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脘痛1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7

胃 脘 痛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及肿瘤等疾病。
  诊断依据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洁、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以及肿瘤等病变。
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5.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证治概要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胃痛的病因虽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制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有寒凝而痛、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等。但各类证型,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胃脘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邪盛以祛邪为急,有散寒、消积、行气、清热、化瘀之别;正虚以扶正为先,有温中、养阴之异;虚实互见者,治宜攻补兼施;寒热错杂者,治宜寒热平调。只有结合具体病机采取相应治法,使之丝丝入扣,才能善用“通”法。
分证选方
  一、肝胃气滞证
【主症】 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暖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常用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6g,川芎5g,香附5g,炒陈皮6g,炒枳壳5g,芍药6g,炙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苏梗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2.如胃脘胀痛剧烈者,为气滞重证,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紫苏梗、佛手等,或改用沉香降气散;以加强理气止痛之力。
3.如气郁化火,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可酌加丹皮、栀子、黄连、蒲公英,以清热泻火,稍佐吴茱萸以行气降逆止痛。
4.如恶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者,为夹寒凝,可酌加高良姜、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散寒降逆止痛。
5.如痛有定处,状如针刺而拒按者,为兼血瘀,可加丹参、五灵脂、制大黄、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
6.如嗳腐吞酸,呕恶厌食,舌苔厚腻,脉弦滑者,为夹食积,可加鸡内金、神曲、麦芽、谷芽等,以消食化滞。
7.如饮水痛增,时呕涎沫,头痛如裹,舌苔白滑者,为夹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藿梗、茯苓、泽泻等,以化湿和胃。
【按语】
1.本方为行气解郁,和胃止痛的基本方,寒证与热证均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变通,平调阴阳。
2.本方多有辛香行气之品,不宜久煎,否则易耗散药性。
3.理气解郁止痛之剂所用药物一般偏于芳香走窜,若过量久服,难免伤肝胃之阴,组方时应适当配伍阴柔之品。内热素盛及素体阴虚者慎用。
4.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气滞证182例。结果:疼痛消失、无阳性体征、胃镜检查恢复正常为治愈,共75例;疼痛明显减轻,体征不明显,胃镜检查明显改善为好转,共89例;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为无效,共14例。总有效率为92.3%。
【参用方】
1.沉香降气散(《张氏医通》):沉香9g,砂仁21g,甘草15g,香附150g,川楝子30g,延胡索30g。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3次,淡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每日1剂。功用:降气散郁,和胃止痛。主治:脘腹疼痛,呕吐涎沫,胁肋膨胀,嗳气不通等。
2.四逆散(《伤寒论》)柴胡6g,炙枳实6g,芍药9g,炙甘草69。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主治:脘胁胀痛,暖气恶心,或泄利下重。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胃粘膜异位增生30例。结果:经治3~6个月,30例中显效25例,有效3例,无效2例。
3.四磨汤(《济生方》):人参3g,槟榔9g,沉香3g,乌药9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行气降逆,散结止痛。主治:胃脘胀痛,胸膈烦闷,不思饮食等症。
4.五磨饮子(《医便》):木香、沉香各6g,槟榔、枳实、乌药各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行气降逆,破结止痛。主治:胃脘胀痛,或走窜攻痛等症。
  二、寒邪犯胃证
【主症】 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常用方】 良附丸(《良方集腋》)。
高良姜、香附各等份。制成丸剂,每日3~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厚朴、干姜、紫苏梗、陈皮,以加强温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2.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或桂枝人参汤,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3.若呕吐清水痰涎量多,为寒兼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或加服厚朴温中汤,温中燥湿,行气和中。
4.兼泛酸者,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呕。
5.若兼见胸脘痞闷,厌食,嗳气,呕吐酸馊,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
6.本方可加吴茱萸、陈皮、乌药、砂仁、紫苏梗、沉香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阴寒内盛,胃脘冷痛剧烈,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按语】
1.本方为温燥行气之剂,胃热炽盛或阴虚内热者忌用。
2.本方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伤胃气胃阴。
3.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药效。
4.服用本方,宜趁温热饮之,以助温中散寒之力。
【参用方】
1.温中益气汤(《卫生宝鉴》):附子15g,干姜15g,草豆蔻9g,甘草9g,益智仁6g,白芍药6g,丁香6g,藿香6g,白术6g,人参4g,陈皮4g,吴茱萸4g,当归3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中散寒止痛。主治:寒伤中阳,脘腹冷痛拘急,不欲饮食,食则呕吐。
