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癌物,你身边的杀手真有那么可怕?

 若水情 2015-11-17


  牛奶致癌、草莓致癌、方便面致癌、隔夜菜致癌、千滚水致癌……似乎我们的身边环绕了致癌物,而且一有新的致癌物出现就会拨动我们本就紧绷的神经。


  相对于癌症,我们对于致癌物还要更敏感一些,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到这些东西。


  但是,对于致癌物,你知道什么?致癌物与致癌究竟是个什么关系?下面让露露给你揭晓:


背景:196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开始了确定致癌物的工作,并每年发布更新致癌因素的信息。


他们将致癌物分为了4个等级:


一级

  烟草、酒精饮料、黄曲霉素、槟榔、中式咸鱼等明确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


  大家生活中可能觉得吸烟喝酒没有大碍,但是日积月累就可能成为癌症的“元凶”。


  黄曲霉素则主要存在于霉变的坚果、大米和玉米等,吃这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清洗和储存得当。



黄曲霉毒素B1已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黄曲霉毒素G1的致癌能力低得多。黄曲霉毒素B2和G2本身不致癌,但认为B2可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小部分成为B1,故也有一定致癌能力。


  烟草即使未经燃烧和热解也会含致癌物。烟草的烟气中更含有多种致癌物。烟草的烟气中还含有大量促癌物,这就是提倡戒烟的原因之一。


  嚼食烟叶和使用鼻烟时所含的亚硝胺能诱发口腔癌和上呼吸道癌。


  槟榔中的槟榔碱可形成亚硝胺,口嚼槟榔使口腔癌和上消化道发癌率和死亡率增高。


  另外,如果饮酒,男性每天最好不要超过一两,女性不要超过0.5两。


二级

  丙烯酰胺、铅、4-甲基咪唑等可能性较高的致癌物质。



  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的证据还比较有限。


  生活中如果经常采用高温油炸、高温油烟烹制食物,接触到丙烯酰胺的机会就比较大,应尽量避免。


  (还有一类是2B级致癌物,指的是可能性较低的致癌物质,其可能性在动物和人群的证据都不足。)


三级

  苏丹红色素、胆固醇、咖啡因、三聚氰胺、糖精等尚不能分类的致癌物。



  这类物质动物和人群研究的致癌证据都不充分,或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研究则明确无致癌作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食物可以不顾数量放心吃,因为它们虽然不致癌,但可以带来其他健康风险。


四级

  致癌物中还有第4级,指相关研究中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食物中属于此类的物质较少。


  4个等级的致癌物,在饮食中的‘伤害’不可一概而论,1级和2A级致癌物要尽量避免,2B级致癌物无需过度紧张,对于3级和4级致癌物,更加不用担心,因为目前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它们可以致癌。


相关阅读》》癌症和肿瘤的区别,一知半解最危险!


补充介绍

药品中的致癌因素


(1)雌激素



40年前就发现雌性激素可引起动物肿瘤。以后发现多数干扰内分泌器官功能的物质可使这些器官的肿瘤增多。


雌激素的致癌机理尚不清楚,但很可能与促癌作用有关;一般认为需要长期在体内维持高水平激素才能在内分泌敏感器官中诱发肿瘤。


孕妇使用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已烯雌酚,DES)保胎时,可能使青春期女子发生阴道透明细胞癌。其机理相当复杂。


(2)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血清均能使动物和人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但很少发生实体肿瘤。


环孢素A是近年器官移植中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曾认为不致癌。但现已查明,使用过该药患者的淋巴瘤的发生率增高。


相关阅读》》拒绝癌症,炒菜时的8个防癌绝招!


致癌认识的误区



  老百姓对于致癌食物可谓是“谈癌色变”,不少人甚至在看到某种食物致癌后,就将该食物列入“黑名单”,不再食用。




有致癌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致癌。


  首先,为什么一个人会患上癌症?


突变

  因为他体内有一小撮细胞在不受控制地疯狂生长。为什么这些细胞失控了?因为它们发生了突变,多个突变积累最终导致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但这些突变是哪里来的呢?




  突变的三种来源:有些突变是环境所致,比如吸烟或者接触了别的致癌物。有些突变是你从父母遗传来的,或者遗传了别的容易引发新突变的因素。但还有些突变单纯就是“运气不好”——细胞分裂、DNA复制的时候总会无可避免地偶尔犯点儿错误,复制得多,错得就多。




随机

  所有的癌症都是不走运、环境和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绝大多数细胞突变发生在分裂期,而不同的器官和组织里,细胞分裂的频繁程度是不一样的。每种组织内部的细胞分裂次数越多的,应该也是癌症风险最大的。



  譬如,人类结肠癌要比十二指肠癌常见得多,而论干细胞分裂次数,前者是后者的100倍。——据《科学》(Science)


  微观层面上,所有的新突变都是随机的;一个突变何时发生,发生了有什么效果,无法事先预测。


  环境导致的突变可以通过躲开致癌物而减少,遗传的突变可以发现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但是,只有自身细胞分裂引发的那些突变,我们无计可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些不能预防也不能影响的细胞突变,是“运气不好”了。





有些癌症只能早发现

  有些类型的癌症值得预防,另一些则更需要早期监控


  不同类型的癌症里,自身可控因素的比重是不同的,这很合情合理。


  在一项癌症发病研究的31种癌症里,有9种是环境和遗传更重要,另外22种则是“运气”更重要。


  譬如肺癌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环境因素当然很重要:前者有吸烟,后者有紫外线。改变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这些类型的癌症作用巨大。



  但对很多别的癌症,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对于这些癌症,我们应当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早期检测上,让我们能在它们还可以治愈的时候就发现它们。


相关阅读》》如果你有癌症,请不要放弃抵抗(译)

结语

  说了那么多,其实想强调的是,我们生活中的致癌物是可以主动避免的。但是,这不代表你就安全了,概率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癌。所以,做好“年检”才是远离癌症的不二选择。


  很多人觉得检查身体是个麻烦活——身边那么多人,不体检照样活得好好的。但是,癌症患者说的最多的话是:“怎么就没早查出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