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挫折:负责,但不自责!自责和归罪只是两种不同方式的逃走 归罪于外是一种心理障碍 将焦虑转移到了身体上就成了疑病症

 青衣问道 2015-11-17





挫折:负责,但不自责!自责和归罪只是两种不同方式的逃走 归罪于外是一种心理障碍

自责(autopunition)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这是正常现象。如反应过分,甚至对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或失误出现罪恶感,对之念念不忘,悔恨,并要求给予惩罚,即为自责。见于各种抑郁症,人格障碍。



自责,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谴责自己。积极的自责既是一种对他人的道歉,也是一种自我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会使人真诚相待。消极的自责常常表现为过度的责备自己,致使自产生沮丧、悔恨、郁闷、绝望等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太容易崩溃的人,就很容易找一个人去归罪,因一归罪这个人,自己的世界似乎就可以恢复秩序了。其实就是婴儿水准的思维。婴儿的世界,当出现失控时,譬如他自己错了,或因客观原因受挫了,他们第一时间,都会去责怪父母等养育者,特别是妈妈。


由于长期的心理思维模式,这种归罪已经高度自动化了,变成了一种自发行为,无需过多的思考,外归因者会自动快速地搜寻出一个归罪的对象,然后通过口头抱怨形式发泄出来,从而安抚自己恐惧失控的烦乱情绪。这种病理性的自恋,是心理自我极度破碎,整合不足的结果。



一个网友讲了她家孩子的故事:

我娃也这样,自己打翻牛奶,必定发火。虽然帮她加满到快溢出来了,她依然哭嚎怪大人加的不够。我对她说知道你打翻牛奶心里才难过,她马上安静了点头,我拥抱她表示大人打翻也会难受,她难受很正常,但发火没用,我们努力补救加牛奶就好了。

小婴儿和成年巨婴的这种心理,概括而言即:要为自己世界的失控,找一个看得见的可控原因,然后攻击对方,以为他们若改变了自己就好了。是中国家庭亲人相残的重要原因。

对于婴儿水准的心理发展水平,最可怕的是失控,失控会让他们立即陷入未知中,且未知中他们会隐隐感觉到攻击性的魔鬼在身边出没,而立即找到一个可归罪的对象,那样一来,世界就好像恢复了秩序。相反,容忍模糊与未知,最终找到一个真正逻辑上和证据上都成立的原因,这是高级心理发展水平.


北京发生的一起人伦惨案中,因13岁女儿赌气说明星就是比父母好,父亲将女儿砍死。这起惨案中有一个细节,女儿说,铅笔刀找不到了,她必须找到了才去上学,但就是找不到,结果她生气地摔了一地的东西。铅笔刀找不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意外,其实已让这个心理脆弱的女孩崩溃了。

这种事,我在咨询和生活中听几个人说过。譬如,我一个朋友,她的任何一个物品,若突然找不到,她都会花很大力气去找,若找不到,就觉得整个世界崩溃了。

太容易崩溃的人,就很容易找一个人去归罪,因一归罪这个人,自己的世界似乎就可以恢复秩序了。

那些丢几毛钱就可以把孩子朝死里打的,关键不是钱的多少,而是这个意外让他们心理崩溃了,他们要立即找一个人去怪罪,而孩子,力气小,各方面都依赖大人,是最可以被怪罪的。


时刻准备着“吐槽别人”

在公司里,芸芸是个最遭人吐槽的人,原因在于她习惯于将任何问题的失败的原因归结在别人身上,而将自己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在众人的眼里,很多理由都特别“奇葩”,根本无法服众。可她依然理直气壮地申诉,总是为自己狡辩。这让她显得特别没有担当,周围的人对她十分不满。

比如她的上司警告她要做好市场调研报告,芸芸却说是同事艾宁经常打客户电话,声音过大,影响了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效率,实际上,艾宁的位置离她有十多米远。如果她无意中踢到了垃圾筐,那一定是怪收拾清洁的大姐没放好,影响了她走道。自己不小心扭伤了脚,她就埋怨周围的人:“怎么就不知道拉我一把?”……

从芸芸的种种行为表现来看,她在遭遇各种或大或小的不如意的事情,也称之为挫折事件后,总是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立刻找一个身边人,把责任都归咎于他人,对他人进行指责和抱怨。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外部归因的个体类型。

“怨自己”还是“怪别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研究发现,归因就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是个体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有人喜欢从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做解释,比如考试不成功,认为是“自己没有重视,复习得不好”,这种归因叫做“内部归因”;而有人则喜欢评价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比如考试失败是因为“考场不安静,影响了我答题的状态”,这种归因叫做“外部归因”。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如果一个人长期做外部归因,那么他们就习惯于归罪他人,缺少必要的自省。

常常“怪别人”容易成“巨婴”

从海德的研究来看,习惯于外部归因的个体,容易导致归因偏差,因为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能够为他们的失败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从而逃避个体在知识、能力、努力、责任感等方面的缺陷,抵御失败可能会导致的自尊心损害和丢面子的风险。最终,外归因会导致个体责任感丧失和自我管理能力严重弱化,造成心理自我的破碎和不完整。

心理自我不完整的个体,反映出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停滞和低水平,这与生理年龄无关,有心理学家认为习惯于外归因的个体是一个个“巨婴”。外形俨然成熟,而内在的心理能量水平不足,无法脱离精神上的父母而独立面对各种心理危机。

芸芸这类外归因者,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掌控感。对于外界大小事务,他们都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发展,符合自己的预期,内心就会感觉安全和放心。如果事情有了意外,不能快速地恢复到良好的状态,他们就觉得局面失控,滋生出一种崩塌感,觉得一切都在失控中,会带给他们惊恐、无助的负性情绪,内心的自我都在瓦解。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是一种超级自恋的表现。

超级自恋者认为别人都该为我服务,个人的意志应该得到全面的尊重。由于长期的心理思维模式,这种归罪已经高度自动化了,变成了一种自发行为,无需过多的思考,外归因者会自动快速地搜寻出一个归罪的对象,然后通过口头抱怨形式发泄出来,从而安抚自己恐惧失控的烦乱情绪。

超级“巨婴”如何“长大”?

