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喝黄酒的老北京

 江山携手 2015-11-16

爱喝黄酒的老北京

爱喝黄酒的老北京


  提起老北京的酒,人们立刻会想起“二锅头”,“二锅头”芳香酷烈,颇具北方风格,相比之下,黄酒绵柔内敛,俨然江南特色。这,其实是典型的误解。

  一般认为,蒸馏酒原产于西亚,元代才传入中原,此前唐诗中虽有“烧酒”名目,但并非白酒,而是指米酒。米酒系发酵而成,如不杀菌,保存颇难,故唐代酒初期又被称为“绿蚁”,洁白的酒浆长了绿斑,显然是杂菌混入所致。

  唐中期以后,加温除菌工艺渐成熟,一般来说,加热温度高,酒精挥发,会降低酒质,而温度不够,又无效果,经多方实验,唐人发现70摄氏度到80摄氏度最为适宜,既可杀菌,又不伤品,这与今天的“巴氏消毒法”暗合(即将牛奶加热到62℃至65℃,保持30分钟,灭菌效率可达97.3%99.9%)。如此处理后的酒称为“烧酒”。

  唐后期米酒酿造工艺成熟,特别是酒缸密封技术进步,米酒开始“玉碗盛来琥珀光”了,接近现代黄酒。

  在相当长时期,黄酒是中国酒的绝对代表,唐代曾引入葡萄酒,但到宋代技艺失传,清代西洋传教士再度舶来,英使马戛尔尼来访时曾品尝过,认为与西方名酒不相上下,甚至更美味,但成本太高,在民间无法普及。此外还有果酒,唐代流行,宋代鼎盛,度数较低,亦属高消费。

  蒸馏酒是否传入,目前有争议,近年来考古发现周代青铜文物中有蒸馏器,但可能没有用来制酒,从典籍看,白酒流行北方民间,确是元代后的事。

  白酒价廉、味醇,从基因看,绝大多数中国人对酒精较敏感,更易产生晕眩反应,不易上瘾,酗酒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相对较少,这是高度酒能流行开来的基础。故而在民间迅速普及,到后来,许多北京人反而将白酒看成本土酒,对黄酒反而感到生疏。

  其实,历史上老北京黄酒名闻遐迩,战国时即有“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旁若无人者”之说,金贞元元年,北京成了中都,酿酒技术空前发展,鹅黄、金澜是名噪一时的名酒,金代王启在《中州集》中有“燕酒名高四海传”之说。

  清代白酒流行,但贵族圈仍视黄酒为尊,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美誉。当时北京的黄酒馆分绍兴黄酒、北京黄酒、山东黄酒、山西黄酒四种。柳泉居就是黄酒馆,专门销售北京黄酒。

清代末期,随着社会日渐贫困化,黄酒渐渐被白酒取代,人们生活逐渐变成“烦襟何处不曾降,下得茶园上酒缸”,这时的“酒缸”,指的已是价格低廉的白酒了。当然,真正的老北京对黄酒还是恋恋不舍的,但多用在食物中,传统北京菜高度依赖黄酒,比如老北京炸酱面,必须用黄酒炒酱才够味。

 

来源:http://www./a/junshi/2014/1008/4220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