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能香我无须花

 江山携手 2015-11-18
    校园应该是个读书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校形成了崇拜书籍的良好氛围,并培养着学生对阅读书籍的渴求、迷恋和无限虔敬的时候,学校才成为其学校。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标准都不能称其为学校。近年来,我在许多媒体上看到了关于引导人们养成阅读这一习惯的宣传报道,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书香校园”建设工作,这正说明,读书对于人的成长、对于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用“书能香我无须花”这句话来表达我对“书香校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在“教育的‘意味’”一文中谈到:任何教育中的个体都同时面临着两个世界——知识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任何教育都旨在“知识世界”中引导个体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拓展个人心智视野;在“生活世界”中启迪、培养个体的生活感受力,增进、丰富个人之为人的生活体验,达到“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个体完整的人格得以生成与完善。我认为,要想使这两者融合,其基础性工作就是培养教师和学生们的读书习惯。

    就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许多教师总会在不知不觉间迷失于格式化地写教案、上课、改作业、写评语、填表格……个个变得循规蹈矩、变得平庸乏味。生命的贫困庸碌、愚昧无知、无聊无味,最深刻的根源是来自对书籍的漠不关心。为什么有许多年轻教师起初有抱负、成绩显赫,到头来又销声匿迹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离群索居,脱离了有觉悟有思想的人,脱离了书籍。

    就学生来说,现在的校园基本上是应试的训练基地,学生们天天听到的是为考试而进行的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看到的是一本又一本的与考试有关的书籍资料,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在知识的世界,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力极差,对他人、对自然没有情感上的体验。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丰富地描写自己的生活,不能恰当地与他人勾通情感,让他们心情郁闷,生活单调,失去了应有的乐趣,于是就有一些“失意”者放弃了学业,进而也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其根源也是学生脱离了书籍。

    其实,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校园成为了真正的“书香校园”,我们还需要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而争论吗?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以书籍为伴,有了深厚的文化积累,我们还需要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提出一些思想、方法上的要求吗?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书籍中获得了丰富的精神力量,我们还需要为学生们不好好学习而伤脑筋吗?

    一个善于读书的人,他会自然飘香,不需要有更多的打扮和修饰;一所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校,它会自然成名,也不需要有更多的理念和模式。这正是“书能香我无须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