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愿意原谅的是不恶毒的伤害

 小学生YY 2015-11-18


接连看了两个关于虐童的新闻,一个是养母“管教”养子造成轻伤被判刑,亲生父母求改判无罪;另外一个是某地13岁女孩疑因学习差被母亲打死,据说医生到现场抢救当妈的都没哭,后来是警察来了才哭的。


后者媒体一直强调是亲妈,不是后妈,好像是后妈大家就能多一点理解。但现在亲妈打死孩子的还少吗,而且还大多都是以“我就是教育一下他”、“他不听话”等作为理由。就像第一个案例的养母在法庭现场撒泼打滚,拒不承认自己是虐待,只承认自己本着负责任的精神,管教了一下不爱学习的孩子。孩子的亲生父母也无视孩子身上累累伤痕,只强调要是养母被判刑,孩子回到农村就得失学。


在中国,打孩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和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一样悠久,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忽视和对暴力权威的崇尚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里、血液中,远不是近百年来现代文明的照耀所能驱逐的。


很多父母都不习惯将孩子当做人,一个独立的人那样去尊重。他们不会因为同事讨厌就动手开打,也不会因为被路人激动就举起武器,只有对孩子,因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理智的堤坝总是轻易地决堤,暴力总是那么方便的施展出来。


打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打孩子是因为更安全,而一定要为暴力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载体,这个载体常常都是——“你要是听话我能打你吗?”把自己失态的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可以消灭父母的愧疚感和犯罪感,久而久之,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


著名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文章,她说打孩子是自己的无奈之举,“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她觉得打孩子犯法,但是父母打孩子不犯法,相反是这个世界授予父母们的特殊职权,“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曾经很喜欢毕淑敏,后来不知道为何不喜欢了,有一天,我再次翻到这篇文章,我才发现,我就是从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不喜欢的。“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打孩子打得如此理直气壮,如此伪饰堆砌,令我难过和反感。


我必须承认我也打过孩子,小的时候踢过孩子的屁股,还有一次推了儿子一下,他的头碰到了柜子上,很痛,他哭了。从我个体的经验来看,打孩子,当然有孩子淘气不听话家长要纠偏的因素,但更多时候,我们的暴力中参杂了太多个人的情绪。


我的失态,有一次是在单位忙了一天,有一次是夫妻闹不愉快,各种复杂的情绪和动机扰乱了我的心境,降低了我的耐心,孩子无辜,正好因为某种行为撞到了枪口上,于是火山爆发,岩浆喷溅,灼伤了我和他。


换一个场合,换一种心态,我其实完全可以不动用暴力的。


不打人可不可以教育孩子?太可以了,人不是动物,非得驯兽师打一巴掌给个甜枣那样去驯化。暴力只是最简单的让反抗者臣服的手段,当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无能为力的时候,无助会带来愤怒,愤怒进而导致失态,就像毕淑敏承认的——“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她没有承认的是,不,她并没有尽到所有的努力,她只是觉得打人是个捷径,相信打孩子是天赋神权。她不愿意去想,无论是孩子和大人,眼泪都是一样的,伤痛都是一样的,羞辱都是一样的,并不能因为有爱的存在,暴力就会变得神圣起来。就像家暴妻子的丈夫,并不能因为宣称爱老婆,就会让暴力顺理成章。


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一个懂得尊重孩子能够成为孩子精神导师的父母,需要健全的人格和足够宽容的灵魂,才能够承担起这项使命。但可惜,很多中国人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打孩子的故事才总是不绝于耳。


即使有些人在没有做父母的时候极力避免成为那样的父母,但真的到了这个位置上,还是难免重蹈覆辙。父母不是圣人,没有永恒耐心,有时候幼童那种纯真而原始的执拗与恶意真的超乎父母的想象,也许有那么一刻,会令人情绪失控,无法自制,而对孩子动手。崔永元曾经说过,自己也失态打过女儿一耳光,打完之后眼泪就下来了。


这眼泪,是心疼、难过,也是失望和恐惧。失望自己终于变成了自己最不希望变成的人。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两代人相伴的这几十年,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伤害和遗憾,即使在西方社会里,父母打孩子被视为违法,但孩子还会因为另外一些事情而憎恶父母。有些感受,需要时间去消化、理解和忘记。也许走在人生的中途,两代人相互回望,那个时候才能对彼此有一个更公平的评价。


我因为自己动过手的事专门向孩子道过歉,“对不起,你小时候妈妈打过你。”儿子说他都不记得了。他可能是忘记了,但是我记得。我不愿意像别人那样,振振有词的为自己辩护,“打是爱。”打不是爱,我们本可以爱得更好更完美更温暖一些,即使当初做不到,也要知道什么是错的,也要尽己所能的去弥补自己给孩子留下的心灵伤害。


已故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演过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戏里的导演问:“小孙子你平时教育吗?”赵老师说:“我咋不教育他呢,爹妈都疼着呢,就这么一个啊,那他不听话,我也乖叽乖叽他。”为何她这么说就不令人反感,因为她塑造的几乎是我们想象中最标准的慈祥奶奶的形象。她是动手了,但不偏激,不恶毒,不发泄私愤,只凭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我想,孩子长大后,最愿意原谅和宽容的是这种不恶毒的伤害。


阅读原文可以进入我的新书《你配得起更好》京东购买界面。

点击右下角的往期文章可以进入文章分类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