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MSCT诊断价值

 pjz图书馆001 2015-11-19
 顾清华 张正斌 陈芳 夏剑飞 胡健 杨立民 (苏州永鼎医院影像科   215500)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114-03
【摘要】 目的  探讨脑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MSCT表现特征,并讨论其CT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所有病例诊断均采用了常规CT轴位图像与矢状位、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相结合的观察方法。结果 13例中男性5例,女性8例,女性略多于男性;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左侧3例,右侧10例,右侧明显多于左侧;病灶大小平均约0.7cm×0.8cm×1.1cm;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呈境界清楚之小囊性病变,内部密度均匀且与脑脊液密度相似,囊壁及其周围无软组织密度影,灶周均无水肿征象。结论 脑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障碍性结构,通常与临床症状无关;MSCT轴位扫描结合MPR重建技术对本病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认识本病可提高本病的CT诊断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漏、误诊。
【关键词】脉络膜裂   蛛网膜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The Value of MSCT in Diagnosing Archnoid Cyst in Chroidal Fissure of the Brain
GU Qing-hua, Zhang Zheng-bin, 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Soochow yongding hospital,soochow,215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SCT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archnoid cyst in choroidal fissure of the brain. Methods  Characteristic MSCT findings in 13 patients with archnoid cyst in choroidal fissur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SCT imaging and clinical symptom was discussed. Results  The cysts were situated within the choroidal fissure in all cases, they all were single lesion,representing as cystic lesion with clearborder , no detectable soft tissue mass in the cyst wall or adjacent area, homogenous density identical to CSF, with the average size of 0.7cm×0.8cm×1.1cm, and no associated edema. Conclusion  Archnoid cyst in chroidal fissure of the brain is a benign and congenital developmental abnormality, and has no clinical symptom in common.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the methods of routine axis scan of MSCT and MPR technolog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archnoid cyst in choroidal fissure. The correct recognization of the MSCT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archnoid cyst in choroidal fissure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agnosis.
【Key words】 choroidal fissure    archnoid cyst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Archnoid Cyst in Choroidal Fissure) 是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发生障碍而形成的,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因病灶部位特殊且范围较小,常规CT扫描常被漏、误诊, 从而给患者精神、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烦恼。MSCT轴位扫描结合冠状面、矢状面MPR重建技术可显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笔者对搜集的13例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CT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CT诊断脉络膜裂囊肿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 年龄2-58岁,平均42.4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2例、头晕2例、全身酸痛不适1例,头颅外伤3例,另5例无症状,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16 多层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20KV,电流为100 mAs~170mAs,所有病例均先行层厚5mm、层距5mm的常规CT轴位平扫,然后再行层厚0.625mm~1.25mm的薄层图像重建,薄层图像再行矢状位、冠状位MPR重建图像。其中2例在1年后复查CT。
         1.3 诊断标准 根据Sherman等[1]的研究并结合本组病例,笔者认为符合以下几点可作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诊断:CT显示脉络膜裂区典型的囊肿样病变,内部密度均匀且与脑脊液密度相似,囊壁无结节及软组织密度影,无明显强化,灶周无明显水肿征象;囊肿与临床症状无关;复查囊肿无异常变化。本组13例均未行手术及病理活检,但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均可作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诊断。
         2  结果
         2.1 CT表现 1)囊肿位置与形态:本组13例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均为单发病灶,10例发生于右侧,3例发生于左侧,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病灶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少数呈不规则形,部分病灶于常规CT横断轴位扫描图像上疑为脑内病变,但MPR重建图像显示其为脑外病变的CT征象,冠状位示病灶位于颞叶内侧与间脑之间的脉络膜裂内,矢状位示病灶长轴与脉络膜裂平行,斜形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2)囊肿大小:较大者约1.2cm×1.3cm×1.7cm(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较小者为直径0.5cm的圆形病灶,病灶平均大小约0.7cm×0.8cm×1.1cm。3)囊肿密度及灶周情况:囊内密度均匀,与脑脊液密度一致;囊壁光滑,境界清晰,未见明显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征象。4、CT复查:2例复查CT示病灶范围与密度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5、伴发疾病:13例病人CT检查除诊断脉络裂蛛网膜囊肿同时伴鼻窦炎症4例。
         2.2 CT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 本组8例因头痛、头晕、全身不适及头部外伤来就诊并行CT检查,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均提示与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无明确相关性,另5例病灶为常规体检时发现;故本组13例病灶均系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与临床症状无明确关系。
