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评价成为学生的需要

 江山携手 2015-11-18

评价历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如何用好这个“指挥棒”,充分发挥它的激励、诊断、导向和校正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认真思考、谨慎对待的一件事情。

长期工作在应试体制下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以“分数”为本的评价观,大都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调胜负输赢,在学生面前只会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说事。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在这种评价形式下,只能有少数学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他们成了少数学生的“陪客”,他们因为讨厌分数、讨厌排队进而讨厌学习,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都是那么的次要,只要自己的分数上不去,名次不靠前,就会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显然对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也应该知道,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只是他们生命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承认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周期,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对此给予应有的尊重,让教育活动和人的生命成长自然和谐的结合。承认人生来具有向上和向善发展的内驱动力,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生命的这种潜能和动力,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但是,就目前而言,考试又是谁也绕不开的一道坎,况且学生在升学时,“分数”的重要和冷酷谁也不得不承认,所以“分数”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种以回避考试分数的评价和教学都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让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尊重社会现实的主流意识又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是我们应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

对此,我们的主导思想是,让学习评价前置,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学生的考试结果。我们运用“小组评价法”,变评价学生个体为评价学习小组,使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使评价的重心转向小组达标,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1、成立学习小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并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工作。

2、制定小组学习常规,规范小组学习行为,提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要求,让学习评价行为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始终。

3、小组自主确定共同奋斗目标,并对组内成员分别提出达标要求,让小组各成员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环境中实现共同成长。

4、制订小组学习评价办法,突出小组活动过程中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的评价,重点总结小组合作的经验,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公布小组学生的总成绩和名次。

5、每周组织一次小组内的评研活动,主要内容是:个人自评、成员互评、组长小结,重点帮辅。

实施这种评价办法,既可以增强每位学生为小组争光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又可以让接受力差一些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感受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所有的学生都会为了小集体的荣誉而不懈努力,争取为小组做出更大贡献,以充分体现自己在小组里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