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生。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 主要展览: 1989年 《中日水墨交流展》获一等奖 北京、东京 1991年 《程大利水墨画展》美国洛杉矶 1992年 《程大利画展》马来西亚吉隆坡 1993年 《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德国海因巴赫夏季艺术节 1995年 《荷花系列——程大利水墨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1996年 《悠悠天地间——程大利山水作品观摩展》 江苏省美术馆 1999年 首届《水墨双年展》 深圳 2000年 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百年中国画展》 北京 2002年 《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 北京 2003年 《东方之韵——当代中国画成就展》 中国画研究院 2003年 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 北京 2004年 德国慕尼黑Albrecht画廊个人画展 《2004黄宾虹获奖画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5年 《程大利山水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5年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北京 2007年 获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评估委员会颁发的年度“杰出艺术家奖” 2010年 《心象墨韵——程大利国画作品展》北京恭王府 2011年 《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2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乌兹别克斯坦 2015年 《问墨·程大利作品展》国家画院美术馆
曾参加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等重要展览,部分作品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多所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出版《程大利画集》多种,文集《宾退集》《师心居随笔》《师心居笔谭》《雪泥鸿爪》《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教学文献·程大利导师卷》《程大利谈山水画》《极简中国绘画史》等。主编22卷《敦煌石窟艺术》《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大型系列画册,获国家图书奖。 程大利老师作品欣赏:
名家评论: 庞井君评程大利 程大利先生是一位在当代中国画坛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学者,一位有着重要建树的文艺理论家。在他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高妙深远的艺术境界,又看到了渊博深邃的学术涵养,体现着艺术和学术的深刻统一。他的作品平淡中透着天真,简约中蕴涵着深邃,朴实中闪烁着光华,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中浸润着博大深远的哲理。 程大利先生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将时代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和他的个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融合创新,形成了古雅清新、自由自然、和而不同的艺术面目和美学风格。在当今中国,程大利先生的这种艺术方向、价值选择、文化努力和美学追求,是我们应该大力学习、倡导的。
(文/庞井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渴望自由——山水画再认识 文/程大利 山水,山山水水,是自由的存在。自由而且永恒,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心的向往。六朝人对纷乱时世的抵御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从隐于山林到隐于图画中,画好悬之于壁“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当年老体衰,还可以面对图画“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种人生态度催发了山水画,把生命迹化到丘壑的永恒中,逍遥云山,啸傲烟霞,丢掉烦恼,抛却烟火气息,宗炳总结为“栖丘饮壑”、“畅神而已”。 “山水”相对于社会而言,是未被污染的神圣所在。是烦嚣中的清净,疲累后的解脱。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中国的山水画,则是在长期专制政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熏心的现实下,想超越向自然中去,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纯洁。” 自由,按黄宾虹的说法是“民学”,曾令秦始皇忐忑不安。秦始皇需要兵马俑式的雕塑,阿房宫式的建筑,颂其功德的刻石,这些“君学”的艺术是强力推行的价值观。所以,“诗书”的自由影响到“轨辙”的统一,多元的价值威胁到“万世之业”,故而“焚”之,“坑”之。 正因为山水是为心灵自由而产生的,以“心象”为旨归。所以它不叫“风景画”,不必忠实于风景。把精神的视野扩充到天地间的无限,让一颗心自由地飞翔。“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追太虚之体”,“与天地精神往来”。于是“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为什么“乐”?为得道而乐,觅得了慰藉,是寻得大自由的快乐。 人因为有社会性,所以才容易不“自然”。因此,“法自然”、“师造化”在山水画创作中被提到至高地位,无论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都告诫人们,心灵的自然是根本,艺术应帮助不自然的人归于自然。赵孟頫说的“古意”,康有为说的“真、朴、简”都是返璞归真的意思。 返璞归真是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有了“人”、“文”双修的问题。因“文”而“共成化育”(对欣赏者也有“文”的要求)已不是简单的“表现”、“再现”问题,前人说是“体道艺之合,究圣哲之蕴”,画画是为修为,修为才能画得更好。“内修心而外益世”原来“修心”和“益世”是有因果和逻辑关系的。但两千多年的事实是人格越高尚,距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标越远,屈子、苏轼、徐渭、八大等等都是怀才不遇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人构成了艺术的高峰。 屈原有名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内美”来源于此,成为山水画的最高目标,黄宾虹一生为“内美”而努力,这即是“圣哲之蕴”。内美者“不务外观”。准确地说,是不苛求外观。热烈不是宣泄,冷静不是冷漠;观通不妨照隅,求末亦是归本。在山水画中既使是山不动、水不流的荒寒境界也是禅学智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山水画最大的功能是能让人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 还是引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一段话结束本文:“艺术对人生、社会的意义,并不在于完全顺着人生社会现实上的要求;而有时是在于表面好像是逆着这种要求。但实际是将人的精神、社会的倾向,通过艺术的逆地反映,而得以某种意味的净化、修养,以保持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均衡,维持生命的活力、社会的活力于不坠??。山水画在今日更有其重要意义的原因,正在于此。顺着现实跑,与现实争长短的艺术,对人生、社会的作用而言,正是“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使紧张的生活更紧张,使混乱的社会更混乱,简直完全失掉了艺术所以成立的意义。” 自 述 今人有古人不便之便。数十年来,余遍览欧美各大博物馆,考察欣赏,探索西哲堂奥。悟得黄宾虹与塞尚共通处,高迪的建筑与贾科梅蒂的雕塑皆通于骨法用笔。艺无古今,更遑论东西。 笔墨一途,除孜孜于砚田,亦须济之学问,广之以阅历,厚之以修养,非此难得个中三昧。余学画从画论入,书法始,欣赏历代名迹,眼界始开。1995年西行,画风为之一变,至2000年又一变,从龚半千积墨入,始知墨采光华无穷尽焉。稍后,又余五代董源,宋人范宽,元黄公望、吴镇至明文、沈、董其昌,清王原祁探寻用笔之道,尤悟得黄宾虹先生画理:作画当如写字法,笔笔宜分明。”用笔平、圆、留、重、变,尤其“变”字于我如指路明灯。今人输古人在用笔,“笔”为终生功课。始有法,终无法。法之高处乃为“心法”。 笔墨,承载着一个永恒与无限的深奥世界。“定本于心,婴心至纯;大道无言,天籁无限”。先把一颗心安顿好,境之高远得之于思,思得之于心,文心雕龙,笔墨之魂。 程大利 2015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