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们从参加工作开始,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他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逐年上升的。可是,当他从事的这门学科教学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年限,对这门学科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后,他的教学质量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有观念和知识的更新问题,有职业倦怠和精力不及的问题,等等。从我个人的工作体会来看,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经验让自己的教学封闭,让学生变得被动。 我任教初中数学十六年时间,前十年,我是在不断地向他人学、向书本学、向学生学的过程中思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没有什么现存的经验,很多问题都发生在课堂上,并能在课堂上及时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全部暴露在课堂上,而且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又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我的思维起点和学生的思维很接近,我的思维路径让学生看得很明白。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从哪儿入手,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有哪几条路可走,哪些是捷径之路,哪些是不可取之路,走到哪儿可能遇到拦路的关口等等,让学生们紧跟着我的思维链条在学习、在思考,所以,学生们学得很轻松,参与的积极性也都很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都在不断上升,由此,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对数学的特点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对学生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思维过程有了比较科学的把握。慢慢地,我对初中数学刊物和有关方面的工作经验也不屑一顾,很自信地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着我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我知道学生们可能在哪些方面会遇到或出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把所谓的“常见病”“多发病”都用“特别注意”的方式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牢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在我眼里,都是很简单的,所以我就把我知道的“一招一式”直接教给学生,至于这“一招一式”是怎么想到的——对学生为说是最关键的、也是他们最应该学的东西,常常被我忽略了。这样做,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他们都学明白了,都懂了,我自己也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学生们应该都学得很扎实。可结果往往与自己的预想的成绩相差很多,为此,我对学生的表现有些牢骚情绪了:“我经常强调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记不住呢?”、“那么简单的问题,我们讲了那么多次,怎么还不会做呢?”…… 回想起来,我体会到这都是“教师的经验”惹的祸!我的经验让我的教学工作过程简单化,走了不该走的捷径,让学生变得没有主动性,我的经验所起的作用就是限制,限制了学生们开放的大脑、限制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限制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我想,这就是“经验丰富了而质量下降了”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妨把教师积累的经验分成两类:一是“知识技能经验”;二是“教学过程经验”。由于教师们长期处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应试教育管理和评价的大环境下,他们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和功利效果,进而把教师们积累经验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上,特别重视考点的把握和相关知识技能经验的传授,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省心,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大多数教师都忽视了“教学过程经验”的积累与运用,自己已经运用过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慢慢地丢掉了。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明了,教师情绪变得急躁有余,学生学得枯燥肤浅,因此,教学质量下降也就不怪了! 在此,我建议老师们,我们要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尽量充分一些,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感知、体验、思考的时间,不要让“知识技能经验”占据我们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生涯才能青春永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