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能】书也可以3D?弹弹弹,弹起来的打开方式

 真友书屋 2015-11-18

绘本是平面的,立体书是3D的,两者怎么能兼容呢?在一本“立起来”的绘本中,作者就像是一个导演,一边分镜,一边布景,一边操控“演员”的行动。他们更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




爱恐龙的董小姐


人类的所有文明都具有图画叙事的传统。绘本与插画的区别在于它不只是文字的补充,图画本身就已具备了“图画语言”;而立体书则在平面的基础上更增加了空间感,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会是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董亚楠的《恐龙快递》,就是这样一本特别的绘本+互动游戏书。


董亚楠


绘本的创作周期和插画、油画都不一样,它是完整的一本书,工作量、设计范围广,时间线拉得更长,因此必须选择自己从内心真正喜欢的题材入手,否则很容易坚持不下去。对董亚楠来说,这个对象就是恐龙。“小时候会收集那些一桶一桶的模型玩具,还有一些科学画报,都是和恐龙有关的图片。当时特别渴望能有一本书来承载我每天和恐龙有关的幻想,印证我小时候每天想的那些恐龙的事儿。”再加上从小就喜欢画画,被逼迫着进书法班时,还不忘拿偷画的卡通人物“反呛”老师。一路说服老师也说服自己坚持画画,于是一个选题就这么产生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互动游戏书的形式,她说:“我看过很多绘本都是以故事为主的,它会告诉你一个很好的故事,会有一种很成熟的图文关系,用这种方式把你带入故事的情景里感染你。这种绘本挺多的,但是就像我想创作的偏游戏、创意性的,和读者互动的,是比较少的。因为我是学设计出身的,经常也会带设计思维在里面,就想做一本不一样的绘本,一本有创意、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力创造力的绘本。所以就决定它的题材不是以故事为主,故事在我的书里只是一条让整本书延续下去的线索。”董亚楠想做的这类绘本最难的地方在于,不仅要顾及图文之间的关系,还要加上结构这第三条线,“就像三股绳编辫子一样,这一页文字重一点?下一页图重一点?再下一页结构重一点?都需要考虑。”




拉开一个帽子,就是一个气泡框一样的脑洞世界(董亚楠本人就爱戴帽子);上下左右翻折拼出恐龙才能连接下一关;主人公被恐龙吃了,肚子里的场景图画被印在透明的玻璃纸上,底是黑色的,没有手电筒那一页就是个漆黑的一片……几乎每一页都是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书是一个正反的结构,在立体书的范畴里,正反书页受到互相的牵制、影响更大。“你不能只把它想象成一张正反的纸,一个简单的画面。我在设计这些机关的时候要想到它的两种状态。一是合起来的状态,一是打开来的状态,但都是一张画完成的。有时是需要把它的一些部分零件、插件单画,先把完整的画面画出来再去补一些插件。”




“比起平面的手工制书,立体书由于要时常翻动、拉伸,纸的纤维要选比较长的,也打了很多纸样,最后选了瑞典白牛皮。有一些拉页超过了,只能裁开、拼接。”做了10本手工样书后,董亚楠的《恐龙快递》在帮助下也已经出版了。


也许有人还是会质疑绘本、立体书都是孩子气的东西。但即便是给0-3岁的低幼绘本,整本只有5句话,创作过程中的考虑和沉淀都是不简单的。更何况绘本还可以成为成人的童话,去承载儿时的想象,找回失落的童趣。在绘本圈流传着看绘本有三个阶段的“传说”:“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可以从绘本吸取到好玩的、能让你开心高兴并觉得这个世界特别美好的东西,它会种在你心里慢慢发芽,有一天你会用得到;为人父母的时候,家长给孩子选绘本时读的又跟儿童时期不一样了;当你老了,心态回归到非常平静、稳定的状态时,再拿起绘本,可能看的就是人生内在的智慧和生活的真谛。”




给大人“机关算尽”


想要了解立体书,找关仲平就对了。虽然这个30岁的IT男自嘲不怎么擅长实践,还拿立体书学习英语,但他可是实实在在的“立体书收藏第一人”。四五年来,通过让出差到国外的同事帮忙带,还有自己旅游时多转转书店,他已经拥有了200多本的藏书量,很多甚至是没有ISBN的,因为立体书文化在国内尚未普及。