2.白术调中汤(《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泽泻15g,干姜1g,肉桂1g,藿香1g,甘草30g,缩砂仁l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中,行气,燥湿。主治:中寒,寒湿相搏,脘腹冷痛,吐泻。
3.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附9g,紫苏9g,炙甘草3g,陈皮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理气,解表,止痛。主治:胃脘胀痛,痞满,形寒肢冷等。
4.桂枝人参汤(《伤寒论》):桂枝6g,甘草9g,白术9g,人参6g,干姜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里解表,益气消痞。主治:头痛发热,恶寒,下利,胃脘痞痛,腹痛绵绵。
5.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厚朴30g,陈皮30g,甘草15g,,茯苓15g,草豆蔻15g,木香15g,干姜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主治:脾胃伤于寒湿,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三、胃热炽盛证
【主症】 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治法】清胃泄热,和中止痛。
【常用方】清中汤(《医学心悟》)。
香附4g,陈皮4g,黑栀子3g,川楝子3g,延胡索3g,甘草2g,川黄连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胃脘痞胀者,为热郁气滞,可酌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白残花、紫苏梗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之品,或加服金铃子散。
  2.嘈杂吐酸者,为肝热犯胃,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乌贼骨,以抑酸和胃止痛。
  3.口渴喜凉饮者,为热盛伤津,可酌加沙参、麦冬、石斛、玄参,以清热生津止渴。
  4.呕吐苦水者,为肝胆郁热,可酌加柴胡、黄芩、竹茹、紫苏梗、半夏,以清肝泄热和中。
  5.大便干结者,可酌加大黄、莱菔子、瓜蒌仁、火麻仁,以泄热通便。
  6.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便血者,常见胃脘疼痛痞满,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症,可加大黄、黄芩,以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则出血自止。
  【按语】 .
  1.本方为苦寒之剂,适用于火热内盛之实热证。阳虚阴寒内盛者忌服。
  2.本方不宜过量、久服,恐耗伤胃气胃阳。
  3.服用本方一般宜凉饮,以助清泻胃热。
  4.内热最易伤阴,此时投药慎用香燥,故叶桂主张“忌刚用柔”。
  【参用方】
  1.化肝煎(《景岳全书》):陈皮6g,青皮6g,芍药6g,丹皮4g,栀子4g,泽泻4g,贝母6~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肝泄热和中。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犯胃,胁痛引及脘腹胀满,烦热动血等症。
  2.清中蠲痛汤(《医略六书》):黄连5g,炮姜3g,栀子6g,苍术6g,香附lOg,化橘红6g,川芎lOg,神曲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调中,止痛。主治:中脘火郁疼痛,脉沉数者。
  3.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川I楝子30g,延胡索3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的脘胁疼痛。据报道:采用本方加洗必泰制成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溃疡病肝胃郁热证60例,其中慢性胃炎40例,溃疡病20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及切片组织学检查,于胃窦部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治疗后经纤维胃镜检查,溃疡病20例溃疡面全部愈合;慢性胃炎症状消失者28例,明显减轻者12例。幽门螺杆菌检查转阴者58例,转阴率为96.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枳实大黄汤(《万病回春》):枳实6g,大黄6g,槟榔6g,厚朴6g,木香4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散结,消食。主治:大便结实不通,胃中痛。
  5.清热解郁汤(《万病回春》):栀子仁6g,干姜2g,川芎3g,黄连3g,香附3g,枳壳3g,苍术3g,陈皮3g,甘草2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行气止痛。主治:胃有郁热,脘痛不已。

  四、食滞胃肠证
  【主症】 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常用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180g,神曲60g,半夏90g,茯苓90g,陈皮30g,连翘30g,莱菔子30g。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每日 1剂。
  【辨证加减】
  1.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木香、大腹皮等,以行气消滞。
  2.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加木香、大黄、厚朴、枳实等以通腑行气。
  3.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糙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可加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4.若食积化热,见发热,口苦而干,舌红苔黄厚腻者,可加黄连、黄芩,以清胃泻热。
  【按语】
  1.本方为消导之剂,不宜过量、久服,恐伤胃气。
  2.服用本方后,食滞虽祛,脾胃之气已伤,常可用健脾益胃助运之剂,如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3.据报道:采用保和丸合小承气汤治疗胃石症33例,均经胃肠钡餐或内镜检查确诊,胃石最大为12cmx20cm,多个者9例。经治20~30天,复查胃肠钡餐或内镜。结果:治愈(未发现胃石)29例,有效(胃石数量减少,或体积缩小lcmx lcm以上者)3例,无效l例。
  4.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保和丸能拮抗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所致家兔和豚鼠离体回肠的痉挛性收缩,部分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该药剂量较大时能减少胃酸分泌量和总酸排出量,小剂量时无明显影响;但同一剂量能明显提高胃蛋白酶活性,胃蛋白酶排出量有所增加。该药还能轻度增加麻醉大鼠胰液、胆汁的分泌量和胰蛋白浓度,明显增加胰蛋白酶排出量【5J。
  【参用方】
