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学会具体分析》教学实录

 鲤鱼山九龙门 2015-11-18

学会具体分析》教学实录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徐飞

 

一、回看旧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句谚语。

PPT;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师:熟悉吗?

生齐:熟悉。

师:是的。这是上周我们刚刚做过的一模试卷作文题中的一句,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原来的材料是由两句话构成,我这里只选了一句。如果单就这一句话,你想写什么观点?

生:合作。

生:我也想的是合作。

生:竞争。

师:为什么想到这个?

生:一群人要走得更远,也需要竞争。

生:这群人要走远,必须有共同的目标。

师:大家的思维还是很灵活的。我在阅卷中,发现几乎所有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同学都是强调团结协作,然后围绕这个观点去挑选与观点一致的材料,凡与观点不一致的一概不用。这叫做“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这其实是一种伪论证。对此现象,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这样说——

PPT:凡事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王力)

师:这种现象已成为同学们写议论文的通病。我们在写作中往往先去想对观点有利的材料,至于观点怎样得来,却没有作具体分析。

从根本上说,写议论文应该围绕最初的观点,去寻找正面的、反面的、偶然的、必然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等相互矛盾错综复杂的材料,而后从中找到主要矛盾,具体分析,不断补充,完善原先的观点。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具体分析。

PPT出示课题。)

 

二、对话交流,感受过程

师:那什么是具体分析?

PPT:具体分析是相对于概念演绎、片面分析而言的,它着眼于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围绕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具体事例深入分析,不断丰富论点内涵,增加其规定性,得出一个更严谨、更深刻的结论。

师:从这个概念中,你发现具体分析包含哪几个步骤?

生:结合事例分析,得出结论。

师:在分析事例之前,还得发现事物的矛盾。(板书:矛盾)

从矛盾出发,寻找反例。在某种意义上,反例的价值更大。(板书:反例)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要能深入到事物本质。(板书:分析  本质)

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是对最初观点的补充,也可以是另立。(板书:补充 另立)

在分析具体事例的时候,反例的作用大于正例。在发现矛盾的时候最好也要能找反例。(板书:反例)

师:接下来,我们重读这句话,你发现这句话中包含哪些矛盾?

我想先问大家五个问题,帮助大家思考。大家只要用“是”或“不是”、“能”或“不能”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齐心协力、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生齐:不是。

师:第二个问题,即使一个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能团结一心,但他们安于现状并没有远行的决心和动力,他们能走得很远吗?

生齐:不能。

师:第三,即使他们很齐心也很有动力,但是选择的方向错了,结果一直在绕圈子,请问,这群人能不能走得很远?

生齐:不能。

师:第四,如果一个人觉得群体速度太慢,他在考虑周全以后决定一个人离队独行,他计划周密、他的心理也足够强大,请问,他有可能走得很远?

生齐:是。

师:最后一个问题,“一个人走得很快”与“一群人走得很远”,是不是截然对立、不可并存?

生齐:不是。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我的问题问完了。重看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能不能结合具体事例来谈谈?可以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

生:我想说的是,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我想举李娜。她由国家培养,09年以后实现“单飞”,但她“单飞“后获得澳网冠军。她凭借她的意志和天分,一个人也走得很远。

师:李娜走得很远,仅仅凭意志和天分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生:她老公的支持。

(学生笑)

师:是的,她有坚强的后盾。丈夫姜山既做教练,还做陪练,这很重要。还有其他条件吗?

师:据李娜说,她“单飞”以后一年的支出要超过500万,如果没有经济支撑肯定不行。而且,她“单飞”以后,收入跟比赛成绩直接挂钩,这对李娜的心理考验也很重要。李娜本人也讲,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单飞”。

也有人说,李娜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单飞”。我们刚才有没有同学讨论这个观点?

(有学生点头)

师:“单飞”后的李娜也有她的团队,有教练、陪练,还有保健医生。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生:她的背后还是有一群人的支撑。

师:这有点自相矛盾了,她在国家队的时候,不也是有一群人的支撑吗?

生:她在自己的团队里成为领头羊。

师:但李娜在国家队里也是领头羊啊。

生:但李娜在国家队里不会有很多的比赛机会。

师:这是你的猜测还是事实?

