“这一刻,它想了很多,它感到了主人对自己温暖的爱,兹拉特把头靠在主人怀里。”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兹拉特对人的信任

第三处是让学生学些兹拉特最后一声“咩”的含义。

生7:兹拉特明白阿隆与它情深,更加明白阿隆不会抛弃,它更加欣慰,同时也想让阿隆知道无论如何它还是会像那三天三夜一样不离开阿隆,永远陪在他的身边”。

生8:这一声咩是在兹拉特感到幸福,温馨的环境下发出来的。在那时,兹拉特一定是感到幸福快乐,或许正在回忆它和主人共同度过的风风雨雨,这正是它最值得自豪的地方。这一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兹拉特的全部的爱和对人的信赖。第四处是让学生假设父亲没卖掉兹拉特或者假设没有这场暴风雪。

这里让学生体会不是所有的山羊都叫兹拉特,其他的兹拉特命运应该是悲惨的,进而体会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弱点。

学生通过对文中这三处没有呈现的情节的思考,深切的感受到文中一直存在的人与动物之间双向的感情流动。学生主动思考文中空白情节的过程,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文章意蕴深刻的情感,拓展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思考,人在困境中的时候的弱点。这一过程也是教会学生读书的过程,再碰到新的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深入解读文本。

四、在细读中以假设替换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假如文中没有发生这样的情节,故事将如何发展?假如换成别的情节会怎样,结局会改变吗?实践证明,假设替换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训练小说语言敏感性的方法。

在《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按正常的思维方式思考了四处不是按照常规展开的情节。

第一处:“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生1:“教员叫清兵卫站起来,交出手中的葫芦。下课以后到他的办公室来”。

此处让学生与原文进行了比对。正常情况下,教员发现了葫芦,应该对清兵卫进行思想教育,对葫芦进行没收。原文接下来却偏偏写了教员的爱好。

第二处:“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它的父亲”。

生2:“清兵卫的父亲打开门,请教员进来,教员在父亲面前告了状,父亲骂了清兵卫”。

此处让学生与原文进行了比对。原文却写了“父亲恰巧不在家”。

第三处是“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

生3:“一阵风吹来,教员发现了身后的葫芦,就又和清兵卫的抱怨起来,这么多的葫芦,还怎么好好学习?”

此处与原文进行了比对。原文写的是“训斥了一顿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

第四处是“在这儿,清兵卫被骂了“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生4:清兵卫吓的瑟瑟发抖,不敢抬头看父亲,父亲越骂声音越大,气愤至极。”

此处与原文进行比对,原文写的是“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经过这四处假设文中没有发生的情节的假设和与原文的比对,学生们发现了四处共同的问题,作者似乎没有按照事情正常的逻辑思维进行,读者期待发生的事情一直不出现。当学生回过头来整理整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件很简单和普通的事情,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个故事却津津有味,吊足了胃口。这也就是摇摆带给小说的魅力!

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这是夏丏尊先生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对语言的一种敏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也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