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指导 ▎安眠药临床应用误区

 jsxzlmjflsd 2015-11-17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不顾医生的反对,坚持自己的主张,随意增加安眠药物的使用剂量,导致安眠药物无法停用,形成药物依赖性失眠,从而形成慢性失眠。因此,有必要将临床常见安眠药使用误区进行说明。


误区1 只要能睡眠,安眠药用多少没关系

临床上,很多患者是一过性失眠,这种失眠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一般性的睡眠问题,使用非药物治疗就能达到效果,而人们往往忽略心理原因,特别是在患者不愿意采用非药物治疗时,医生就马上推荐各种药物。甚至有的医生说,只要能促进睡眠,用多少没关系,只要不中毒就可以,也有人认为接近中毒剂量就是治疗剂量。其实,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首先要区别是一般性睡眠问题,还是睡眠障碍或睡眠疾病。前者一般首选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针刺治疗等;后者要根据患病的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安眠药物,如入睡困难可以采用短效安眠药。有些医生,只要患者说“顽固性失眠”,就马上使用中效或长效药物,结果导致患者出现依赖,而一旦出现依赖,就加用抗抑郁药,然后,再加用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这样的结果就使患者的失眠更加严重,导致药物持续依赖。患者以后就诊时,就会发现,患者出现很多服用抗精神障碍药物的不良反应。

误区2 盲目地联用中药和西药

应用中药讲究辨证论治,需要对证用药,有其证便用其方,这是中医的基本功。对于长期慢性失眠患者来说,不是任何中成药都可以同时配用西药,但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并不是中西医结合。况且,许多中成药配方并不是十分严谨,还含有一定的兴奋成分,这样用药后患者的失眠不仅没有好转,还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含有运动员禁用成分的安眠中成药,一定不要长期给失眠患者使用。

误区3 认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减轻睡眠障碍

有些人认为,采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减轻睡眠障碍,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在短期内可以达到安眠效果,但长期使用就会导致药物的依赖。笔者曾经见到一位老年患者在各科看病后,各科医生开出的药物累计达到13种,还有家人购买的维生素及保健品达到17种之多。没有办法,只有减少引起失眠的药物,改换其他不引起失眠的药物,减少或停用某些保健品,首先解决睡眠问题,经过治疗,睡眠改善,药物减少到5种左右,患者感觉舒适。

误区4 不了解睡眠障碍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睡眠医学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失眠有很多种,很多医生认为失眠很简单,只要失眠用安眠药物就可以。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很多人20∶00就上床,凌晨2∶00觉醒,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眠,这是睡眠时相前移综合征,需要配合行为治疗;也有人很晚睡觉,次日下午才起床,这也不是失眠,是睡眠时相后移综合征,也需要行为治疗。还有很多打鼾的人,夜间经常憋醒,醒后难以入睡,也不是失眠,这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安眠药属于禁忌药物。

误区5 不了解安眠药物的使用要求(指南),剂量逐渐增加

临床医生习惯于逐渐加量的治疗方法,而不习惯逐渐减量。逐渐加量的结果就是当药物剂量加到“最佳剂量”后,应该逐渐减量的时机已经错过,进而把催眠的作用提升到了镇静作用的水平,导致患者过度镇静,进而出现与过度镇静有关的症状反应。

误区6 顽固性失眠不用安眠药物不能睡觉

长期慢性失眠的患者,经常会对医生说:“我是顽固性失眠,我不用安眠药物不能睡觉。”其实,这里面就包含着心理依赖和药物依赖。他们完全可以正常睡眠,但是,他们用药剂量较大,药物导致了抑郁和失眠,以致于不能有正常睡眠的感觉,形成对睡眠的依赖。集中表现为自己要求自己早点上床,上床是准备睡觉,而不是睡觉,总觉得上床就是为了睡眠,这导致了患者对睡眠行为的依赖,这正是心理治疗和安慰剂治疗的时机。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睡眠行为,从而减少对床的依赖,进而达到有瞌睡感再睡眠的习惯,从而形成新的睡眠习惯,配合药物治疗失眠会大有改观。

另外,慢性失眠的患者往往是抑郁症或焦虑症,必须要对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

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 北京市中医睡眠诊疗中心 刘艳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