  1.木香槟榔丸(《丹溪心法》):木香30g,槟榔30g,青皮30g,陈皮30g,莪术30g,枳壳30g,黄连30g,黄柏30g,大黄60g,炒香附60g,牵牛子60g。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3~69,温开水下,每日2次。亦可入煎剂,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每日1 剂。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脘腹痞满胀痛,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2.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30g,枳实9g,炒神曲9g,茯苓9g,黄芩9g,黄连9g,白术9g,泽泻6g。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亦可入煎剂,剂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每日1剂。功用:消导化积,清热祛湿。主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脘腹痞满,闷乱不安,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泻痢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沉实。
  3.莱菔子汤(《古今医彻》):莱菔子4g,山楂4g,厚朴3g,枳实3g,陈皮3g,莪术3g,炙甘草2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消食,化积,行气。主治:胃脘痛,食积停滞不化。
  4.草豆蔻丸(《内外伤辨惑论》):草豆蔻30g,枳实30g,白术30g,大麦芽15g,半夏15g,黄芩15g,神曲15g,干生姜6g,橘皮6g,青皮6g,炒盐1.5g。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3次,每次服50丸,白开水送下。亦可入煎剂,剂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每日1剂。功用:温中,行气,止痛。主治:秋冬伤寒,冷食停滞,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
  五、瘀阻胃络证
  【主症】 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常用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
蒲黄、五灵脂各6g,丹参30g,檀香5g,砂仁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瘀阻甚者,可酌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制大黄、九香虫,或与血府逐瘀汤合方,以加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2.胃痛且胀者,可酌加香附、延胡索、川芎等行气活血止痛之品。
  3.呕血便黑,血出不止,可加三七、白及、仙鹤草、藕节、地榆,或加服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
  4.若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无力者,可酌加炮姜、桂枝,以温中散寒活血。
  5.若兼少气乏力,纳差便溏,唇白舌淡,脉虚弱者,可酌加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益气行血化瘀。
  6.如兼见舌质光红,口咽干燥,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可酌加沙参、生地黄、麦冬、丹皮、等以滋阴凉血化瘀。
  【按语】
  1.久痛入络,瘀阻胃络证多见于胃痛日久,反复不已者,且常兼有不同程度的胃气虚弱、胃阴亏损之象,临床应详细辨证。
  2.本方为化瘀和胃止痛的代表方剂,可根据证候的寒热虚实兼夹主次,而佐以散寒、清热、益气、养阴之品。
  3.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溃疡病瘀阻胃络证106例。结果:治愈(胃脘疼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合并症消失或明显减轻,龛影完全消失,1年内不复发)70例,占66%;好转(胃脘疼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其他合并症减轻,或龛影明显缩小)31例,占29.3%;无效5例,占4.7%;总有效率95.3%。
  4.据报道:失笑散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给动脉粥样硬化应激小白鼠喂饲失笑散后,心肌毛细血管及小血管腔内rmd,板检出率明显降低(P<0.01)。从血小板状况看, 失笑散组仅少数聚集,多数已分散。表明失笑散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并能明显改善实验动物的微循环[7J。
  【参用方】
  1.手拈散(《奇效良方》):延胡索6g,五灵脂6g,草果仁6g,没药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气血凝滞之脘腹疼痛。
  2.红花活血汤(《何氏济生论》):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苏木10g,乳香6g,没药6g,韭汁30ml。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胃络瘀阻作痛。
  3.桃仁玄胡汤(《古4-NN})):桃仁10粒,木香1.5g,炮姜1.5g,炙甘草0.9g。香附3g,延胡索3g,陈皮3g,钩藤4.5g,泽兰4.5g,砂仁1.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胃脘痛,喜食热物者,瘀血停于胃中。
  4.没药丸(《鸡峰普济方》):当归30g,没药6g,延胡索6g,五灵脂60g,片姜黄15g,桂枝15g,莪术15g。研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每日3次,食前以温醋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每日1剂。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冷热不调,气血壅遏而致胃脘疼痛。
  5.加味乌芍散(《国医论坛》1989,(1):32):乌贼骨45g,白芍40g,丹参、白及、枳实、延胡索、甘草各20g,肉桂10g,干姜5g。分别研为细末,混匀,过100目筛后包装备用。每服5~109,每Et 3次,空腹用白开水送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胃脘刺痛,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等。据报道:采用乌芍散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100例,15~30天为1个疗程,共1~2疗程。结果:治愈86例,占86%;好转9例,占9%;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六、胃阴亏虚证
  【主症】 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常用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北沙参、麦门冬、当归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12g,川楝子5g,白芍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服1剂。
  【辨证加减】
  1.胃脘胀痛明显,引及两胁,嗳气,肝失疏泄者,可酌加香附、佛手、绿萼梅,以疏肝理气止痛。
