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教育中的个体都同时面临着两个世界——知识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任何教育都旨在“知识世界”中引导个体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拓展个人心智视野;在“生活世界”中启迪、培养个体的生活感受力,增进、丰富个人之为人的生活体验,达到“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个体完整的人格得以生成与完善。
人在“知识的世界”获得知识,在“生活的世界”获得意义,知识的获得全凭心智,意义的获得赖于心灵体验,知识与意义的全面追求,理智与心灵的整体关照,构成一个对于作为人的学生个体的完整的“教育的世界”。
现代教育置身于厚重且繁杂的知识图景之中,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中知识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相处的问题。个体行为在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也同样对应两个“世界”,那些在求知的世界中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并不一定在个人生活的世界中没有意义,相反,它们都可能是个体生命的表达形式。比如:课堂上情到真处随意间的自然流露,课间学生自由的嬉笑打闹、开心的游戏。我们要创造不仅利于学生同样利于教师生命质量的卓有意义的教育情景,以减轻师生各自所面临的压力,给师生生命在教育情景中的张扬创造和谐的空间。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自由、趣味、关爱、人格之美的交往活动,应该总有某种“意味”蕴涵在这种活动之中。这种意味,它不是知识,也不是单方面教出来的,而是“摩擦”出来的;不是事前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作为整体的师生交往间的来自教师或学生的随意的自然流露;不是单个行为,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是作秀,而是师生间的真诚和无言的感动;不是控制、支配、教导、规训,而是欣赏、关系、牵涉,是真实发生的师生生命中的情感与理智的纠缠。它或许在教师、学生无意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机智精彩的妙语、一个设计中的不小心、一个严肃中的诙谐、平淡中的灵泉涌动、随意中的款款思绪。
知识激励人脑,“意味”感动人心。年深日久,留存在人的记忆中的可能正是那些当时并非重要却在无意中感动人心的有“意味”的平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