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妮妈有话说:密密麻麻的蚂蚁,缓缓蠕动的毛毛虫,突然出现在家里的大蟑螂,雨后泥土里翻滚的蚯蚓……看到它们,我们和孩子都会大叫...... ... 看见“虫子!”,你不要比孩子先尖叫! 米妮妈整理 这叫喊也许是出于惊喜,也许是因为害怕,也许还包含了许多更复杂的情感。的确,对于虫子在我们面前的“现身”,父母和孩子的态度大致分为三大派别。 代表人物 孩子组:捉“虫”能手豆豆 豆豆生活在农村,有着和虫子“亲密接触”的便利条件,蝴蝶、蜻蜓、蚂蚁、蛐蛐……豆豆无一不爱。他2岁的时候有次在地里玩的时候大喊妈妈:“快来看,我捉了大虫虫!”妈妈走近一看,吓得大惊失色!只见豆豆把一条小蛇踩在脚下。 豆豆最喜欢捉蛐蛐。第一次捉的时候被蛐蛐的后腿“咬”了手。他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儿有了重大发现:“我看见啦!蛐蛐的腿上有小锯齿似的毛毛。我不是被它咬的,是被它锯的。”豆豆还把捉来的蛐蛐通过视频放给城市里从没见过蛐蛐的小网友们看,可激动了。 父母组:全力支持“虫迷”的博士爸爸 我儿子是个小昆虫迷,他的志愿是上北京大学的生物系。我家阳台上养满了他的“宝贝”——蚂蚱、蛐蛐、天牛、蚕……无论儿子把什么昆虫带回家,我都积极地帮他找器皿养起来,帮他查资料怎么喂养。春天的时候,他养了不少蝌蚪,前一阵都变成青蛙跳到了屋子里,害得我和他妈妈一阵好找。但是我还是全力支持儿子玩虫子,这是一种生活乐趣,更能使孩子“胆大心细”。 其他父母的担心:虽然知道让孩子亲近虫子有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等等好处,但是还是觉得玩虫子太不安全了。一旦孩子习惯了亲近虫子,就什么虫子都不怕了,这样可能会被一些有毒的或者有危险的虫子伤害。而且玩虫子太不卫生了,容易传染疾病。 代表人物 孩子组:越来越胆小的童童 童童在幼儿园时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姑娘,那些色彩斑斓的毒毛毛虫、一指长的大青虫她都敢拿着玩。9岁的一天,大雨过后,她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满地都是被大雨浇到地上的槐蚕,竟然不敢再走一步,而且被一条向她凉鞋上爬来的虫子吓哭了。这个小姑娘年岁越大胆子却越小了,这让从小就鼓励她亲近虫子的爸爸有点想不通。 父母组:从小怕到大的兰兰妈 我小时候就特别怕虫子,上学时,总有男生用虫子吓唬我。有一次,他们把虫子放在我铅笔盒里,我打开的时候当场被吓晕过去。成家后,有一次我看见家里的花盆里爬出一条蚯蚓,吓得夺门而逃,好几天没敢回家,直到爱人把那盆花送人。我也不愿意让女儿碰虫子,实在是太害怕了。 其他父母的担心:孩子越大胆子反而越小,这正常吗?妈妈要是害怕虫子的话,还怎么让孩子亲近虫子?但是如果孩子受到影响,也害怕起虫子来,会不会少了很多观察、了解昆虫世界的机会?在学校会不会也要受到欺负? 代表人物 孩子组:“灭害专家”小阳 小阳很喜欢虫子。但是遇到害虫,他就决不手软,而且“迫害”方法无穷无尽,自称是“灭害专家”。比如他烧死过毛毛虫,还把很多槐蚕收集进一个塑料袋,扔到池塘里。要是妈妈批评他,他就陈述自己的道理:那些都是害虫,他们吃花、吃树叶,应该把他们消灭掉。 父母组:健康、安全为上的巧巧妈 我可是不能容忍家里有虫子。一想到蚂蚁、蟑螂什么的爬完垃圾爬碗筷,我就特别难受,一定要把他们都除掉。这也是为了孩子和家人的健康。有一次,巧巧坐在地上玩积木,我猛地看见一只壁虎正在往她腿上爬,虽然我知道壁虎不是害虫,但还是冲过去把它踩死了。 其他父母的担心:消灭害虫也许有情可原,但是这么做是不是也太残忍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有心理有问题,缺少爱心?有时候父母也会在消灭害虫和威胁到孩子的虫子时表现残忍。这样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有句话叫“无知者无畏”。孩子“初遇”虫子,往往没有什么好恶偏见,但他们天生就有对未知的好奇,因此引导他们安全观察虫子,是对他们的好奇心最好的保护和开发。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先带他们养一些“安全”的虫子,比如蚕、蜗牛,进而让他们了解虫子的一些特性,比如什么样的虫子具有攻击性,是不是带武器的虫子都会伤人等等。这样便会给孩子的观虫之路提供了安全的保障。让他们逐渐达到一种“知所以者亦无畏”的境界。 但是,人的生活是相当复杂的,在从“无知”到“知所以”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难免邂逅各种各样的虫子。关于虫子的那些片段的知识和经验,与我们生活中的其他经验相联结,就构成了我们对虫子亲近、厌恶或惧怕的情感基础,而且这种感觉还会迁移到我们对其他未知的虫子上。其中,厌恶或惧怕是人类出于安全需要的本能反应,当我们无暇去处理这些情绪问题时,这些情绪也许会伴随我们一生,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其他生活。我们可以坦率地面对自己的厌恶或惧怕,却不一定要把它传递或不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杀虫的目的多半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但我们可以告诉那些手段有些残忍的孩子:虫子是和我们共生的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我们眼下认定为“害虫”的虫子家族中,也有许多秘密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也许它们还正为保持整体的生态平衡做着我们目前未知的贡献。人类能否智慧地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在于我们对周围世界能否细心地研究。 最后要提醒的是,孩子和虫子“亲密接触”后要彻底洗手、洗脸,因为有些虫子虽然不会直接伤害孩子,却容易传播病菌。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本刊编辑整理!如涉侵权,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便删除!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见或者建议可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也将虚心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