婴儿最初都是超级自恋,他用哭声来指挥养育者去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巨婴们”该如何打破这种心理弱势,发展出健全的心理自我呢?不妨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调整“生理”来调整“心理”。

当出现烦躁的情绪时,他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呼吸,可以通过一分钟数呼吸频率的心理技术,来让自己内观到个人的生理变化和感受。生理变化包括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发烫、照镜子发现面色潮红、面部肌肉紧张等表现,内心的感受包括很难过、生气、失望、不知所措。把自己的感受一点一点写下来,然后告诉自己:“我允许自己情绪不好,因为我的内心受伤了。我自己知道就好了,没必要发泄到别人那里”。如果情绪感受特别强烈,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在身体活动中将负性情绪带来的能量释放出去。

第二,转换思维模式,分析反思。

转换思维模式,遇到挫折时,需要停止指责,找几位心理成熟、言谈可信的人一起,先自己在内心分析一下事情的经过,想想自己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自己做了哪些积极有益的部分?自己有哪些失误和可能的不足?还可以在哪里地方多加改进和提升?然后倾听一下别人的看法,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判断恰当,如果和别人的看法出入较大,应该及时询问一下,人家的理由和依据,然后修正自己的认知,形成对事物客观而全面的评价方法。

第三,主动接受“挑战”。

进行自信心的构建,提高对外界环境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这需要他们提高容忍不如意结果的心理承受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坚持长跑,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刚开始可以慢跑几百米,时间一长,可以要求每天跑上几公里。其次,可以主动接受一些心理任务,比如5个小时不说话的钓鱼、帮助坐不住的孩子辅导功课、公开场合发言、在火车站去向行人请求募捐等,这些看上去很有难度、似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其实就是在磨练心智过程,提升了个人的成就感,激发了个人挑战更大难度,愿意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心理动机,将自我整合得更加完整,拥有更大的心理能量。

最终发展到“我有足够的力量,让我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包括爱自己和他人”的恋他,这样才算一个人心理最终成熟,拥有完整的自我。




在心理学中,“自恋”是对这种行为最简单的解释:因为自我没建立起来,所以必须要维护自恋的能量,以勉强拼出一个自我来。

为了脆弱自我的自恋,一旦出问题,本能地去怪罪别人。如果父母很自恋,那孩子要清晰地明白,父母的归罪嫁祸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自己错了。

自我未成形或破碎者,心理发展水平都是婴儿级别,而婴儿下意识觉得,世界必须按自己的想法运转,如没有,就会有挫败感。于是,他们对外部世界会产生巨大的敌意,但婴儿不能处理自己内在的敌意,于是将敌意投射到外部世界,认为外部世界有一种敌意力量在和自己对着干。


也即,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控,自我未成形或破碎的巨婴,都会下意识地认定其背后必定有一个主观恶意对抗自己的力量,他们必须要找到它,去归罪去攻击,否则寝食难安。对此,你可以想象,如果你身边有一个魔鬼出没,而你没找到它,这是很恐怖的。


必须要找一个对象去归罪,这是巨婴心中婴儿的一面,但同时他们也有成年人的一面,他们知道,不是谁都能被归罪的,强有力的不能去惹,于是好脾气的下属是最容易被归罪的。


让孩子形成健康自恋不容易,而治疗巨婴的病态自恋则更难,这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关键是,巨婴必须认识到,外部世界并没有那么多敌意与恶意,自己以为的外部敌意与恶意,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敌意与恶意向外投射的结果。在诸多琐细不如意的小事中,并没有一个主观恶意的力量在和自己对抗,而是自己太希望事情必须按自己的意志运转。更重要的是巨婴需要走出孤独的自恋世界,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链接来,那时,他才会由衷地感知到,而不是仅仅头脑意识到,自己意志控制不了的地方有爱存在。










“自我矛盾”很常见,虽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人生发生了严重的概念冲突。你会发现,有些人天天上街争人权,回家动不动就打老婆;有些人每天骂某某要人尸位素餐,自己却从没敬业过,严重缺乏服务热忱,老是觉得全世界对不起他,从不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世界。

  以上是“很没出息”的归罪行为。你不断地把罪过推给别人,数十年如一日。其实这很可耻。
  另外一种是自责。自责的行为没有比归罪高明多少,看起来自责的人不会迁怒他人,含蓄多了,但他们却也花了太多时间,无谓地挫伤自己,只会使自己越来越退缩,仍然于事无补。而一个习惯自责的人,通常也是一个很不快乐的人,也会让他的朋友亲人非常不快乐。

  既不该自责,又不该归罪他人,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只要面对问题。

  和你的失败与挫折面对面,观照它,不要逃。自责和归罪只是两种不同方式的逃走。愤怒会存在,忧伤会产生,冷静接受它们,明白看清它们,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想把它们遣走,也不要让它们在心中赖着不走。
  很多事说的比唱的好听。包括我,在面对挫折时亦如此。


不再自责,化自责为正能量


  自责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种心态。所谓自责,是因为个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感到内疚、自我谴责的心理状态。自责有其积极的一面,既是一种对他人因自己的过错而受到伤害的道歉,也是一种自我的心灵成长。因为面对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一种内心强大和勇敢的表现,并且与我们传统儒家文化最经典的道德修养方式——自省相呼应。


