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孩子玩荡秋千,一个7、8岁的孩子就在我们身后排队等待。轮到他上时,可能还没坐稳,就被爸爸推了起来,孩子一下子从秋千上摔了下来。 孩子趴在地上哭,他爸爸走了过去,说:“男子汉,哭什么!”孩子抹着眼泪,使劲抑制自己的哭声,怯怯地说:“膝盖破了,流血了。”他爸爸说:“不就这点血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没事没事。”然后领着孩子走了。 我能明白这位父亲的心,他想告诉孩子,这个事很小,不值一提,更不值得哭泣,是男子汉就不要哭,他希望孩子坚强。 我们经常碰到类似的场景,孩子磕着了、碰着了,很多家长采取轻描淡写的方式想把事情化小或化无,用语言否定或嘲笑孩子的感受,有的还会把事情岔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让孩子哭哭啼啼,以为这样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坚强。 实则不然。 孩子出现什么状况,最需要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和接纳。如刚才的例子,孩子流血了,那身上肯定疼,家长不用否定孩子真实的感受,可以平静地跟孩子说:“你摔疼了,是不是。”就这一句话,孩子就被你理解了。反之,大人也不要惊慌失措地跑过来,惊呼:哎呀!都流血了……因为这样可能将事情给夸大了。 孩子疼的时候,会选择哭泣,这是正常的生理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来的很直接,孩子一下子就把委屈表达了出来。对于这种表达方式,男孩女孩都可以用。哭,只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家长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表达方式。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哭,是家长展示自己同理心的大好时机,也是身教的大好时机。基于上面的例子,建议家长搂搂孩子,这种肢体语言会帮助孩子平复情绪;也可以跟孩子承认错误:“你刚才没坐稳,爸爸就推你了,对不起。”这其实就是在教孩子敢于担当,自己的问题自己要道歉,而不是找借口推卸责任。还可以说:“把你摔下去了,让你受委屈了。”孩子被理解被接纳了,自己的委屈爸爸明白了,这时孩子可能哭的会更厉害、哭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这反而说明你的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了,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不但得到了彻底的舒缓,孩子还从这里学到了如何理解他人。这时我们要是对孩子的哭进行嘲讽甚至责备,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无穷的后患,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真正的坚强不是对自己情绪的抑制和压抑,真正的坚强与哭和不哭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的坚强是摔倒了还能不能自己爬起来;真正的坚强取决于在痛苦之后是否还敢于再次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