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交易的本质(三)

 心住至善 2015-11-19

六、一个要求交易者保持独立思维能力的行业


  那么,从表象上看,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什么?

  它首先是一个要求交易者保持独立思维能力的行业,是一个心灵独立、无处可依的行业。

  金融交易实际上是心理战,如果大家不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不要来做交易。因为“这个游戏愚蠢的人不能玩,懒得动脑子的人不能玩,心理不健全的人不能玩,企图一夜暴富的冒险家不能玩”,无法做到心灵独立,金融交易行业就不适合你。

  很多人依赖各类消息或某位据说是大师级人物的预测进行交易,乐此不疲,哪怕跟单亏损,依然如故,逐渐丧失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这类单一思维模式的交易者最终成为了炮灰。

  记得巴菲特[1]曾经说过,即使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为之改变我的任何投资作为。

  有人不解,巴菲特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私交很好,格林斯潘所讲不会有假,为什么巴菲特要这么说?

  原因是,他怕被格林斯潘控制了!

  七、一个交易者只有彻底退出不再交易后,才能下定论、判输赢的行业 

  有人认为,金融交易是一个投机或投资的行业。

  索罗斯[2]寻找投放“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机会。这是投机。

  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等很多有增值潜质的股票,并长期持有。这是投资。

  但当我们把心静下来,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巴菲特实际上是投资了自己,索罗斯则投资了哲理性的东西。也就是,利用大家对他们的看法,炒作了自己,获得了成功。

  因此,金融交易是一个投机或投资的行业,这种说法仅是从技术层面上看的。

  因无论是投机,还是投资,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在金融交易操作停止前是没有定论的。

  怎么才算是有定论呢?

  只有交易者彻底退出不再交易(去世或退休)后,才有定论,才能评价出他此生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输赢。

  “敏捷的熊”——杰西·利弗莫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创造了金融界的奇迹,是美国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股票作手。21岁时,他怀揣2500美元,单枪匹马闯入纽约华尔街。在1929年,美股大崩盘前,他放空所有股票,赚进1亿美元,达到了他一生的顶峰(当时美国一年税收仅42亿美元)。然而到了晚年,他却穷困潦倒,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前留下一张纸条:“我的一生是个失败。”

  彼得·林奇[3],当代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在他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然而就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1990年,林奇却选择退休,带着赚来的钱,离开了……

  因为他明白,只要不是彻底退出不再交易,哪天做错一笔就可能前功尽弃;只要还身处其中,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真的赢了,抑或输了……

  金融交易,从表象上看,永恒不变的是只有在交易者盖棺或金盆洗手后,才能真正判定输赢。如同一个司机,不论驾龄多长,只要还开车就不敢说不会出车祸一样,也就是,只有永不开车了,才敢说不会因自己开车而出车祸了。

  (根据单中谦老师2011年11月20日同名网络讲座录音整理)


  [1] 沃伦·巴菲特(1930~):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美国投资家、企业家及慈善家,被称为“股神”,尊称为“奥马哈的先知”或“奥马哈的圣贤”。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董事长。

  [2] 乔治·索罗斯(1930~):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著名的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动主义分子。担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号称“金融天才”。索罗斯曾获得社会研究新学院、牛津大学、布达佩斯经济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2011年7月27日,他宣布结束40多年的对冲基金经理生涯,其掌管的总额为255亿美元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将向外部投资者返还资金。

  [3] 彼得·林奇(1944~):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1977~1990年,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1990年,主动辞去基金经理人职务,选择退休。现任富达公司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