  但是,很多时候,自责感却总是表现出其消极的一面,即常常过度责备自己,与自己实际所犯错误不符,甚或根本就没有任何错误,却严重自责甚至自罪,致使自己产生沮丧、悔恨、郁闷、绝望等心理反应,影响身心健康。这种情况常见于抑郁症患者、有自卑情结者,以及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形成心理创伤者。特别是最后一种情况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危害最为剧烈,因为创伤经历太过强烈而突如其来,幸存者会因为同伴、亲人全部丧生,自己却活着,而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这种感觉与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慌感纠结在一起,让幸存者难以承受。

 

  完成三个步骤,克服内心自责

  ★第一步是要学会自我觉察

  克服自责想法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自我觉察——注意我们自己常常在什么时候自我责备,观察它对你的情绪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你责备自己时,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可能不同于你所预感的会出现焦虑、恐惧、害怕和恐慌,你更可能会感到负罪感、耻辱、悲伤、尴尬、对自己失望、生自己的气、挫折感、忧郁、绝望或毫无希望。这时,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所感。如果我们坚持记录,不久就会发现,同样的或相似的自责的想法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出现。当你觉察到并且掌握了这些规律后,那么就可以走向下一个环节。

 

  ★第二步,穿越自己的自责

  我们此时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这些想法只不过是一种看法或一个旧的思维习惯,而不是当前我们自己的真实反映。如果前面的观察更为仔细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察觉这样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就如同一个自幼骑车被摔怕了的孩子长大后仍然不敢骑车,尽管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但是在我们的脑海中仍然停留着自己童年时的那个记忆。自责其实也是停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旧有的记忆。所以,我们要清楚地告诉自己,现在已经时过境迁,我们大可不必抱守着过去的记忆!在出现自责的想法时,我们就要勇敢地对它说不!

 

  ★第三步,提升自己的境界,回归我们的文化本源,将自责变成一种正能量

  传统的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其实并不是自责,而是自省。后者包含着这样一种态度:我本身不可能是一个完美之人,我深知这一点,所以,允许自己犯错误。我既不逃避自己的错误,但是我也不会因此而过分自责,与其用自责来惩罚自己,让自己驻足不前,还不如让自己不断自省,更为勇敢地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







从自责中解脱----一种给自己的彻底减压

作者:中国病人

对一些自我谦避的人来说,他们希望自己在人群和社会中保有一种善良的,不争的,厚道的,谦虚的,牺牲自我倾向的等等的一种形象。他们不敢大胆的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闪光之处,不敢理直气壮的行使自己理应有权行使的权利,他们不让自己身上那些被他们认为是不好的东西跑出来。否则他们就会陷入到一种持续的自责中去,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不是伤害了别人,是不是太过火了。

在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当他们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他们担心伤害到别人。当有人在睡大街,他们就不能住单元房;当有人在住单元房,他们就不能买别墅。自己必须把自己的野心压抑起来,以换取和大家平等,这样大家才不会讨厌和孤立自己。当别人伤心时,自己也必须伤心,无权开心;自己必须照顾到别人的情绪,让别人开心,否则担心伤害到别人。

自己必须做到许多必须:我必须是个孝顺的孩子,我不能忤逆父母,否则他们要伤心;我不能欺骗朋友,否则我良心不安;我不能为我自己的利益考虑,否则我是自私;.......

总之一句话,我必须象个公仆一样不能考虑自己私利的人,要大公无私,要老实厚道让别人提起这个人就说:‘这个人,好的没话说’。

当你被这些必须所支配时,你的生活就很痛苦了。你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就没有了自爱,那样你怎么去爱别人呢?但你本能的要照顾别人的情绪,所以你必须为了别人做事,这样实际上你内心是不愿意的,但又不敢说,把怒火压抑在内心里。而且这种情况下,你很担心吃亏,吃亏情结严重,你担心自己占了别人的便宜而自责,但又担心别人占了你的便宜而懊恼不已,整天斤斤计较,整天不能放松。

怎么解决?什么时候你敢大胆的喊出,我有权牟私利时,什么时候你敢大胆的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来形成你的个人魅力,什么时候你运用你比别人强的优点占别人便宜而不自责时(这样是帮助不如你的人成长),你就解脱了。

但你也许说,这样太那个了,似乎不是个善良的,不争的,厚道的,谦虚的,牺牲自我倾向,关心别人的大公无私的人了。你说对了,人人都是人,就是先考虑自己私利的人,自己先幸福快乐了,才去关心别人的幸福。如果你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整天牺牲自己,是不可能在自己没得到爱的前提下去正真心的关爱别人的。人人都是人,自己先爱了自己,才能爱别人,让人大公无私是可笑的。

当你觉得人的本性中有卑鄙的,有自私的成分时,并且不去防御它,你就不会在自责了。每个人都是小人,你不会因此而低人一等。人就是要先作到自私才能无私。停止在继续牺牲自己吧。

从自责中解脱----一种给自己的彻底减压的方法就是:认识到自己是个人,人人也都是人,但这并不影响人际关系和别人对你的看法,法律和道德会防止真正伤害他人的事情发生。不要再继续失去自我了。









和自卑的朋友谈自信——减少自责

                                                    ——在失败时我们要学会防守,减小损失。

    [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自责,自责不是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更多是作为一个褒义词而存在的,它更多是指面对失败和错误,要学会自我检讨和改正。而自责多是指一个人在失败时,更多的把注意力停留在自我的一种意义上的否认。你比如,自责时我们多在做这样的事——老说和老想着 “我怎么这么笨!”“我真是给家人丢脸!”“我好惨啊!”等等,以至于忘了去做面对问题时最应该做的事情——停止感伤、检讨、修正、行动。负面情绪固然能给人以奋起的动力,但过多的负面情绪只会耗费我们的精神和精力,甚至因为由于应激状态的持续过度,导致肾上腺素分泌过量和植物神经紊乱而最终伤害了身体。

