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晋青瓷貔貅—中~1

 长思生戒 2015-11-19

西晋青瓷貔貅—中

说明: 2.jpg

 

说明: 3.jpg

 

 

 

 

说明: 4.jpg

吴越青瓷中常见器型是一种古神兽卧像,叫辟邪或貔貅。奇在貔貅背上还立一圆筒,圆筒与貔貅的空腹相通。年代按出土的依据被定为西晋时期。它的功用是什么,如何命名呢?目前尚无明晰统一的认识。

现多称其“烛台”,但疑点多多。从以下图例可以看到,古代的灯无论结构怎样复杂,都是以“豆”形器为主体,以便盛装燃油或蜡泪。而西晋青瓷貔貅不是这种结构。若将西晋青瓷貔貅看做灯,那么就存在两个结构不适应,一是没有盛油或接蜡泪的盘,二是如此粗的蜡烛,只能是用于厅堂照明的,而古时厅堂照明用的都是金属制高架灯或高悬灯以便扩大照明面积。西晋青瓷貔貅显然不符合这种结构要求。

说明: 1.jpg

 

说明: 2.jpg

青瓷羊顶灯 扬中灯博物馆

 

 

 

说明: 3.jpg           说明: 4.jpg 

 

于是又有将它模糊的命名为“插座”。古代确实有一类“插座”器皿,目前多见出土于蜀地的东汉墓中,示如下图三例。

其一是床用帷帐的四个石质基础,分别是辟邪、玄武、虎和鹿,背上都有凿出的方孔用以插入帷幔的柱脚,石质的基础可以承受沉重的框架。 

说明: 1.jpg 

其二是一只陶制貔貅,一根直圆管从貔貅的脊背一直穿过身体到达基板,可以保持插入物件的稳定。 

说明: 2.jpg 

其三是东汉流行的“摇钱树”,陶制的大型插座又深又重,可以保持上部青铜杆子的稳固。

说明: 3.jpg 

而西晋青瓷貔貅的管腔构造和陶质材料都不具备插座的承重性和稳固性,它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些重量轻、无固定要求的东西譬如花草、筷子的插入器。因此,无论是“烛台”还是“插座”,都不是西晋青瓷貔貅的严谨命名。那么,这种西晋青瓷背管貔貅,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应该如何命名?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古代的脚印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一、首先,我们要来寻找,在古代器皿中,有没有与这种西晋青瓷貔貅结构完全相同的器型?答案是:有,它叫作“中”。根据先秦儒家体系编撰的《十三经》之《仪礼》,中有《乡射礼》篇,记载了周代礼仪中的射礼;《礼记》中有《投壶》篇,记载了自西汉以来根据射礼演变而成的投壶礼。在《乡射礼》和《投壶》中,都记载了一种器皿,叫作“中”,也叫“算器”或“纳算计数之器”。

“射礼”是西周士大夫阶层用射箭胜负的方式表达道德水准的一种礼法,露天场面宏大、规则繁缛。“投壶礼”是东周末期由射礼演变简化的一种礼法,它将射礼宏大的场面改换到燕礼(宴礼)的厅堂中,将射礼的靶子“侯鹄”改换为“壶”,箭矢不是用弓射向“侯”而是用手投向“壶”。这大概就是孔子大喊“礼崩乐坏”的现象之一吧。

 

说明: 1.jpg

射礼拟图

说明: 2.jpg

投壶礼拟图

东汉“投壶礼”很快简化成一种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失去了礼仪意义,但仍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自此便略去“礼”字单称“投壶”了。汉之后投壶作为一种庭院竞技或室内娱乐的活动,在泱泱中华一直延续到清代,仍是当今韩国家庭常见的一消遣活动。说明: 3.jpg

投壶游戏图

说明: 4.jpg

那么“中”在射礼和投壶礼中用来做什么呢?

“中”是在这两个礼仪中,用来计算比赛各方射中或投中的次数的一种器具。例如哪一方射中了一次,就将一根计数的标记物放进一个器皿中,没射中就少放一根,失误一次就取出一根,等等,实际放置方法和计数规则很复杂但很公允。计数的标记物叫作“算”,也叫“算子”,后来又叫“筹码”;“中”就是放置“算”的器皿。用现代语言来说,“中”就类似于比赛的记分牌。根据《周礼》记载,在大射礼中执掌“中”和“算”的人是掌管国家法典的大史;根据《礼记》载,在投壶礼中执掌“中”的人是司射;可见“中”在两个礼仪中的法度意义很庄严。

下面,就是古文献中对射礼所用“中”的绘图。

说明: 1.jpg说明: 2.jpg说明: 3.jpg说明: 5.jpg说明: 4.jpg说明: 6.jpg说明: 7.jpg说明: 8.jpg

对比古代文献遗存的“中”绘图,我们可以看出西晋青瓷貔貅的结构要求与之完全相同,除了“中”的造型结构之外,没有其它的功用可以解释西晋青瓷貔貅的结构。

在目前遗存的古文献中,没有对投壶礼所用“中”的绘图,由于西周的射礼与东周的投壶礼两种礼仪是承续简化的关系,根据传统礼仪的惯性,估计投壶礼所使用的“中”与射礼所使用的“中”应该是大差不离的,因为弓射与手投的箭矢有所差别,可能两个时期“中”的尺寸也有所差别。至于后来的投壶娱乐活动,估计干脆就不用“中”来记数了。

