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7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骨伤科学》(第 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

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

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

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

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隆起;

3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 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

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

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

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 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

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饮。舌

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冷痛重着,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减轻。舌质淡胖苔白腻,

脉细数。

4.肝肾亏虚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软无力,

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

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133 —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一)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 1000 毫升,浸泡 20 分钟左右,煎煮 30 

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 次,每次 20 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

玉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搽并按摩患处,每日 次,每次 10 分钟。

3.中药敷贴: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日 贴。

(二)冲击波疗法

1.适应症:在足底周围或跟腱附着点处有明确压痛,局部无红肿者。

2.禁忌症:儿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安装心脏起搏器、精神疾患及其他特殊体质者。

3.操作:采用俯卧位,治疗时将患足固定,在足跟部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并标记,

瞄准器对准,建议初始冲击能量为 8.0KV,适应后可将能量逐渐调高,以患者能忍受为

限,冲击频率:5060 /分钟。冲击次数:1000 次。治疗次数:每周 1次,治疗 2

周。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时需保持患肢姿势,防止因疼痛而反射性移动肢体,导致治

疗失败。

(三)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低频、电磁波等治疗。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

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

2.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牛膝、杜仲、鸡血藤、川芎、

延胡索、当归等。

中成药:四妙丸等。

3.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

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等。

中成药:小活络丹等。

 

 

 134 —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

龟板胶、川牛膝等;或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肉桂、

附子、当归等。

中成药:左归丸、右归丸、抗骨增生胶囊等。

(五)封闭疗法

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痛点注射。

(六)针刀或针灸疗法

1.针刀或铍针:常规消毒,在局部压痛点进针,快速穿过皮下、皮下组织到达深筋

膜。根据病情进行一点式、多点式或线式松解。出针后按压 1分钟止血包扎,24 

时内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2.体针:患者仰卧或坐位,针刺部位在内踝或外踝后缘直下 4cm 处(相当于跟骨结节

前方)、跟痛穴(三阴交后 寸)、太溪、照海、昆仑、承山、阿是穴等。隔天治疗 次。

3.灸法:在足跟部疼痛点下方,让艾灸燃烟熏灸疼痛点。每次 1520 分钟, 每日

次。

(七)健康指导

1.治疗期间宜休息,并抬高患肢,不宜久行久立。肥胖者注意饮食,控制体重。

2.宜穿宽大的厚底鞋,鞋内放置海棉厚垫或足跟减压垫,以保护足跟和减少跖筋膜

张力。平足者可选用矫形垫,垫起足弓。

3.可做以下功能锻炼:

1)练习1:身体前倾面对墙壁,双手伸直平推墙壁,有疼痛症状的下肢膝关节向

后绷直,另一个膝关节向前呈弓步。屈肘,增大身体前倾,保持后膝绷直和足跟触地;

2)练习2:患者坐位,患肢搭在健侧腿上,踝关节背伸90度以上,健侧手握住足

跟,再用对侧手将患足拇趾用力背伸,自我感觉到足底的腱膜有牵拉痛。

4.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日常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散步、游泳、太极拳等。行动不方便

者可以每天做足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力量,减缓韧带退变松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

前积分×100%。

 

 

 135 —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痊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足部

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显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

足部功能活动接近正常;

有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

足部功能活动较前改善;

无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不足30%,足部功

能活动无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