    我发现,不仅包括自己在内,一般人的思维系统中只有进攻系统,而没有防守系统。只想到追求胜利,追求幸福,却没想过如何应对失败,应对不幸!这里面尤其是我们自卑的朋友,不仅我们缺乏外在的协助防守(支持系统——家人、朋友),面对打击,我们更缺乏内在的自我防守,有时候我们简直是不设防的城市(我们只看到要考进名牌大学,要赚到100万,我们没想过落榜会如何,没想过先期投入可能会损失10万。于是落榜我们输不起,10万我们都输不起。)我们甚至将弹药(习惯自责和一些自暴自弃的想法)放至于我们的阵地上,当失败来临时,外部的打击和内在的自责就可以轻易的陷我们于绝地,最终在自怜自叹和愁情苦海中不可自拔。显然,如何正确的面对失败不仅是一般人,更是自卑的脆弱的人们要面对的课题。

    减少自责(上)

    防守思维策略一:以发展、辨证、积极的眼光看待失败

    (关键词:自卑、思维的进攻和防守、失败、自责、错误可以原谅、阻隔负面情绪、赏识自我)

    社会要进步,历史要发展,成功和荣耀是多数人的必然追求,对于我们这些自卑的人来说,同样不例外,但显然,我们太脆弱了。我们是如此的在意外界的看法,我们是如此的害怕在人前出丑,我们总是自责,甚至自暴自弃……自卑的我们似乎实在输不起。

    追求成功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排除法不断地去伪存真的过程,发明家爱迪家失败了1000次,最终才找到比较适合做灯丝的唯一的一种材料啊。可见,在成功的过程中,失败或许甚至可以占到80%——90%以上,而成功只有一个结果,伴随着过程中的更过是失败、迷茫和等待……所以,为什么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因为无数的失败才孕育了一个成功啊!大家不要倒在成功的山腰!

    自信的人与自卑的人在曾经成长的道路上,他们所遇到的失败和挫折不会相差太多,成功的人、自信的人甚至可能面临的挫折较常人更多一些,但他们顶住了!我想这其中在应对失败的态度上有三个不同:(注:信息改变思维,思维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动,行动改变结果,结果强化信息、态度和行动。)

    1、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我们可以先想象在比赛场上有这样两个选手的母亲,一个对孩子说:你要赢,注意别给我丢脸!而另一个母亲则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一定能赢。但是,就算失败了,你依然是我的宝贝!可以想象,在人生和成功的道路上,或许走得更远的应该是后一个孩子!是母亲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舞台,美丑对错。失败和错误总不避免,我们赢得起,当然也要输得起。要享受胜利,但也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失败。

    自卑的人多由于童年时来自于父母或老师在对待孩子的错误问题上的过度苛责,使得给孩子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暗示——失败不可原谅!甚至哪怕是一次失败!自卑的人往往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凡事不轻易原谅自己,觉得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比如,我们特别不肯原谅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这只是童年时形成的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多是由于父母和长辈、师长们对待孩子在错误态度上的反应过度所致,同时,这样的父母和师长他们是不会看到孩子的优点的,以致孩子成年后也形成了一种更多把注意力和情绪体验专注在失败之上的原因所在。记住,错误是可以原谅的,错误没什么大不小的,要在战略上藐视失败!走出童年因长辈的错误暗示所带来的错误思维定式。(本论点的假设对象是那些最起码尊从法律底线和社会道德的自卑朋友,毕竟有些错误客观上是不可原谅的,你比如:艾滋,一次失误你就成为了历史。概率虽小,但我们输不起。)

    小时候,曾记得,在7岁那年就为一个考试分数,父亲在揍我时把一根棕榈扫帚的竹把给打断了,这对于一个7岁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失败、错误意味着多大的恐怖,这样的打虽然不是经常,但在成长的岁月中,已经足够给一个视父母为权威和自我肯定重要来源的孩子造成多少的自我否定(自卑)的影响。幸好,父亲还不是一个永远都这样苛刻的人(否则,早年我多半在少管所呆了),同样,在5年级的时候,11岁那年,我在和同学玩游戏中把同学的头砸破了,同学一路哭一路流血,我当时都懵了……父亲或许看到我的这个样子,在同学的家长告状后,他居然安慰我说没事的,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这是少有的、印象最深的一次。

    2、 阻隔失败情绪

    由于自卑的人习惯了自责,也就更多习惯于把注意力和情绪体验放在失败上,他们较一般人更多地体验那种失败的感觉和情绪。而习得自信的人他们面对失败的情绪时,他们会习惯于迅速阻隔,因为他们在成长中获得一种经验,知道多数失败是暂时的,他们会分析失败,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他们不会让这种负面情绪漫延,他们更不屑于体验这种情绪。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一些干活麻利的家庭主妇我都发现他们有一种擅于阻隔负面情绪,面对问题更多地将注意力付诸于行动之上的行为能力。

    面对失败,自信的人和自卑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自信的人更倾向于把成功的感觉扩大化,把失败的感觉阻隔,而自卑的人则倾向于限制(小视)成功的感觉(多数跟幼年长辈的教育强化方向有关),反而过于的重视失败,并且一味地让失败的情绪不断地弥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愁善感,这实质是缺乏一种有意识的负面情绪的自我阻隔(缺乏果断)。

    记住,失败时我们要适当地阻隔负面情绪的漫延,专注问题根结,修正和行动,并且坚信下一个胜利的到来。

    我在打羽毛球时,近一年内渐渐亲身发现这种心理现象的。赢球时,自然很兴奋,但输了一个球(尤其是关键球)时,那种输球的感觉往往在心里持续更长时间,最终反而变得越打越烂。因为此时由于对失败的过度在意,不能有效阻隔失败情绪。于是我们将带着一种“复仇”、“扳本”的类似心理和情绪,并且以此“指导”我们的下一个接发球。于是胜利的渴望充斥着潜意识,这时的潜意识变得狭窄起来,它只想着回击、用力、扣杀,这些进攻手段。但我们的潜意识却无形中失去对整个局面的考虑,比较同伴的位置,或回球力道的控制,或补位,或在找不到机会时努力与对手相持(而不是盲目出击,创击机会给对方)这些防守手段和全局的思维。

