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的绘画理论,从观念上推进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而他的绘画实践,则更充实了文人画的宝库,更直接地影响着后世画家。
倪瓒极为鲜明的绘画风格,从其传世真迹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前景坡石杂木、丛篁茅亭;中景空白象征水面;远景沙脚山峦,或一重或数重,或平缓或高耸。简称“一河(湖)两岸”。如《紫芝山房图》、《秋亭嘉树图》、《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赠周伯昂溪山图》。

·《紫芝山房图》纵80.5cm,横34.8ccm,纸本,水墨,立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亭嘉树图》纵134cm,横34.3cm,纸本,水墨,立轴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与前图甚相似,远景尤类)。

·《六君子图》纵61.9cm,横33.3cm,纸本,水墨,立轴(上海博物馆藏)
亦为倪氏常见体裁,两株幽木配以坡石、丛竹,都在一个层次中,简洁疏秀。如,《古林幽篁》、《树石幽篁》、《丛篁古木》、《苔痕树影》、《竹石乔柯》。

·《古林幽篁》纵88.6cm,横30cm,纸本,水墨,立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苔痕树影图》纵91.5cm,横33cm,纸本,水墨,立轴(无锡博物馆藏)
关于倪瓒设色山水:倪云林甚少设色画,是人所共知的。
这是他的性格和意趣所决定的。他甚至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上钤印。大约是怕鲜明的朱红破坏了水墨的清逸气。

·《水竹居图》纵55.5 cm,横28.2cm,纸本,设色,立轴(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六砚斋笔诀》载有李日华的一段话:“倪云林着色山水,余见五、六幅各有意态。戊辰三月在金陵,王越石示余一幅,乃为周南老作者云岚霞霭,尤极鲜丽。所写松皆枯毫渴笔,就意为之,而天趣溢出,周南老题云:云林小景,著色者甚少。尝客寒斋,间作一、二。观共绘染,深得古法,殊不易也。”(周南老为倪瓒好友。倪氏墓志铭即他所撰。)

·《水竹居图》局部
尚有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的《水竹居图》青绿设色,笔致轩润浑厚,有董巨遗意。该画作于癸末,倪氏四十三岁。两幅设色之中,一为中年,一为晚年;一为青绿,一为淡彩。可大体想见倪氏这类作品的风神。
王原祁对元四家中黄、倪两家研习颇深,他在一幅拟设色云林小幅中题曰:“学画至云林,用不著一点工力。有意无意之间,与古人气运相为合撰而已。至设色更深一层不在取色,而在取气,点染精神,皆借用也。”所谓“用不著一点工力”,是指纯任自然,平淡天真而言,属于文人画的高级阶段。

·王原祁《浮岚暖翠》纵19cm,横23cm,设色纸本,镜片
“不在取色,而在取气”,则是一个新鲜的论点,与“六法”中“随类敷彩”有很大区别,而且十分吻合倪氏“聊写胸中逸气”的说法。只可惜倪氏现存设色作品太少,这一新论点不能得到充分的印证。但是,王原祁的设色画,却颇具说服力,很有借色取气的样子,应该是倪氏设色法启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