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GXF360 2017-11-13


◎夏慧超

湖北省课改推进多年,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了,文本的内容拓宽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令人振奋。但反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相信每位教师都不得不承认,我们虽然花了大量的精力,但现代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课内读不懂课文,课外更不爱主动花时间在拓展阅读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局面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1.主体缺失,阅读教学缺乏主动。很多语文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时以高考考点为讲课标准,凡是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就讲深讲透,无关的就草草收场甚至不讲。阅读教学变成了教师讲代替学生读,活生生的文章被考点支解得七零破碎,一篇篇美文成了一堆堆毫无生命力的、枯燥乏味的文字碎片,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动阅读者,他们失去了对文本各种美的感受、体验和赏析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

2.权威至上,阅读教学缺乏质疑的声音。教师把教参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奉为“圣旨”,也要求学生奉为“金科玉律”,有偏差就认为是不正确。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自由空间,扼杀了学生本来应该有的质疑精神,而学生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创造性的阐释等思考过程,也在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思想下荡然无存了。

3.实践不足,阅读教学远离现实的生活。学生被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极其有害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文学习是打开“一扇窗”,课外实践是“拥抱大千世界”,把学生关在教室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4.阅读面窄,阅读教学没有根基。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是学生的阅读时间很少。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唤醒阅读需要,激发阅读欲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教学与其强制学生读书,还不如想办法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从而唤醒他们的阅读需要。选编入教材的现代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都是作者精神产品的独创,反映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直接的或间接的看法、认识和感受。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不能“就文论文”,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意蕴。这样,学生对作品就不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排斥力,反而会觉得“似曾相识”,如己亲历,从而对作品产生一种可信度和亲和感,并由此产生急切的阅读期待,阅读兴趣倍增。

如学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文中巴金用心灵说话,写出了自己舍弃小狗包弟而保全自己的做法的深深愧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剖析,感人至深,而学生中有很多家里养了宠物的孩子,笔者就让他们回忆自己和宠物之间的点滴故事,说一说,写一写宠物和自己的感人故事,学生果然很感兴趣,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学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品味作者优美语言,让学生找找其他作家写故乡的代表作品(如林语堂先生的《动人的北平》),进行比较,再仔细观察比较作为我们故都的武汉又有怎样不同的特点,仿造郁达夫用几个代表性的字先高度概括,再展开描写,大大拉近了学生与作家、作品的距离;在教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让学生结合现实找找身边有没有作者讽刺类似的现象或制度,谈谈对自己的看法……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将引导学生课外博览群书。一个在书香浸润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语文素养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渐增,变得深厚起来。

在兴趣调动起来之后,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阅读能力方面,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求知欲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办法。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树立学生主体教学观,善于置换角色,理解尊重学生。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都比较低,对于那些选入中学课本的大家之作往往敬畏有加而质疑不足,加之担心参与时解说分析不当会招致老师、同学的嘲笑,因而畏首畏尾,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使学生大胆参与,教师应创设平等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做法要加以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某种角度说,学生看书思考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清兵卫与葫芦》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内容是“你小时候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你的兴趣爱好的?”这项调查引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特别是有的同学竟有和清兵卫一样的遭遇,这样很自然引出了清兵卫的悲剧故事。学生在把自己的经历与清兵卫的遭遇两相比较后,跟着就有了议论:“他的父亲自己都喜欢葫芦,为什么还要说清兵卫是‘没出息的孩子’呢?”“结尾太假了吧?一个一毛钱的葫芦居然卖了600元的高价,升值得太快了吧?”之前的设计预想达到了,有问题就说明有兴趣,有效果。教师马上反问:“是啊!他父亲为什么说他是没出息的孩子’呢?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兵卫的父亲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呢?好好想想!”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清兵卫是学生,学生应以学习为重,爱葫芦是不务正业;有的说父亲虽然喜欢葫芦,但标准和眼光与清兵卫不一样,父亲喜爱的是又大又长很奇特的马琴葫芦,而清兵卫喜欢的是周正、看似平凡的葫芦;也有学生谈到当时社会以教员为代表的民众对武士道精神的崇拜……教师对学生问答中的重要词语加以强化,追问,最后明确。之后,教师又问:“清兵卫的遭遇令人同情,究竟是谁扼杀了清兵卫的爱好呢?作者对两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教员与父亲这两个人物身上有怎样的符号化的意义呢?”由此,自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对扼杀孩子天性天赋的行为的批评,文章主旨呼之欲出。

现代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语言内涵丰富,写作手法多样,给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带来一定难度。对敢于参与分析讨论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积极鼓励,肯定其优点,对于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来共同讨论,营造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参与的勇气。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林黛玉。教师不能把教参的答案或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强加给学生,“强权”和“霸气”是教师的大忌。教师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所说的一切,进而理解、认可他们所说的是或非。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下学习,才会敢想敢说敢疑,才会讲民主,有思想、有主见,而这种素质也正是现代社会中最需要的。

三、开展学生实践,激发探究欲

语文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新教材中安排了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师可结合课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举行课本剧大赛,参观当地人文景观,设计公益广告等等。如在学生学习必修四戏剧单元后,语文备课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课本剧大赛,并设置了最佳表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海报设计、最佳服装舞美等奖项。这次活动,既让学生主动走近文学作品,还让学生的专业审美意识向外延伸,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拓宽阅读渠道,树立正确情感价值观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说,课外现代文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高中教材的现代文,篇数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学生仅满足于读这么几篇现代文,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对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引,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扩大学生知识面,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也可以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纳入常规的教学计划,并作定期的检查,比如隔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课外读书笔记,学期结束让学生列出自己一学期来的课外阅读书目,每月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把优秀的读书经验打印成册向同学们推广,在班上评选“课外阅读之星”,举办阅读能力竞赛等等。

当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会呈现出多样性,“独木难成林”,教师教学要想出更多方法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

夏慧超,湖北武汉中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