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庭芝并非民族英雄

 caozhiying929 2015-11-16

  李庭芝被困扬州,由于粮道断绝,全城军民皆陷入了极度饥饿的悲惨境地。德祐元年十月,“城市食尽,死者满道”。至德祐二年(1276)二月,“饥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数百,道有死者,众争割啖之立尽”。二月宋淮西制置使夏贵降元;不久,宋知淮安州许文龙、知盱眙军张思聪、知泗州刘兴祖皆以粮尽降元。这时,为了维持士兵的战斗力,“李庭芝犹括民间粟以给兵;粟尽,令官人出粟;粟又尽,令将校出粟,杂牛皮、曲蘖以给之。兵有烹子而食者,犹日出苦战”。但这种饥兵的苦战,虽然体现了宋军士兵的爱国心,但也只是垂死挣扎而已,毫无胜利的希望。

  李庭芝已经落到了如此艰难的地步,他理应抓住一丝一毫的机会,千方百计地联络扬州以外的宋军力量,以改变自己的困境。可是,他却不珍惜这种机会,仍决心死守扬州,而且“其志益坚”。德祐二年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去元营谈判被拘留,二月廿九日夜,他与部属十一人在镇江逃脱,三月初一来到真州。知真州苗再成与其部将见宰相文天祥到来,十分兴奋。他们向文天祥介绍两淮情况说:“两淮兵力,足以复兴。惜制使李公(淮东李庭芝)怯不敢进;而夏老(淮西夏贵)与淮东薄有嫌隙,不得合从。得丞相来通两淮脉络,不出一月,连兵大举,先去北(元军)巢之在淮者,江南可传檄而定也。”文天祥问苗再成有何具体计划?苗再成说:“先约夏老,以兵出江边,如向建康之状,以牵制之。此则以通、泰军,义打湾头(在扬州东北);以高邮、淮安、宝应军义打扬子桥(在扬州南);以扬州大军向瓜洲;某与赵刺史孟锦,以舟师直捣镇江。并同日举,北不能相救;湾头、扬子桥皆沿江脆兵守之,且怨北,王师至,即下。聚而攻瓜洲之三面,再成则自江中一面薄之。虽有智者,不能为之谋。此策既就,然后淮东军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淮西军入金城(今江苏句容北)。北(元军)在两浙,无路得出,虏师可生致也。”文天祥听了苗再成的建议,正合自己心意,便先后给李庭芝、夏贵写了信,然后又给扬州守将朱涣、姜才、蒙亨等人及两淮各州知州一一写了信,约以复兴。其实,这时夏贵已降元,当初李庭芝未能设法联络夏贵,而今苗再成的计划已经滞后,因淮东与外界不通信息,文天祥不知,还在等待淮西的回报。谁知等到三月初二日午前,李庭芝却派人到真州,说得到从元营逃归的朱七二报告,文天祥是元军派到真州来赚城的奸细,并批评苗再成:决无宰相得脱之理,纵得脱,亦无十二人得同来之理,为何放他们入城?李庭芝命苗再成杀文天祥以明心迹。苗再成不忍杀文天祥,于次日早上放文天祥等十二人逃生而去。李庭芝又层层设卡,四处通缉文天祥。文天祥仔细琢磨:为什么李庭芝会认定自己是元军奸细?也许是元军发现他逃走,便立即派人到扬州行反间之计。然而,文天祥又觉得这种设想于理不通。扬州派人来真州在三月初二午前。自己在二月廿九日夜逃走,元军于第二天即三月初一日早上发觉,但不知他的去向,不能当天就派人到扬州行反间计,说自己来真州赚城。文天祥进一步认为:也许是李庭芝在三月初二日早上收到了他要求联合两淮的信,对他产生了怀疑,武断地判定宰相不可能与十一人同时脱逃,因而把他当作奸细而欲杀之!那么,是否真有朱七二的情报呢?还是纯系李庭芝捏造?这是一个历史悬案。但不管是何种原因,李庭芝对文天祥的到来,本应仔细分析,审慎处理。如先控制文天祥,进行深入调查,再下结论,不该不分是非,就要杀人。要不是苗再成放走文天祥,那将会造成一起多么大的冤案,演出一场令人气绝的历史悲剧!后来,文天祥回忆此事,他原以为真州之行,“中兴之机也”,终因李庭芝“一人狐疑,事乃大缪,惜哉!”

  由于李庭芝没有宏观而机动的战略思想,一味死守扬州孤城,“不能自拔”,但又缺乏信心,“恨不得脱重负”因此,在元军的攻打下,加上扬州军的自相残杀和粮食供给的断绝,扬州军民大量死亡,乃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致使生灵涂炭!造成这种局面,元军的侵犯固然是主要的客观原因,但李庭芝错误的战略思想则是其主观原因。

  四、斗志动摇,殉国不够自觉

  扬州被围后,李庭芝曾多次拒绝元军的诱降,一度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如,德祐元年四月,元军至扬州,阿术派李虎持招降榜入城,李庭芝杀李虎,焚其榜;扬州总制张俊出战,持宋叛臣孟之缙的信来招降,李庭芝又杀张俊,焚其信。德祐二年二月,宋太皇太后谢道清降元,下诏谕天下州郡降附,李庭芝说:“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同年闰三月,元军押送德祐皇帝及全太后北上,至瓜洲,又派使者送诏书向李庭芝劝降,李庭芝不答,发弩射死使者,并命姜才出兵拦夺德祐帝与全太后,结果未成。

  李庭芝虽欲为南宋死守扬州,决不降元,但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他的意志开始动摇。宋淮西制置使夏贵早于德祐二年二月降元。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六月,阿术派兵扼守淮东的高邮、宝应,以绝扬州粮道;博罗欢又攻占了泰州之新城。阿术驱夏贵之淮西降卒到扬州城下以示李庭芝,这时有幕僚以言试探李庭芝,李庭芝仍表示“吾惟一死而已”。可是,不久淮东下属之淮安、盱眙、泗州皆以粮尽降元,至此,淮东大部分地区已落入元军之手。李庭芝虽仍竭力搜刮粮食来维持军饷,但仍出现了士兵自食其子的惨状。姜才闻高邮运米将到扬州,出兵护粮,以步骑五千与元军战于丁村栅,打了个通宵,阿术派牙下精兵来援,已饥饿疲惫之极的宋军将士远远望见元军画有双赤月的旗帜,知是阿术的军队,便皆溃逃,姜才也脱身走,元军获米五千石。阿术又派千骑拦截陆续从高邮运往扬州之粮食,数日之中,杀宋军负米卒数干,获米三千石。扬州再无粮食来源,士无斗志,李庭芝死守扬州的决心开始动摇。其实,姜才是“淮东猛将,扬州前后主战,皆其人也”。一天,李庭芝召姜才议事,“屏左右,语久之”,有降元意向。姜才坚持不降,要李庭芝共同殉国,“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由于被姜才挟持,李庭芝未能降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