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传统铸剑和御剑之术(中国刀剑文化)

 RK588 2015-11-18


在中国古代,没有那一种兵器能像剑一样,两千多年来一直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爱,以致赋予它以生命和品格,并发展出了精湛的铸剑、锻剑工艺,还有高超的相剑、用剑技击之术来。


中国古代的铸剑巨匠颇多,文献记载“黄帝作剑”(《孙膑兵法·势备》,是铸剑的始祖。《管子》又说“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收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春秋战国时期,良剑多出于吴越,因此铸剑巨匠也多出于此,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皆是,其记载见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后来的史籍。其中干将、莫邪铸剑,其子持剑报仇的故事非常感人。



在春秋末期,江南连年吴越争战,吴王阖闾苦无适用兵器,遂命干将铸剑。干将曾与欧冶子同师学铸剑,莫邪是干将的妻子。他们从五山采来铁精,又从六合收集金英,等待日月同辉,阴阳和畅之时开炉铸剑。但因气温骤降,金铁不融,他们又效法其师,剪断头发,截断指甲,投于炉中。又命三百童男童女鼓槖装炭,加大火力,终于金铁融濡,铸成宝剑二柄。一柄剑身遍布龟甲纹,他们把它称为雄剑,取名干将。另一柄剑身隐起漫纹,称之为雌剑,取名莫邪。干将把雄剑干将藏匿起来,只把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阖闾,深得喜爱。



故事到此本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是到了晋代,干宝《搜神记》又演绎出了其子赤比持剑报仇的故事,不过把吴王阖闾换成了楚王。说是宝剑铸之时,莫邪以临盆,干将对妻子说,这次我只献上雌剑,大王必定迁怒于我,性命难保。我死后一定让让儿子为我报仇,并告诉了雄剑藏匿的地点。干将走后,妻子莫邪果然生了个男孩,取名赤比,又叫眉间尺。赤比长大后日夜思念为父报仇,又苦无良策。一天,他一边走一边悲愤地唱歌,正好碰到一个外乡人,问年纪轻轻,有什么心事?他把自己的经历及强烈的报仇愿望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这个外乡人。外乡人说,要报仇不难,只要把剑和你的头颅交给我,我替你报仇。赤比毫不迟疑,拔剑自刎,但其尸身不倒,双手捧着头颅和干将剑交给了外乡人。



原来楚王自杀了干将后,日夜不安,梦见他的儿子前来报仇,多次派人严加搜捕。外乡人带着赤比的人头拜见楚王,正和王意。楚王把赤比的头颅放到汤鼎里煮,可是过了三天三夜仍未煮烂。楚王走到鼎边低头观看,外乡人抓住时机,挥剑斫砍,楚王的头颅落入鼎中,两颗人头在沸腾的鼎中捉对撕咬,胜负难分。外乡人情急之下,又将自己的头颅砍入鼎中。七天之后,三颗人头全部煮烂,不能分辨为谁,楚人只好把三颗头颅分别下葬,后人称作“三王坟”。



故事中的神话色彩浓重,折射出古人对剑的崇尚。在不同的古籍中对铸剑的记载不同,《越绝书外记·宝剑》记载,楚王曾命风胡子携重金赴吴越请欧冶子、干将铸造良剑。二人凿茨山,泄其溪,掘得铁英,铸成宝剑三柄。楚王见到宝剑十分高兴,问及剑名、物象。风胡子说三柄剑一名龙渊,一名泰阿,一名工布。又说: “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这也是相剑者对名剑的评价。

七星龙渊剑


同书还记载了另一名相剑名家薛烛对剑的评价。越王勾践珍藏的五柄宝剑天下稀见,遂请薛烛鉴赏。取过豪曹、巨阙、鱼肠三剑,薛烛看后,一一摇头,说这些算不上名剑,豪曹黯然无华,光陨亡神;巨阙精光散佚;鱼肠金精倒本从末,佩之者弑君杀父。当取出纯钧剑时,薛烛惊得从座位上跌了下来,说“观其釽,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这才是真正的宝剑!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勾践收藏的这五柄宝剑已经见不到了,但陆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和其他吴王、越王的铜剑展示了灼灼光华。不过铜剑均以用剑者自铭,铸造者不知为谁。有的学者认为,欧冶子、干将、莫邪并不是单个铸剑巨匠,而是吴越铸剑师的统称,此说有一定道理。


