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购药也“实名制”吗1

 钟家台 2015-11-16

古代购药也“实名制”吗1

  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推出了购买感冒药须出示身份证的规定,即所谓“购药实名制”。据称,这是为防止含麻黄碱类的感冒药流入非法渠道,被制成毒品。在中国古代,人们又是怎么看病、怎么购药的?有实名制吗?

  1、古代也有免费医疗吗

  ——南宋宝祐年间出现第一家慈善医院“寿安院”

古代药店的百子柜

售药的厘戥秤

                  北宋东京药铺“赵太丞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如今人们有病都会去医院,俗称“看医生”。在古代情况正好相反,那时没有现代的医院,更没有救护车,医生都是上门为病人进行诊疗服务,由病人家属请到家里看病,实际上是“看病人”。

  如《红楼梦》中,王太医和张太医便常被贾府的人请去看病。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丫鬟晴雯病了后,出于回避的考虑,贾宝玉叫人请了一个新大夫,“悄悄的从后门来瞧瞧”,不见好后,又差茗烟去请来了王太医。

  在中国古代,普通人生病了,也是请医生上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二门口值班的一个小厮(仆人)想偷懒,便对王熙凤的陪房丫头平儿说,“我妈病了,等着我去请大夫,好姑娘,我讨半日假可使的?”

  上门医生是不带药品的,往往在诊断后当场开出药方,由病人家属依方另外“抓药”。抓药,就是今天人们到药店买药的过程,因为不像今天医药合在一处,古人去药店买药比现在平常。当然,古人所买的药都是中药。

  古代看病虽没“医保”一说,看病难现象突出,但历朝历代也都有相应的免费医疗制度或临时性政策,因贫穷看不起病,或有出现瘟疫传染病时,朝廷都会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和药品,药店也都会有自觉的慈善行动。

  如在宋代,不论是南宋还是北宋,都有这种“福利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医院“寿安院”,便出现于南宋宝祐年间。这是一家慈善医院,为患者提供全免费医疗服务,治愈后资助返乡,如果病人死了还负责安葬。

  据《宋会要》记载,考虑到夏天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宋高宗)在绍兴十六年(1146)六月二十一日曾亲自指示,要求翰林院派4名医官,给都城临安(今杭州)城内外的老百姓免费巡诊、发放药品,“每岁依次”。在赵■(宋孝宗)当皇帝时,特殊时期甚至要求所有医务人员上岗,给都城百姓挨家挨户发药。

  2、古代也有公办药店吗

  ——北宋熙宁九年出现“卖药所”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医与药并不分家,一名医生既管看病,又管采药、制药、售药,古代所谓的“药铺”、“药肆”,大多属于这类私营药店。

  从《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来看,至迟在东汉时期,中国古代的街头已出现了零售药店。费长房是东汉时一位出名的会看病的术士,早年曾做过市场管理员。在他管理的市场上,他看到有位卖药的老翁,开门后就将一只壶悬挂在药店门外,此即“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一说。

  古代医生一般将药品装在葫芦内,“壶”、“葫”相通,“悬壶”即“悬葫”——在门外悬挂一只葫芦,遂成了古代药店的流行标志。费长房见到的卖药老翁不是凡人,费长房后拜其为师,掌握了“悬壶济世”的医道。

  但在中国古代,也不是没有国营公办药店,但在早期并不对外经营,实际上是内部药房。如大家熟知的“御药房”,这是专为皇家服务的大药房。古代给皇帝看病的医生,称为“太医”,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出现了“药局”一词,除置太医令外,开始在中央重要管理机构门下省设“尚药局”,并置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岗位。

  到了唐代,朝廷除设尚药局外,还有药藏局。前者为皇帝进行医疗服务,后者为太子服务。但面向普通人、对外经营的公办药店,一直到宋代才出现,这便是当时的“卖药所”,具体时间是北宋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

  卖药所,后来又称为“熟药所”、“赎药所”,与卖药所相对应的,是专门负责制药的“修合药所”。卖药所和修合药所是中国历史最早的由国家开办的药店和制药厂,它是古代“药品专营”制度下的产物,再后来,分别易名为“医药惠民局”和“医药和剂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