关仲平


和许多人一样,关仲平儿时只见过打开呈90度的立体贺卡,因此在第一次翻开《绿野仙踪》时觉得不可思议:“一打开一个房子立在那儿,龙卷风是在转的,气球也被撑起来。”这种“会动”的视觉体验类立体书,通过V形折、景层的立体结构营造出景深的感觉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如立体书之父梅根多夫,曾创作过一本全场景马戏团的立体书。另一种形式是机械互动类立体书,通过拉动拉杆,让人与书产生互动。不过无论是哪一种,pop-up book这个词,可是要比action book、movable book更能体现它“弹出”的本质。




立体书起源于国外,最早的时候可用来占星、计算、翻历书,还可以一层一层地展现人体结构,因而多被用于医学书。可以看到,立体书的发明就是给成人看的,童话故事不是唯一的题材。对关仲平来说,喜爱立体书的初心就在于,每一本都是浓缩的精华(无法做得太厚,一般为六大页),浓缩的是一个故事或一类知识,有时就像是披着艺术品外衣的工具书。




比如关仲平看过的一本《音乐钢琴》:“一打开一个管弦乐队立在你面前,告诉你这个乐器乐手应该在哪个位置;一打开这有一个钢琴,可以翻盖的,可以看到里面的结构。拉动拉杆,会发出拍子的响声,让你能更好地理解。假设你真正去看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又厚又没有趣味。虽然成人去选书,的确是没有必要非得看一本立体书,但我觉得侧重点更在于艺术性。”他认为几乎所有的书,只要想做,都能做成立体书。普通书籍所无法带来的灵感和想象力,都能从中找到。对具有交互性的pad来说,纸的触感是无法替代的。更何况,看到花园便真的闻到花香,动物的尾巴真的有毛茸茸的材质。




给小孩温柔梦想


1765年,第一本给孩子看的立体书被创作出来,依据的是当时最流行的剧场小丑人物印制,向上向下翻可以改变不同的场景。之后有过战争,有过经济繁荣,国外立体书的发展也几经变迁。最近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关仲平收集的不少书都是这个时期出版的。“国外对纸艺持有一个艺术的看法。我琢磨着中国人可能不是很看重纸做的东西,如果一本书一打开来是纸房子,可能会觉得晦气,所以更早些时候中国好像没有折纸方面的艺术。国外的消费能力也高,立体书价格是比较奢侈的。”


即便童话故事占据了立体书主题的绝大部分,国内的孩子也只熟悉简单的立体贺卡。为此,身为程序员的关仲平拥有“主场优势”,做了一个微信公众账号“立体书屋”和网站,将他这些年来买书、翻资料研究的心得“安利”给大家。虽然阅书无数,一些很酷的立体结构在他眼中已经可以分解,他还是比较希望把知识性的东西分享给专业绘画、做绘本的人,帮助他们做出更多国内原创的立体书。


徐岩


通过做公众账号,关仲平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辣妈徐岩有一个5岁的孩子,一方面在给孩子挑书,一方面由于自己过度迷恋上海美影版本的《西游记》,就兴起了自己做的念头。


“《西游记》的每一个章回都可以独立成故事,觉得挺有趣的,我有自己的理解看法。就构思了6个经典场景(6大页),就像导演一出戏,想好6个舞台布景,开始先画简单的平面图。”电脑绘制应该是十分便利的,但为了还原传统题材的味道,徐岩还是用了国画重彩的方式呈现。




比如一出白骨精把唐僧抓到洞穴里的戏。洞穴里有什么?徐岩找了很多资料,包括以往老画家画过的故事版本,来寻找灵感。在绘画的基础上,再将剧情和插图风格与立体结构搭配。“镜中照妖”的情节,立体结构显然比平面更适合表现。由于几乎没有中文教材可供参考研究,英文教材看起来费力,徐岩采取了几乎所有爱立体书的人都会用的一个办法——拆书。最终在书中用特种反光纸做了一个镜子,并通过一个机关,打开书镜子会弹合,就像是舞台剧里推动情节进展的一个道具。


“普通的绘本有插图文字,立体书也有插图文字,但它的插图在平面的基础上增加空间结构,你的手还可以增加触感。”徐岩说,“孩子小的时候各方面感官敏锐,看到抽拉、90度的结构,孩子会动他的小手,有点玩具的感觉,手部的小肌肉群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