生:猜测。

师:议论文要以事实为依据。有其他同学补充吗?

生:她“单飞”以后的团队是自己组织起来的,而在国家队不是为她专门建立的。她在自己的团队里是主导,而国家队她要听从安排。

师:你说得很好。她是按自己的意志组建了这支团队,这个团队更适合她的发展,而中国国家队的机制未必适合她的发展。对此,你的结论是?

生:当一个人要成功的时候……让我组织下语言。

师:好,我们等你。

生:一个人要有清晰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适合她的团队,还要能引导一群人。

师:你是说,一个人要能走得更远,需要找到一个适合她的团队。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李娜不能算一个人。我认为,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师:那这群人要走得更远,有没有什么条件?

生:要为个性的发展提供空间。

师:是的,一个团队要由不同的个体保持活力才能走得更远。同学们,我们已由李娜的例子得出两个不同的观点,而且这两个观点都比刚开始的观点要深刻、丰富。这就是具体分析。

 

三、例文研讨,强化体验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老师也围绕这句话写了一篇作文,我们一起来看。你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有两个任务:(1)给老师这篇文章打个分数;(2)想想这篇文章在具体分析方面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一个人的远征

徐飞

有句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强调个人不可脱离群体,成功来自团结协作。

的确如此,群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以凭借厚实的底盘、丰富的资源和协作的意识,来共同完成伟大的事业。所以,唐僧西天取经的队伍里一定要人才济济,郑和下西洋也得带着浩浩荡荡的船队。

但是,一群人就一定能比一个人走得更远吗?路途的长远一定要由对象的多寡来决定吗?我看也未必。网球运动员李娜,自2009年脱离国家培养体制、实现“单飞”以后,成绩步步上升,在网球竞赛中越走越远,成为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可见,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

也许有人会说,“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只是为了宣扬团结合作的理念。这话固然不错,但凡事不能绝对,不能因为过度强调团队精神而泯灭了个人创造。任何时代,都有禀赋卓异的个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领跑者,也常常成为群体秩序的破坏者。李娜曾言辞激烈地批判国家机器:“一个教练制定一个训练计划,要求很多球员去适应。如果适应了你就出来了,不适应就白搭。”个人很容易被群体机器制造成规格齐整的零件,以致个性全无。再者,如果个人对群体产生强烈的依附感,就会使精神变得慵懒,让思想流于肤浅。席勒就曾尖锐地指出群体的这一弊端:“每个个人都是非常有智慧的,非常通情达理的,而在一个团体中,他们就变成了一群笨蛋。” 

“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非洲人民基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提炼出来的生存智慧。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他们非常注重个人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系,强调成员间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反对单独行动的个人主义。而在全球走向技术时代的背景下,分工已越来越细,团结协作早已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生存现实,个人已逐渐沦落为集体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如果过度强化团队意识,只会使个体意识更为稀薄。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必须通过精神远征,为自己的独立存在找到确证。博尔赫斯说:“肥沃的土地,园丁的呵护,我却更愿,在无人的沼泽,静静绽放。”灵魂需要独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离群索居,我们不需要如博尔赫斯那样把自己关在一座图书馆里,我们也无法随高更逃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

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确实无法离开一群人而走得很远,即便如“单飞”的李娜,她其实也没有真正离开过群体,她只是找到了另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群体。但是,在精神领域里,一个人应该拥有脱离一群人的勇气,在漫漫长夜里,独自远征。

师:说说你给这篇文章打多少分?

生:70分。

师:我发现高三(3)班的同学不仅语文素养高,而且审美眼光也高。

(学生笑)

师:那这篇文章在具体分析方面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生:在讲非洲谚语时,这篇文章分析了这句谚语产生的时代背景,而我们写文章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师:嗯,写议论文时应关注材料出现的时代背景。这句谚语是非洲人民的智慧,而非洲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不一样的地方。(板书:背景)

生:这篇文章多次运用李娜的材料。

师:用了几次?

生:两次。

师:两次吗?

生:多次。

(学生笑)

师:语言表达可要准确哟。

生:三次。

师:好,我们来看这三次引用,分别起什么作用?