二、再从西晋青瓷貔貅的体量上比较,根据西汉的《仪礼·投壶》载,“算”是用竹子削制的细棍,长度为汉制的一尺二寸,约合现在的27.7厘米。我们现在见到的西晋貔貅青瓷器,身长多在25-40厘米左右,背上的圆管通入腹腔的深度约在10-15厘米之间,用汉代规范的27厘米的算子放进去既不会歪倒出来又可以让全场的人清楚监视算子的根数,已很适宜。至于西晋时期的算子究竟有多长,现在是不得而知了。根据射礼和投壶礼的发展脉络,西晋时期的背管貔貅很可能是投壶礼的苟延期(或者投壶娱乐早期)所使用的“中”。

说明: 1.jpg 

三、既然西晋青瓷背管貔貅的器型属于“中”的构造,那么为什么它的神兽造型与西周射礼所采用的神兽造型不一样?

在西周规范射礼中,“中”的构型分五种神兽形等级:皮树人脸神兽、闾()中、虎中、兕()中、鹿中。《仪礼·乡射礼》载:“君,国中射则皮树中;……于郊则闾中;……于竟则虎中。”“大夫兕中”。“士鹿中”。翻译成白话文:君王在都城的射礼使用皮树中;在郊外的射礼使用闾中;在两国交界处的射礼使用虎中。而大夫使用“兕中”;一般的士人使用“鹿中”。“礼崩乐坏”之后的西晋时期,西周各等级的“中”被弃之不用合乎历史的进展。而单采用貔貅这一器型的脉源,还要追溯到汉代。从目前出土证据看,貔貅做为神兽的流行,大约有几个周期和地域:首先是汉代的中原,其次是两晋的中原及江淮下游地区,再其次是南朝的长江下游地区,然后是明代永乐时期。在这条历史脉络上,无一例外的是,貔貅或称辟邪、天禄,总是做为帝王的图腾、威武的象征出现。东汉大量的石雕貔貅围绕在京都洛阳周围出土;两晋则有大量的吴越青瓷貔貅器物出土;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建康,现今的南京一带残败的大型石雕貔貅是闻名的,已发现二十多尊,但凡有石雕貔貅残像之处则必有王陵,以致南京现在以貔貅做为城市标志物;朱棣自夺权称帝之后,更是承南朝之风,以貔貅做为天授神权的寓意。

各代貔貅造型的演变: 

说明: 1.jpg

陶制辟邪 西安北郊秦墓出 

说明: 2.jpg

西汉 陶制天禄 上海博物馆

说明: 3.jpg

东汉 石貔貅  洛阳古代艺术馆(伊川县彭婆村出土

说明: 4.jpg

东汉 石貔貅  洛阳博物馆(孟津县油坊街出土

 

说明: 5.jpg

东汉 石貔貅  许昌博物馆(襄城县颖阳镇出土

说明: 6.jpg

东汉 石貔貅  洛阳古代艺术馆(洛阳孙旗屯出土

说明: 7.jpg

梁朝 石貔貅  南京狮子冲萧秀墓前

说明: 8.jpg

南朝 石貔貅 南京句容县

说明: 9.jpg

南朝 石貔貅 南京丹徒县

说明: 10.jpg

唐 石辟邪 陕西青龙山唐陵

西晋,就是这一貔貅图腾推演轨迹上的一个环节。西晋京都在洛阳,它的貔貅崇拜应是承续了东汉中原地区的帝王神兽观;东晋移都建康,把司马氏皇室的貔貅神兽观带到了江南,以至于一直影响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西晋于江淮地区出现的貔貅青瓷器,其造型有别于东汉中原地区貔貅造型的壮硕修长,可能这是吴越地区的地方特征,也可能是陶瓷造型制作不可避免的简化,只要现有的青瓷貔貅确实断代为西晋的结论无误,其造型与中原地区的差异只能如此解释了。

四、结论

由上所考,我们可以初步得到几个结论:

1、如今在越窑青瓷中多见的西晋青瓷背管貔貅,既不是灯具,也不是插座,而是源自于西周射礼中的记数用具,其名叫作“中”。与之造型略微相似的其它器物确实有灯具、插座和水注之类,但是对“中”正名之后,它与灯具、插座及水注的区别就容易分辨了。

2、“中”原本是射礼中的专用器具,因此它的属性应为礼器。但,由射礼简化到投壶礼,再演变到投壶游戏后,“中”器是否还有被使用于投壶游戏?暂无从细考。若有,则用于投壶游戏的“中”器不能视为礼器而只能视为实用器。

3、西晋青瓷背管貔貅的存在,可以暂时谨慎做为投壶礼历史的一个断代标志,即:汉代兴起的投壶礼,可能在士大夫阶层中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假若深入考证出早期投壶游戏中也有使用“中”来记数胜负的,则此断代标志不成立。

记得数年以前,浙江博物馆的一只西晋青瓷背管貔貅曾标注为“中”,其后普遍不见以此名标注。可见,文博界内还是有少数人用心的,大概是“寡不敌众”,以至于始终不能为其正名。

鄙人据典做一番考证,或可促成此一古陶器之正名。想商周之青铜鼎彝,自汉至宋、至明、至今,经无数人添砖加瓦,方有今日蔚为大观。格古之道,不易矣。说明: 1.jpg

西晋 青瓷貔貅“中” 河南沁阳

说明: 2.jpg

西晋 婺州窑青瓷貔貅“中”浙江博物馆

说明: 3.jpg

西晋 瓯窑青瓷貔貅“中” 浙江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