    并且,一输再输以后,由于脑海充斥着越来越多失败的感受(没有及时阻隔),这种消极同时亦降低了人的反应速度,于是内心循着这种状态只有越打越输。

    3、 赏识自我

    原理和作用我就不多说了,赏识教育方面的专家周弘老师已在这方面作出系统的研究,我也得多加强加强这方面的思维能力训练,这是一种进攻型的防守策略,有些俗语称之为阿Q精神,但实质当然没这么简单,这只是其一,具体大家自己学习了。

    感悟:

    当一时的失败和错误来临时,我学着用上述的方法去诠释这个失败和错误。渐渐地我不再过分地担心别人会如何看待我的说话、我某些方面的一些失误。我不再害怕由于人前的某些所谓的“愚蠢”而自己惩罚自己,闷闷不乐许久。我学会平和地去表达我的斥求,平和地对待我的失误,我没有理由老是没完没了的嫌弃自己,更没有理由完全或大部分的否定自己……于是,渐渐地,我就学着走出自卑,不断地改善以往的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某些时候,我也变得遇事少了许多自责,有时甚至镇定而不慌乱。我还会继续练习和固化这几种方法,直到完全替代童年或成年后外在对我的负面影响。
文/夏树






研究发现停止自责行为的新途径

译者: leaves1983 原作者: Diane Dreher Ph.D    


你的脑海中是否经常持续不断地回荡着一个责备和忧虑的声音?它使你长期身负压力,迫使你干更多的活,做更多的工作,买更多的东西,以此来平息内心的自责。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还有人和你同病相怜。

几年来,我的脑海里就一直回荡着这种声音,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我们试过各种途径想要平息它。珍妮特 (Janet) 用疯狂的工作将它拒之脑外。当沉浸在工作中时(比如说在截止期间前冲刺干完活),她就听不到这种声音了;卡罗尔 (Carol) 的应对方法是强迫自己做看护工作,她的日程表上塞满了别人的需求。她每天风风火火,忙里忙外,最后在筋疲力尽中垮掉;

乔 (Joe) 则诉诸于技术手段。他不停发短信,查看脸谱网 (Facebook) ,浏览网页;乔的哥哥吉姆 (Jim) 和大学同学试图用纵情狂饮来摆脱这种声音。乔恩·卡巴特-津恩 (Jon Kabat-Zinn) 将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手段称为“活动方法”。然而,这种持续不断的“活动”只能暂时性地排除内心的自责。只要一停下来,自责的念头就会再度汹涌而来。研究发现,这种自责是引发焦虑和沮丧的一大风险因素。



好消息是,在野外简单地散散步,我们就能平息掉这种内心自责,并促进身体健康。最近,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的格雷格力·布拉特曼 (Gregory Bratman) 和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对38名身体健康、年龄在25岁左右的职业男女进行试验。研究人员随机安排他们散步90分钟,一组沿着帕洛阿尔托市的皇家大道 (El Camino Real,一条交通繁忙的多车道公路) ,另一组沿着斯坦福附近起伏山丘上的一条道路散步,顺便欣赏橡树、灌木丛和天空的风景。每个小组都会填写调查问卷,以此对自责情况进行衡量,同时在90分钟的散步前后进行脑部扫描。

引人注目的是,在野外散步的小组,其自责现象明显变少,并且膝下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活动也有所降低,膝下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一部分,和负面的自我想法和自我感觉有关。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锻炼可以使心情变好,减少沮丧情绪。虽然在斯坦福大学的这项研究中,两个小组开展的身体锻炼很相似,时间长度也相同,但只有在野外散步的那个小组才显示出自责行为减少、同时大脑中相关区域神经活动也相应降低的现象。

大自然能让我们修生养息。我们很多人在野外散步或做完园艺活后都会觉得人很放松,精神也充沛了起来。远在中世纪,哲学家和诗人就写过大自然的治愈效果。时至今日,研究已经开始揭露这种治愈效果的原理。繁忙的生活让很多人压力重重,而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有益健康的减压方法,让我们恢复精力,在精神上如获新生。今后你觉得自己疲乏不堪,或者深受内心自责困扰的时候,就试试踏足野外,作一次深呼吸,然后看看那些山水树木和广阔天空吧。










将焦虑转移到了身体上,就成了疑病症

变态心理学   

  4月7日,世界卫生日,《名医大会诊》签售,几千名读者将上海书城围得水泄不通,惊得119、110同时出动,娱乐明星的签售也很难见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恐病、疑病是国人缺乏安全感的重要侧面。当下,“讳疾忌医”的现象已经难得一见,“无病乱投医”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这么一群人,在医院进行反复检查,发现不了任何症状,自己却仍然被“病痛”折磨。他们就是疑病患者,他们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

  疑病症的两难在于,如果他们承认自己是“疑病”,他就会认为自己身体上没有病;如果他不认为自己身体上有病,那他身体上的各种病痛感又无从解释。所以,他们必然要穿梭在医院里的不同科室之间为自己的“病痛感”找找根源。

  因此,疑病患者很少主动去精神科或接受心理上的帮助。北京安定医院障碍门诊主治医师韩海英说,疑病患者多是在家人和朋友的劝说下去看心理医生的,有的是反复在同一家医院做检查无果,由综合医院的医生推荐到焦虑门诊的。但是当医生或亲友建议病人去看心理医生时,患者会感到伤了自尊,会因这样的建议而发火。