生:第一次是为了引出观点“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第二次是为了说明群体对个人带来的危害,分析群体的负面性;第三次是文章的结尾处,是为了说明一个人也无法离开群体。

师:这是对观点的补充,使结论更为完善。

师:这位同学发现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围绕一个例子多次使用,我们在写议论时也可以这样。

生:我们写作的时候可能侧重于一面,而老师的这篇文章兼顾到两面——“一个人”和“一群人”,这是我的第一点启示。第二点,我们一般写议论文,是根据观点去选择材料,而老师的这篇文章是从材料出发,深入分析引出结论。

师:看来你很了解我啊。

(学生笑)

师:其实,我写这篇文章 是带着镣铐在跳舞,是想通过一篇文章让你们对具体分析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考虑到三个方面:

PPT出示——

1.矛盾:“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与“一个人也能走得很远”(李娜)

2.分析:群体也有负面性,个体意识具有时代意义

3.结论:在精神领域里,一个人要有足够的勇气跑得很远。

师:我这个结论是在原有论点“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的基础上,加了规定性条件——“在精神领域”,从而使结论更加严谨深刻。

 

四、迁移训练,反馈延伸

师:我们对“具体分析”已有了具体的认识,下面我们来进行实战演习。我给大家提供三句谚语、名言。为什么要选谚语、名言呢?因为它们尽管很精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但一切事物或观念都是复杂的,由多元矛盾组成,而谚语、名言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论断,难免暴露出简单化思维的狭隘。我们只有具体分析,才不会盲信随从。

PPT出示——

请从三句中任选一句,结合反例具体分析,并提出一个更完善、深刻的结论。

1.一招鲜,吃遍天。(中国谚语)

2.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温塞特(挪威作家)

3.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分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先看第一句。

生:“一招鲜,吃遍天”,是说一个人有特殊的技能,才能获得成功,到处谋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这个人不能跟着变化,就会埋没一群人中。

生:我的观点也是一样,就是一个人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技术,才能发挥一技之长。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柯达的例子。柯达原是胶卷的龙头企业,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被平板电脑摄影技术逐渐取代。

师(问前一位发言同学):你觉得他的发言跟你相比怎样?

生:比我多了例子。

师:这两位同学都抓住了矛盾,认为即便拥有一技之长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课本里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品质》里的格斯拉兄弟。我们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走遍天下,这一招还得‘鲜’。”好,再看第二句。

生:一帆风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而有的不幸者也会顺从命运,比如《祝福》中的详林嫂。不管幸与不幸,关键看本人的内心。

生:不幸也会对人有负面的影响。前几年有一个大学生到农村,被同学嘲笑、侮辱。在这不幸的遭遇中,他没有选择坚强,而是铤而走险,把同学杀了,自己锒铛入狱。可见,不幸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学。

师:能告诉我,那位大学生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学生笑)

师:如果能写出他的名字来,论据就更确凿了。同学们发言不错,幸与不幸其实是客观因素,决定人成就大小的还在于一个人的主观因素。

再看第三句。

生:信念不是创造奇迹的唯一条件。比如说我们学生吧,我们决不缺少想要学好的信念,但第二天醒来还是老样。还需要抓住机遇的才能。巴菲特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收购《纽约时报》,如果他没有能抓住机遇,就不会创造奇迹。创造奇迹,除坚定的信念外,还需要坚实的行动和抓住机遇的才能。

生:我再补充一点,还需要必要的客观基础。信念决定方向,并不决定结果。我举苗卫芳,她出身农村,考上研究生,但眼光太高,最后还是回乡做了农民。

师:我赞同你的观点,但你的例子值得商榷。我们不妨举姚明的例子,姚明对篮球很有信念,成为NBA巨星,换了潘长江,再对篮球有信念,练上一百年,也不会梦想成真。我们举例子,尽量举这种典型性例子。

生:我觉得,不光要有信念,还要有正确的方向。比如希特勒有武力征服世界的信念,但这个信念肯定是错误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在你们三位的基础上总结一下:一个人确立并坚守信念不是难事,难的是我们的信念应该是客观的、正确的和人道的。

(学生点头)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具体分析。我们掌握了具体分析的基本流程:发现矛盾(反例)——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具体分析是一种真诚的写作态度,主张真诚思考、真诚说理。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从具体事实出发,用具体分析的方法,贴着大地行走,我们这群人一定能走得更远!

(发表于《语文学习》2015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