剑身百炼花纹钢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良剑已载入典籍,《考工记》云“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此地气使然也”。此书还对不同种类青铜器的铜、锡熔铸配比作出了规定,“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鐘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殺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六齐”中有四齐与兵器有关,其中的“大刃之齐”指的就是剑。该书还对剑各部分尺寸比例以及佩剑者的身高与佩剑的长度加以规范,说:“桃氏為剑。臘广二寸有半寸,兩從半之。以其臘广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叁分其臘广,去一以為首广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鋝,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鋝,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鋝,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考工记·桃氏》》。


在考古资料中,前述吴越剑既是春秋战国时期良剑的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的剑脊、剑锋用不同配比铜、锡,分两次铸成的双色复合剑也是代表。在湖南长沙战国诸多楚墓中,出土了各式剑508柄,其中就有D型双色复合剑27柄。到了秦代,兵器全由中央专属机构统一督造,不但提高了速度,也提升了质量。1974~1984年发掘的陕西省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17柄铜剑,剑身近格处刻有“一”、“五”、“七十七”、“□十八”、“壬”等铭文,当是官府督造时的统一编号。



铜剑剑身明显加长,表面光洁少锈蚀,《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中分析当经过铬化处理。这一点在以后的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2014年8月,在一号坑12号俑旁边出土的铜剑也极少锈蚀,据检测,其表面附有10~15微米的铬化物氧化层。这一工艺比欧洲提早了近两千年。春秋末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剑,特别是钢剑,是采用块炼铁经反复叠打渗碳的低碳钢制作的,有的刃部还经过淬火处理。这一技术在两汉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78年江苏徐州出土了一柄钢剑,全长1.09米,剑格、剑茎铭文曰:“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孙剑□”“直千五百”(图十九)。


图十九 徐州出土“五十湅”钢剑


建初为东汉章帝年号,建初二年为公元77年。以后不久,又出现了 “百湅”钢剑,从而把剑的锻造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八面汉剑


至于用剑、御剑的技击之术,春秋中期以前,因为当时的剑剑身较短,只能用于直刺,作卫体兵器使用。《晏子春秋》云“直兵推之”、“剑承其心”,说的就是剑的使用方法。前文提到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铜镜的武士手持短剑刺虎的姿势,正是对《晏子春秋》所言所作的形象图解。后来剑身逐渐加长,铜剑随之增加了劈砍功能,。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狩猎纹铜镜,镜背花纹为两名武士与花豹搏斗的图像,武士一手执长剑、一手拥盾的姿势,正是用剑砍斫的动作(图二十)。


图二十 睡虎地秦墓铜镜武士斗虎图案


河南汲县山彪镇、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水陆攻战纹铜鉴、铜壶上的武士挥剑图像提供了同样佐证。


春秋晚期以后用剑、击剑之术日臻成熟,而高超的御剑之术也以吴越为上。《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有这样的记载,勾践为了向吴国复仇,请南林越女来教授军士剑术。越女在北行途中,碰到了一位自称袁公的白发老翁,要与越女比试剑术,于是折了一段竹枝作剑刺向越女,不料竹梢折断,越女敏捷地接住竹梢。老翁遂跳上了树,化作白猿而去。越女见越王后,说起用剑的道理,“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掌握了这样的剑术,就能“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河南南阳江苏徐州画像石都发现有越女击剑的图像,山东沂南汉画画像上的舞剑图像也很生动(图二十一)。


图二十一 沂南汉画像石舞剑图


关于御剑之术的记载也见于其他史籍,《庄子》有“说剑”一篇(后人认为是他的弟子伪托之作),把剑分为三等,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以劝说赵文王修国政,用好天子之剑,书中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先发,先之以至。”而且上乘剑术,“十步一人,千里不就行”,当是对当时剑术最形象的描述。《史记·刺客列传》说“荆轲好读书击剑”,行刺秦王失败,鲁句践知道后,颇有感慨,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是荆轲的剑术没有学到家导致了刺秦的的失败。司马迁在追溯自己先祖时,说到在赵国的一支,曾因传授剑术理论名显当世,语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仍载有“剑道”38篇,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