  患上疑病症,是因为把外界压力造成的内心焦虑转移到了身体上

  韩海英说,很多疑病症患者都曾做过很多次身体检查,医生说他身体没问题,他们不相信,因为他们确实感觉到了某些器官有不适感。比如,有的疑病症患者的确是感到自己胃疼,“那不是他的幻想,他们真的感觉到了疼痛”.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检查结果是不准确的。而心理医生要做的,首先就是去接受病人的痛苦,不能去否认患者的感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沟通的通道,慢慢询出病因。如果一开始就否认患者的感受,彼此的信任关系就很难建立。

  疑病症患者都十分关心自己的身体,过度的关注也确实可能导致疑病症。但是,据韩海英的经验,不少病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不安全感而患上疑病症的,更是他们把外界压力造成的内心焦虑转移到了身体上。

  在心理治疗的开始阶段,几乎所有病人都会说“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挺好的,没问题”,他们会把自己的情绪问题归罪于自己的疾病,他们常说一句话:“如果我没有生病……”而随着治疗的深入,往往会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存在着比较多的压力。家庭关系、工作压力都可能是患病的最终原因。韩海英说,人在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时候,身体的确会发生反应,心悸、打嗝、胃返酸水,或者吃不下饭。大部分人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心情不好,但是有的却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自觉意识,就会认为自己的心脏、肠胃出了问题。为了回避来自外界的精神压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被转换成了身体上的痛苦。

  这种转换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疑病患者宁愿自己患上身体上的疾病,也不愿被诊断为心理问题。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心理问题比身体上的疾病更可怕,带着很强的社会学隐喻。这意味着他们可能被孤立在人群之外,被看成一个和大家不同的人。这种不安全感显然要比患上身体上的疾病更让人难以接受,而由于不敢面对心理问题,疑病症患者就会不自觉地拿身体问题将其掩盖。

  韩海英介绍说,除了疑病症患者,很多患有焦虑症的人会怀疑自己的身体有病。而由于疑病症的诊断又不像诊断身体疾病那样有特别客观的指标,因此疑病症患者都会否认自己患有疑病症。如果病情严重,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很多病人长期受疑病症折磨,只好放弃工作。

  有的病人还会疑病致病。她说:“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是有关系的,长期有负面情绪,人的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得病。有的疑病患者本来没毛病,由于长期过度关心自己的胃,过了几年,结果真的生病了。”人的胃肠道最容易对情绪变化产生反应,有人坐火车紧张,一上车就拉稀,疑病症患者很容易感到这些器官的不适,因此胃肠道也就成了最主要的怀疑对象。

  在疑病患者的人群中,40-50岁之间的占了很大的比重。韩海英说,人过了40岁,体力和精力开始衰退,不少人难以接受这种现实,就会怀疑自己生病。对衰老的恐惧加上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承受的高压力,都让他们成为疑病症的高发人群。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老人也会频繁地到医院做身体检查,这也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身体会更加脆弱,让老人更加担心。

  心理咨询师张雪雯说,很多老人可能整日奔波在住所和医院之间,把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怀疑个遍,甚至坚持要求住院。而且,只有在医院里,他们才感到踏实,久而久之,就对医院产生了依赖。除了对自己健康的担忧,这些老人去医院,很多是因为孤独、缺乏关心。在医院里,他们可以不停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疼痛。孩子很少得疑病症,但他们也同样会到疾病中寻找对心理问题的庇护。有的是由于厌学,开始的时候是撒谎,说自己肚子疼。时间长了,厌学情绪一来,肚子就真会疼起来。

  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意识能力比较差,也不善于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内心的难受很容易被说成“肚子疼”之类的身体不适。据韩海英介绍,考试焦虑可能会让有些孩子在考试前后浑身都不舒服,家长只好带着他们四处检查,往往是在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会想到孩子可能心理上出了问题。

  “我一直是好学生,如果感染HIV,意味着我的形象崩溃,就意味着我会被他们抛弃。”

  恐艾症也是近年来疑病症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种,恐艾症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其他病症更多,不但有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就连这种恐惧他们也不敢表露,因为很多人会认为艾滋病是一种“不体面”的疾病。

  现年31岁的李先生曾一度患有严重的恐艾症。2003年,他读大四,在和一个网友发生了一次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之后,觉得自己很可能感染HIV病毒。在接下来的半年中,他做了十几次的检测。

  最初是快速检测,但他觉得快速检测可能不准,就去做各种复杂的检测,仍然没有查出问题。在检测的间隙,他还不断地查资料,渐渐开始不相信检测结果,认为自己感染了亚型病毒,是医院没有查出来,抑郁情绪越来越严重。他说:“一个是本来就怕死,所以如果感染HIV就意味着没有救药。另一个方面是我一直是好学生,如果感染HIV,就意味着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崩溃,就意味着我会被他们抛弃。”

  他甚至不想让人发现自己的焦虑,因为他“也不敢给别人讲自己是因为和同性发生性关系而导致这样的焦虑”.为此,他害怕自己暴露任何蛛丝马迹。每次的检查结果,他看完就撕碎扔掉,而且,在家人和朋友面前,也隐瞒着自己的低落情绪。当时的他还在准备考研,而且是跨校跨专业,难度很大。但他已经很难进行正常的复习,“满脑子都在想(感染艾滋病的)概率问题”.结果,他不但没有考上研究生,人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想过自杀。

  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吃药、治疗。但是李先生说:“我是觉得挺不住了。不是觉得我有心理问题,只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的确有心理问题。”他说他希望现在还恐艾的朋友相信科学检测,扭转不了就去看心理医生。

