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行⑤】塞外明珠,敦煌七里镇的前世今生

 ixhixh 2015-11-18

?


本报记者| 石卫 林伦 邱美云

特约记者| 宗福军 樊文宏




金秋时节,《石油商报》记者走进青海油田,探访了新兴的文化油城七里镇。


就在一个月前,在日本结束的第四届亚太地质公园研讨会上传来消息:敦煌地质公园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被授予“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这是甘肃省首家世界地质公园。


与甘肃人民同样欢欣鼓舞的,更有来自柴达木盆地的青海油田人。因为,敦煌七里镇是青海油田总部所在地,这里集结着青海油田生活、教育和科研基地。


早在上世纪中后叶那个特殊的年代,“先治坡后治窝”甚至“只顾治坡不治窝”的思维盛行全国,就是一味地注重发展生产,而对民生建设考虑不多。就是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下,青海油田仍能够因近忧而远虑,大胆作出“迁都”之策:离开冷湖基地,北迁甘肃敦煌。


冷湖基地自然环境恶劣,并非宜居之地。上世纪50年代青海油田开发初期,即选择以邻近的敦煌作为出发基地。虽然说敦煌地处甘肃境内,但与青海油田仅隔一座当金山,且有公路相通。还有,青海油田属国有大企业,并非青海省属企业,所以总部不一定非要设在青海境内。


位于敦煌市西郊的七里镇,早最是石油工业部运输三分公司驻地,因距敦煌市区7公里而得名。这里不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适应多种农作生长,而且更伴有敦煌莫高窟、飞天、月牙泉、阳关等享誉世界的文化蕴底。


上世纪90年代初,青海油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安排下,将基地总部从冷湖迁入七里镇。自此,这座本不起眼的戈壁小城因油而兴,以其独具特色的石油风情,在全国形形色色的石油城市中独占一隅,建成了为敦煌增光添彩的油城明珠,成为敦煌文化观光的一个新亮点。尤其是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更使这片古丝绸之路的热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应该说,青海油田当年“迁都”的这步棋是走对了。


初到七里镇,但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林带纵横交错;从居民区到办公楼,草地、花园、水榭、亭阁点缀于大街小巷,学校、医院、商场、影院、体育场、文化宫等生活文体设施配套齐全;宽敞洁净的大路小道,名称全都带有“油”味儿:柴达木路、大庆路、玉门路、长庆路……仿佛全国的油气田在这里举行着不散的聚会;小区名称同样溢满着“油”香:跃进小区、昆北小区、东坪小区、英东小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油气区,在这里相约而遇,集结成趣。


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塞外明珠七里镇,看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青海油田在戈壁滩上如何建起了美丽家园……


变迁


曾经的七里镇



图1:七里镇以前是一片戈壁荒滩,青海石油人在这里白手起家。(秦艳萍提供)



图2:塞外风沙大,造城先造林。七里镇20多年持续造林,建成了绿化防风林带。这里人们非常重视来之不易的绿色,当地有一所油田学校未先申报伐了几十棵老树,群众举报后,校长被免职处分。(朱永生 摄)



图3:20世纪90年代七里镇的大转盘,青油油田的局机关就设在这里。(梁泽祥 摄)



图4:七里镇也是油田教育基地。1982年的青海油田技工学校是这样的。



图5:七里镇的生活小区名字来自青海发现的各个油田。英东小区得名于英东油田,这个油田是青海油田增储上产的生力军。(鲁忠涛 摄)



图6:以前七里镇的牛奶厂,为员工提供不掺假的牛奶。(秦艳萍 提供)



图7:敦煌基地集贸市场,油田成为甘肃农产品的大主顾。(朱永生 供图)



图8:油田办起了幼儿园。(马杰 供图)



图9:“5·12”汶川大地震时,七里镇的石油人与国人同悲。(孙仲智 摄)



图10:节日也喜庆。元宵节七里镇办灯会。(徐海宁 摄)


惊艳


今天的七里镇



图11:这黄沙,这林带,捧出一座海市蜃楼般的西部油城。



图12:这晚霞,这霓虹,映照着中心广场的昆腾雕塑。(李庆霞 摄)



图13:这白杨,这大道,在油城与沙漠间隔出一条13公里的防护链。



图14:这广场,这歌舞,充溢着多少动感十足的清晨与黄昏。



图15: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图16:油田学校的运动会。(鲁忠涛 摄)



图17:老年大学各种学习班报名很抢手,石油退休员工老有所乐。



图18:沙尘暴仍是七里镇的常客。



图19:坦克公园。据说青海油田早期勘探用过军队支援的坦克探路,因为有些探区全是盐泽,一般车辆根本进不去。


人物


七里镇的几代石油人



图20:七里镇早年的石油娃,小伙伴在一起就很快乐。(谢军 供图)



图21:那里照相还不是摆剪刀手。(谢军 供图)



图22:上世纪80年代的石油娃都想成为武林高手。(雷权政 供图)



图23:在土路上学会骑自行车,那是男娃的本事。



图24:七里镇的建设者是这样的。(王树苗 供图)



图25:油田技校培养了接班人。石油技校门口欢送离校的老师们。(马仲才 供图)



图26:1985年在敦煌物探处招待所,参加入厂教育合影的这些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该是什么模样?(马杰照 供图)



图27:油田活雷锋“高虎子”,是七里镇的名人。



图28:学吹萨克斯,自得其乐。



图29:今天的石油娃,背起书包上学堂。



图30:含饴弄孙,人生之乐。


……



图31:七里镇建设规划蓝图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风物


七里镇周边的美景



图32:七里镇石油基地停着的越野车来自湖南,丝绸之路万里行,他们万万迢迢来看什么?



图33:月牙泉离七里镇不过十几公里。



图34:鸣沙山的驼影。



图35:莫高窟的精美壁画等你千年。



图36:七里镇西出数十里,可见夕照古城。


祝福你,古丝绸之路上的七里镇,“一带一路”上的七里镇!



编辑| 蒋伊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