         3  讨论
         脉络膜裂(choroidal fissure)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颈内动脉分支携软脑膜伸入侧脑室下角参与脉络丛生成时所形成的潜在脑脊液间隙。其内有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外动脉及其分支走行,还含有少量脑脊液。脉络膜裂位于海马回与间脑之间,斜行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呈狭长的“C”字形,可分为体部、房部和颞部,内侧通于环池,外侧为侧脑室下角,前方是海马钩及杏仁体,后部与海马沟交通,此区域可称为脉络膜裂区。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发生于脉络膜裂内的蛛网膜囊肿,简称脉络膜裂囊肿。目前认为该囊肿属于神经上皮囊肿[1、2],囊肿具有原始室管膜和(或)脉络膜丛的特征,其内衬有上皮组织,可以同时具有或缺乏基底膜。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脑膜的残留有关。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发生障碍时,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3]。因病灶部位特殊且病灶较小,临床工作中常因扫描角度、层厚及观察不仔细等原因而漏诊,或因认识不足而误诊脑实质或其相邻脑外囊性病变。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MSCT表现特征:病灶均为单发,以右侧多见,本组13例中占10例;病灶均位于环池与侧脑室颞角之间的脉络膜裂内,位置可能因胎儿发育时期发生障碍的部位不同而异,本组均位于环池中部水平或环池偏前外侧方;囊肿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部分呈三角形、“C”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冠状位MPR示绝大部分囊肿左右径≥上下径,小部分上下径>左右径,矢状位示病灶均沿脉络膜裂自后上方至前下方走行,故大部分病例前后径相对较大;病灶体积较小,最大径一般<2.0cm,本组病例最大径约0.5~1.7cm,平均大小约0.7cm×0.8cm×1.1cm,与文献报道相似;病灶均呈脑脊液样密度影,囊壁光整、境界清晰,病灶较小者周围占位征象不明显,较大者多呈“双凸透镜形”[4],于MPR示脉络膜裂上、下缘相邻颞叶组织及内侧海马回受压、变形,但无异常水肿征象; CT复查病灶范围、密度无异常变化,本组2例复查后较前片相仿。若行CT增强扫描,病灶无异常强化,本组均行CT平扫及MPR后处理,未行CT增强扫描。
         根据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发病的特殊部位及囊肿的典型MSCT表现特征,做出正确CT诊断并不难。但因囊肿较小,常规传统CT扫描因密度分辨率较低、层厚较厚而易产生部分容积效应及观察不仔细等影响,所以临床诊断工作中,可能产生漏诊或误将该病诊断为其他囊性病变;而多层螺旋CT(MSCT)因其密度分辨率较高、层厚较薄、图像可行多平面重建(MPR)等优点,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容积效应而发现较小囊性病灶,其中MPR后处理技术因能对那些扫描层面与病灶平行、上下径明显<左右径或形态不规则的囊肿作出准确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而发挥到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因而MSCT常规轴位扫描结合MPR等后处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本病需与脉络膜裂附近囊性结构、颞叶脑实质内囊性肿瘤及相邻脑裂、脑池等脑外囊性肿瘤样病变鉴别。1)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R间隙,系围绕于携软脑膜进入脑实质内之脑动脉的小分支(穿通支)周围并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之脑脊液间隙,多见于穿通动脉从脑表面进入脑组织部位,自脑底部进入者常见于基底节区下外侧部,如壳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联合两侧,可对称分布,数量可单个或多个,形态多呈斑片状、卵圆形或小类圆形,自前内向后外斜形走行,短径多<5mm,边界较清;轴位多见于脉络膜裂偏上方层面及基底节区下部前联合层面,矢状位MPR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与脉络膜裂之间的关系[5],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2)侧脑室颞角: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位于侧脑室颞角和环池之间,当囊肿位置靠外生长接近侧脑室颞角时,有时不易与扩大之侧脑室颞角区分;如能在冠状位MPR图像上观察到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侧脑室颞角位于海马的外侧,能找到囊肿与侧脑室间的分隔,并于矢状面见囊肿沿脉络膜裂呈特征性斜行走行,则有助于与侧脑室颞角鉴别。3)脑软化灶:脑软化灶多发生于基底节区层面,而脉络裂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基底节区下方层面;脑软化灶多有相关脑血管病的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关神经症状及体征;如软化灶位于颞叶,则其相邻脑皮质变薄或消失,同侧常有侧脑室颞角和环池扩大,而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常无类似CT征象与临床症状。4)环池内囊肿病变:蛛网膜囊肿是由脑脊液被包裹在蛛网膜下隙内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密度与脉络膜裂内囊肿相似,但其位置不同,多位于颞叶前方或环池、鞍上池内。如位于环池内可有脑干受压,邻近环池扩张,而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多无此征象;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桥小脑角池,密度常不均匀,有时密度较低,可呈脂肪样密度,呈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多不规则,多不呈梭形或椭圆形;5)脑内囊肿:极少见,虽然密度可与脉络膜裂囊肿一致,但多位于大脑半球、丘脑或小脑等部位[3];6)颞叶囊实性肿瘤亦较少见,如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瘤等,由于肿瘤均具有实性部分且实性肿瘤组织明显强化,周围多伴有水肿,相邻脑室、脑池受压,有明显占位征象,并有相关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不难[3]。
         既往文献[3、4、6]认为,MRI因其具有特有的多轴位、多角度、任意切面扫描而能对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定性;但近年来由于MSCT及其MPR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检出率明显增高,和MRI相似,MSCT常规扫描后行MPR后处理技术也可任意切面重建图像,较为直观、准确的显示脉络裂蛛网膜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走行及与相邻组织及结构的毗邻关系,故MSCT及其MPR后处理技术对该病亦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因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较小、无明星占位征象、随访无变化,通常认为这些病灶属于一种先天发育障碍性结构,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病理性的压迫,因而与患者症状无关;但也有作者报道本病与癫痫等临床表现可能有关[6、7],至于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资料亦显示所有病例显示的脉络裂蛛网膜囊肿与患者症状、体征无关,因此作者亦支持该病与临床症状不相关这一观点。尽管脉络裂蛛网膜囊肿不具有特定临床意义[1],但正确认识脉络膜裂的解剖结构及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MSCT表现,有助于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漏、误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