  在此期间,他还联系过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人家告诉他一般都能查出来。可他还是无法相信,就给法国的巴斯德研究中心写信,因为那里有所有的HIV亚型病毒的标本。他得到的回复是,所有的亚型都可以查出来,这才逐渐走出阴影。李先生这段时间经历的痛苦很久都没人知道,只是在后来自己出柜以后,才和朋友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很多朋友都很惊讶,想不到他有这样的毅力。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李先生这样,通过努力让生活回到正轨。由于至今仍没有根治艾滋病的方法,因此对艾滋病的恐惧在社会层面很难得到根本性的缓解。这种疾病的传染性更让人谈之色变,2000年前后,一则传言曾引发了全国性的HIV恐惧。传言称,有艾滋病名人将携带病毒的血液注入西瓜,报复社会,吓得很多人夏天也不敢吃西瓜了。尽管这种传言在科学上不值一驳,但还是造成了巨大的阴影。关于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危险性还出现过很多不同版本的流言,比如艾滋病人拿针头扎伤路人。这些传言不但加深了对艾滋病的恐惧,也造成了对艾滋病人行为上的负面想象。

  桑塔格在其《艾滋病及其隐喻》中指出,艾滋病意味着某种“污染”,人们还会将这种“污染”从身体扩展至道德层面,甚至将其视为“天启”的疾病、世纪病。这使艾滋病人的社会处境更加艰难,也让人们的艾滋病恐惧掺杂了伦理学成分。

  严重的恐艾症患者头上笼罩着双重阴影。首先,他们深信自己感染了某种HIV亚型病毒,并伴随着强烈的身体感觉,但是一直无法查出。其次,由于这种坚信不疑,会逐渐产生对医院,甚至国家卫生部门的不信任,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2011年,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疾病闹得人心惶惶。由于HIV测试呈阳性,又无法查出新型病毒,有专家认为“阴性艾滋病”是恐艾心理所致。他们有共同症状,比如头晕、肠鸣、舌苔白、关节响等,还有一个共同点是此前大多有高危性行为,但其中也有不少人说发生性行为时是有防护措施的。一位自称“未知病毒感染者”的网友说:“恐艾本身是伪命题,只是中国卫生部推脱责任的托词。”

  祖籍江西的艾先生现年37岁,原来在淘宝上开店卖衣服。去年11月,他和一名女子发生过性行为的半个月后,开始感觉头晕、乏力、嗜睡,到医院并未查出病毒感染。但是症状并未消失,继而开始出现腹泻和胃疼的症状。至今为止的5个月内,他的病历卡、化验单已经堆了十几公分厚。据艾先生说,他的家人现在都被他感染了,甚至自己家的狗也因为粪便接触而感染,开始流鼻涕、咳嗽。他说:“这个病比禽流感严重,国家应该重视,有的病友已经开始献血,报复社会了。”

  第三军医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恐艾症”疑似菌群感染所致。“阴性艾滋病”是否为疑病症,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而消除这一人群的内心不安全感,也显得尤为紧要。

  延展阅读: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疑病症主要症状有:

  1. 你坚信自己有一种严重的疾病。

  2. 看过医生,医生做了全面的检查并对你说没有任何问题之后,你仍然相信自己有病。

  3. 你对怀疑自己所得疾病的有关医学读物十分注意,而且对号入座。

  4. 这样的担心持久不散并干扰你的生活。(文/昆鸟)









疾病背后的心灵成因
变态心理学   

  发现疾病的心灵成因

  一般的医学都是从肉体的角度来解读疾病,这样就会只看肉体的问题,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个人的心灵到底怎么了。也因为这样,很多医学观念就是用所谓的锯断啦、切除啦、杀死细菌啦、割除肿瘤等等的观念,但,这些观念很显然是对肉体的另一种伤害。当然,我们要了解说,有很多肉体的问题是来自于他心灵,心灵先有了问题之后,肉体是最后呈现的一个答案。那为什么是这样子,因为心灵有了问题、心灵有了创伤的时候,它没办法寻求解脱的时候,它只有透过肉体来表达,那肉体的表达通常是最后的一个警讯了。

  我们都有一个经验:我们去医院里面去挂号挂了老半天,排队排了好久,等到医生叫你进去的时候,医生会问你说哪里不舒服呀,这边看一看,那边打一打、敲一敲,不到三分钟你就出来了,那么你领了一堆药回去,你也会想:到底医生有没有真的了解我的疾病的状态?那又有哪个医生会问你说,能不能告诉我,你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能不能告诉我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医生会这么样地问,很显然,他还是把你的肉体当作某一种器具来看待而已,而这样的话,他没办法完全了解你的心思。

  其实,有很多的疾病是来自我们心灵的问题所创化的一个现象,既然是这样的话,一定是我们的心先产生了一些状况,当这些状况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它才会透过肉体来表达,所以产生疾病的部位会跟心灵的事件有一些相关联性,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象征和代表。

  头部疾病的心灵成因

  我们先把一个人的身体,把他从头到脚的来看待一个人好了。当一个人他的头部有了问题的时候,比如这个人常常头痛,那代表这个人现在有一个什么状况?有很多的事情困扰着他,有困惑的事情想不开,所以导致他的头痛,那么也就是说头痛的成因,并非是头部真的在痛;而是心灵的问题,心理的状态,只是可能目前很多的工作压力或很多的事件涌进来,让你想不开而已,那所以头痛并非真的痛,除非是你的头真的撞到墙壁上,撞到哪里长了一个包,那一种痛又是另当别论了,那是肉体的痛。

  所以从这个现象来看,就是头痛并非肉体的痛,那你吃药,请问有用吗?控制肉体来解决心灵的问题,好像会隔靴搔痒的那种感觉,所以,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肉体的疾病其实是心灵创造的另一种现象罢了,人的心灵必须透过肉体来表达他的某一种观念跟想法。

  眼睛&耳朵疾病的心灵成因

  如果一个人眼睛有问题,代表这个人怎么样?他有他不想看到的事件、或者他不想看到的人,也就是有他面对不想看到的人事物,所以导致他眼睛会有问题;