  2.胃脘灼痛,El燥,嘈杂泛酸,郁热伤阴者,可酌加黄连、吴茱萸,以清胃疏肝止痛。
  3.胃痛日久,舌有紫点瘀斑,夹有瘀滞者,加丹参、九香虫、失笑散(包煎),以行气活血止痛。
  4.大便干燥难解者,重用沙参、麦冬,加石斛、火麻仁、瓜蒌仁,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
  5.若虚热汗多,可酌加地骨皮、炙鳖甲,以养阴清热。
  【按语】
  1.本组方剂为阴柔缓急止痛之品,阴虚胃失滋养之证用之恰当;若为胃火内炽或食滞内结之证,用之反滋恋邪气;阳气虚弱者若服之,将更伤阳气。
  2.据报道:采用一贯煎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45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
  3.据报道: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212例中,男性152例,女性60例;年龄20~76岁;病程半年至30年,多为4年左右。痊愈63例,显效75例,好转7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
  【参用方】
  1.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15~30g,熟地黄9~30g,麦门冬6g,知母4.5g,牛膝4.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胃滋阴。主治:胃热阴虚,烦热ISl渴,胃脘隐痛。
  2.养胃汤(《医醇媵义》):白芍3g,茯苓6g,白术3g,甘草1.2g,山药9g,黄芪6g,党参12g,木香1.5g,砂仁3g,陈皮3g,大枣2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 剂。功用:温中补虚。主治:胃气虚弱,脘中作痛。
  3.调营敛肝饮(《医醇媵义》)当归6g,川芎2.4g,阿胶4.5g,枸杞子9g,枣仁4.5g,茯苓6g,芍药4.5g,陈皮3g,木香1.5g,大枣2个,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血止血,柔肝止痛。主治: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肝气犯胃,横逆胀痛。
  七、脾胃虚寒证
  【主症】 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和中止痛。
  【常用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桂枝各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5枚,饴糖30g。水煎去渣,加入饴糖,烊化温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如痛甚,呕吐肢冷,舌淡苔滑者,为寒盛之证,可加高良姜、川椒、附子等,或改用扶阳助胃汤,以温中散寒。
  2.神疲乏力明显,为气虚较甚,宜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
  3.泛吐清水较多者,为脾胃虚寒,水饮停滞,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或改用理中化痰丸,以温胃化饮。再加椒目、防己,则化饮之功更大。
  4.兼泛酸者,为胃阳被遏,浊阴不降,应减饴糖,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白芍、甘草,以抑酸和胃止痛。
  5.兼见黑便者,为脾不统血,酌加干姜炭、灶心土、白及、地榆炭以止血。
  6.胃痛日久,痛处固定,舌有紫点瘀斑,是痛久入络,酌加五灵脂、九香虫、丹参、白檀香以活血通络止痛。
  【按语】
  1.本方为甘温补益之剂,胃热炽盛及食滞内结者忌服,阴虚内热者亦不宜用。
  2.服用本方宜热饮,以助脾胃阳气来复。同时注意保暖,忌食生冷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3.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可先用大建中汤合理中丸以建立中气,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丸调理。
  4.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证170例。结果:治愈(服药后胃脘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并经X线或胃镜复查,龛影或溃疡灶消失,且2年以上无复发者)155例,治愈率91%;有效(服药后症状虽然消失,但经X线或胃镜复查,龛影或溃疡灶未消失)15例,总有效率100%。
  5.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101例,其中男85例,女16例;年龄30--60岁,病程1~20年,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证实。结果:痊愈59
例,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12]。
  6.据报道:按lOml/kg给予黄芪建中汤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给药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胃酸的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及血清胃泌素亦低于对照组。②醋酸型胃溃疡,给药组(10ml/kg)溃疡形成的抑制率为80%,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血清胃泌素亦低于对照组。
  【参用方】
  1.扶阳助胃汤(《卫生宝鉴》):干姜5g,党参9g,草豆蔻、炙甘草、肉桂各3g,白芍6g,陈皮3g,白术6g,吴茱萸2g,黑附子6g,益智仁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散寒,止痛。主治:寒气客于肠胃,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已。
  2.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人参6g,炒白术9g,干姜3g,炙甘草3g,茯苓9g,姜半夏6g。制为丸剂。每服6g,一日2次。亦可作汤剂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食少,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3.益胃散(《内外伤辨惑论》):陈皮21g,黄芪21g,益智仁18g,干生姜9g,白豆蔻9g,泽泻9g,姜黄9g,缩砂仁6g,甘草6g,厚朴6g,人参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中散寒止痛。主治: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4.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川椒3g,干姜4.5g,人参6g,饴糖30g。前三味水煎2次,取汁,兑入饴糖,分2次温服。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胃脘痛48例,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在20~67岁。结果:症状消失者44例,占92%;明显减轻者3例,占6%;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98%。
  疗效评定
  1.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