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扁担

 博物洽闻 2015-11-16


        太行隽秀,关山雄伟。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在八百里绵延的太行画廊中,有一面鲜艳的红旗60年迎风招展永不退色;有一根扁担,关于她的故事在永远流淌。


永远的扁担(视频请点击观看)

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李林洹、张太凯等4人,自发集资办起供销社。从此,他们一根扁担两个筐,每天肩不离担,担不离肩,将一担担生产生活用品挑上山,将一担担土特产品挑下山,全心全意为山区群众服务。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石板岩供销人接过老一辈肩上的扁担,薪火相传,永不停息,谱写了一曲供销人心系群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凝聚成一种“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进取”的扁担精神。

扁担精神既是供销人理想、信念和智慧的结晶,又是共产党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廉洁奉献的具体体现。

河南林州石板岩镇背山而立,周围群山对峙,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过去人们出山赶集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常常要翻过几座山越过几条岭,行路难,买卖难,千百年来就像这大山一样沉沉压在人们心头。

解放前,石板岩镇下辖17个行政村,326个自然村。然而使人不可思议的是,这300多个村庄,不是散落在半山腰上,就是悬挂在山崖间。方圆几十里,连一个小货铺都没有,全靠一根扁担挑进挑出。通往山外的道路仅有两条路,一条途径“鲁班壑”,这要上70个弯,下百个弯的;一条是“刘家梯”,需上5里,下7里。即使村与村之间相连的道路,也都是“阎王鼻子”、“手扒崖”、“得勾梯”之类的。在这些道上,别说是挑担子,背东西,就是空着手,也是胆战心惊的。人们常常是起早上路,日落才能归山。解放后,为服务山区人民生产、生活需要。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李林洹和杨太凯等四人自发筹资办起石板岩供销社。



合作社成立初,农会分配给合作社五间石板房、拨给1821元冀南票作本金、又从庙里抬来了供桌作柜台。农民自发地给合作社送来算盘、称、油灯等用具。合作社职工每人从家里拿来一根扁担两个箩筐。他们从山前挑回食盐60斤,煤油20斤,火柴10包,黄烟2包,合作社由此开了张。

合作社成立后,山区群众纷纷集资入股。社干部沿山串村,及时把群众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送到群众手里,把群众需要出售的山货、废品、药材收购回来,挑出山外出售,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俗话说,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供销社办起来了,如何增加原始积累,扩大服务,满足需要,把合作社办的红红火火。社干部职工本着节俭办社,点滴节约的原则,从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杜绝跑冒滴漏。该花的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该花的钱,决不浪费一分一厘。


社内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干部职工出差、开会、进货做到“三大一小”,即坐大公共车,睡大统铺,吃大碗面,把费用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在当时,还流传着“八个一”的故事,至今仍令人钦佩。

一颗大头针:有一次,社领导发现一名职工吸烟时,为节省烟头,用大头针扎着烟尾,吸完后连大头针一块扔掉,这虽然是小事,但丢掉勤俭办社的作风是大事。社内立即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勤俭办社、点滴节约的教育。

一根纸筋:包装箱上用的纸筋片,剪开后职工们舍不得扔掉,而是一根根缠成团,作为包装绳用。

一盏煤油灯:上世纪五、六十代,社内三名主任合住一间办公室,合用一盏煤油灯,为社内节省开支。

一张稿张:稿纸写完正面用反而,正反面用完后入聚宝箱卖废品。

一个信封:信封一般使用旧帐表纸糊的信封。给同一个机关不同的几个科室寄信,只用一个信封,由机关科室传递和转交。

一个暖水瓶:铁皮暖水瓶价值5元,竹皮暖水瓶3元,为节省这2元,社内班子研究,从领导办公室到营业场所,全部用竹壳暖水瓶,省下来的钱用到社内发展上。

一个聚宝箱:从每一个办公室到各个门市部,都设一个聚宝箱,平时不用的螺钉、纸片都放到聚宝箱,能利用的利用起来,不能利用的出售废品,聚宝箱当时发挥了大作用。

一双尼龙袜:1964年,李林洹作为劳模代表参加国庆观礼,在北京买了一双尼龙袜穿了2、3天。回来后,看到职工都穿着布袜子,他就把尼龙袜放到了箱底,一直没有穿,始终与职工一样艰苦朴素,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老职工杨太凯外出进货,为省住店钱,租条被子宿过道。

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由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务公开,民主监督,供销社向社员代表征求意见,与农民一起研究供销社发展规划。

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李林洹他们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天职”,群众需要什么,他们就购进什么,全力当群众的“好后勤”。他们请来铁匠,建起红炉,为群众打造修理小件农具;购回小推车,送货到山村,为山区农民增添了搬运工具;积极支持群众生产,每年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农药化肥,协助生产队试验推广。遇到干旱之年,帮助群众对林果进行喷药打虫------他们还支持生产队发展多种经营,在供销社的帮助下,生产队在海拔1800米的南大垴创办了中药材厂,沉睡千年的荒山焕发了生机,变成了“摇钱树”。

在石板岩供销社,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串钥匙交给咱,户户需求挂心间。钥匙还在老地方,收货供货你当家。”供销社职工到村里送货,有的农民正在地里干活,就把家中钥匙交给供销社职工,有的农民干脆把家中钥匙放在门头上,职工直接到家,进行收货供应,结算清单放在桌子上,几十年从无差错,被群众称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

供销社还帮助群众引水进村、勘测地形、规划渠线,与群众一起埋设管道,冒雪送水车。

扁担精神代代相传,党的领导是保证,领导班子是关键。石板岩供销社从成立之日起,就建立了党组织,并在各个时期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讲原则,讲民主,讲廉洁。不吃请,不受贿,不特殊。抵制歪风走在前,遇到困难走在前,送货上山走在前。一任做给一任看,一任接着一任干;党员干部作表率,一心一意谋发展。


供销社始终坚持勤俭办社。

当时社内有条不成文的规矩,装车卸车自己干,小修小补不用人。每次汽车一到、钟声一响,从领导到职工一人一条小围裙,参加装卸义务劳动,每年为社内节省2万余元。

2006年,石板岩镇旅游开发公司需占用社内管理人员办公用房,几个主任一划算,我们艰苦一点,挤到一块集体办公,腾出办公场地搞租赁,一年为企业增加收入8万元。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社内经济状况好转,一部分同志提出想买一辆小轿车,出门办事方便。但社领导一研究,我们企业正在发展阶段,用钱的地方很多,买轿车的事还是缓一缓吧。直到现在,社内还是那部面包车,开会办事、拉货送货两不误。

60多年,石板岩供销人凭着一颗红心,一副铁肩,一双铁脚板,不畏艰难困苦,不怕出力流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山串村,服务群众,用心血和汗水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用真诚和热情与山区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鱼水关系”。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支援山区经济建设的庄严承诺,被山区群众亲切地赞誉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

60多年,供销人始终坚守精神家园,为之拼搏奋斗,使扁担精神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一种精神,凝聚一种力量;一面旗帜,引领一个时代。崇山峻岭挡不住脚下服务之路,凄风苦雨难浇灭心头为民之火。石板岩供销人一双铁脚纾民困,一根扁担解民忧,大书特书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念,演绎了一曲执政为民、一切为了群众的时代赞歌。

旗帜,高高飘扬在太行山上;

丰碑,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来源:银河影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