  如果一个人耳朵有问题的话,比如他有重听,那代表这个人有他不想听的东西,尤其如果耳朵有重听的人,你注意观察他的家人,他的家里一定是有个人对他特别特别的唠叨,那这个人就会怎么样?耳朵会重听,因为他不想听了。

  呼吸器官疾病的心灵成因

  鼻子的问题,有很多人有鼻窦炎的问题,或者鼻子过敏,当然鼻窦炎的很严重的甚至要开刀,其实鼻窦炎的你注意看,他从小到大,一定是有一个人管教得他非常严格,可能是爸爸,可能是妈妈,通常是父亲。如果,他的父亲管教他非常严厉,常常打他、骂他,而且限制他很多,当这个孩子被限制、被管教的时候,他的鼻子、呼吸器官会受到压抑,所以他就产生了鼻窦炎。而且你注意看,一个鼻窦炎的人呢,他一旦离开家里,自己在外面生活,这 个现象好了哦,一旦他又回到家里,奇怪,又复发了,那很显然,他的压抑来源是他的家人,那么最有可能是他的父母。

  嘴巴疾病的心灵成因

  嘴是一种表达,如果喉咙有问题,或者是沙哑,或者是嘴巴的疾病,口腔的疾病,那通常是跟表达有关, 也就是这个人有一些话想讲,但没有讲。那有人会认为,反正我讲了也没有用,我讲了也不能改变,所以他不想讲,这样的话他喉咙会有问题;另外一个是口腔里面,比如,一个人常常有口臭,那么代表他有隐瞒的事情,不敢让人家知道的事情,那也会有口臭;另外一个是口腔的,所谓的牙齿的问题,牙齿如果常常有问题, 比如是牙齿动摇或是牙齿痛,那么,通常跟决定有关。怎么说呢,一个人对一件事情迟迟没办法下决定的时候,他的牙齿就会动摇。

  脖子疾病的心灵成因

  脖子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甲状腺肿大的问题,我们沟通发现到,一个甲状腺有问题的人,他通常过去有被羞辱、有感觉到耻辱的事件,就是感觉到很可耻很耻辱的事件,那么通常也跟性有关,所以他觉得性是可耻的。所以他就甲状腺产生问题;那么这种人通常他也就是 一种--他没办法为自己而活,他通常是为别人而活;就会在甲状腺里面出现问题。

  肩膀疾病的心灵成因

  肩膀常常酸痛的人,代表这个人的责任感太重,也就是凡事他一肩挑,不管大事小事他都来负担,家里的 事、兄弟姐妹的事、父母亲的事、公司的事、同事的事他都一肩挑,所以这种人肩膀就会特别硬,常常会肩膀酸痛。也就是责任感过重,那么肩膀会出问题;那如果这个人背部痛的话,那很显然代表他有遭受到什么威胁,可能是工作上的威胁、生命生存的威胁或者是生活上的威胁,因为威胁来自于背后,所以他会感到背痛。

  心脏&肝脏的心灵成因

  有的人有心脏病或者血管方面的疾病,因为心脏跟血管有关,只要是跟这方面有关的疾病,都是对爱有扭曲的观念。可能是小时候没有被爱或是不懂得爱,对爱的扭曲,对爱有误解,在他的生命中缺乏喜悦,所以他会产生这方面产生疾病。

  还有就是肝脏的问题,肝代表这个人有隐藏的愤怒。什么是隐藏的愤怒?这个事情他明明很生气,可是他想:不行,我是一个修行者,所以我必须原谅人家,我必须放下。他明明很生气,却自我压抑,让自己不生气、不愤怒,为了他的风度、他的修行、他的气度,所以他不敢生气,那么,久而久之,肝脏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让他把这个愤怒讲出来,对他的肝脏会有帮助的。

  高血压、中风疾病的心灵成因

  愤怒除了会影响肝脏,还会影响什么?就是高血压的问题。高血压严重的话会变成中风,它是愤怒的另外一种表征的疾病。所以高血压的人,一旦生气起来就没完没了的,而且还很可能因此而中风。中风的人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在演戏。

  肾脏疾病的心灵成因

  肾脏是代表两性器官的连结,就是两性的问题。如果这位先生或者太太有隐瞒他的另一半的话,或者做了一些挂碍的事情,他肾也会出现问题。

  肠胃疾病的心灵成因

  再来是肠胃的问题,有很多人肠胃常常出问题,比如是胃病、胃痛或是肠子的问题,那是代表这个人在工作方面、生活方面或经济方面有太大的压力存在。 我们要知道肠胃是收缩的,它是承受着某一种压力的,所以你压力过大的话,肠胃就会出问题。如果一个人肠胃常常出问题的话,那么你可以断定说,他的工作,或者生活,或者经济上有很大的压力存在;肠胃的问题以外,如果你腰部常常酸痛的话,那么,代表你的财务出了问题。因为腰部代表支撑,那你的支撑出了问题,那 代表你的财务也出了问题;因为财务也是支撑你生活的一个重大指标,所以财务出了状况,腰部就会出问题,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连结。

  腿脚问题的心灵成因

  腿部如果常常出毛病,常常受伤,代表这个人走不出去或不想走出去,所以就让自己的腿常常受伤。如果手部常常受伤的话,代表这个人不想做了。他都做到手软 了,不想再做了,所以,就让自己的手部常常受伤。关节常常出现问题的人,代表这个人做事缺乏弹性,因为关节跟弹性有关,可能是他的观念、行事作风缺乏弹 性,而导致关节就会常常出问题。

  糖尿病的问题。糖尿病是代表血糖失控了,为什么血糖会失控?很简单,因为他的生活某个领域也失控了。有很多疾病都跟你的生活现象、心灵状态有密切的关联。我几乎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来自于心灵的创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