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二) ——载2009年10期《搏击》 拳术训练需要运动心理学 在武林,借用运动心理学来研究武术的人尚不多见。这很奇怪。因为武术中许多困扰大家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运动心理学里找到答案。譬如:拳术技击为何只能使用简单的技术动作?拆招说手的技法何以不能用来实战?实战技击中应该把注意投向在哪里?技击熟手与技击生手有什么差别?拳术技能为什么不经过对抗训练就无法掌握------等等,运动心理学对此都有解释。 此刻,我将向大家展示的第二个依据——关于“注意方式”的理论,即来自运动心理学。我相信,在大家弄懂了注意方式理论之后,就会从一个新的角度(从运动技能分类之外的角度),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 注意方式的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奈德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注意方式理论认为,“注意”(在结构上)包括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两个方面。 什么是注意范围?它是指在瞬息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如果有人觉得这句话绕嘴,我们举散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散打的注意范围指的是:拳手在相互搏击的瞬间,能清楚注意到的对方四肢动作的数量(如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上肢和右下肢动作,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右上肢和左下肢的动作)。这里的关键词是对方肢体的数量,而且是在瞬间能清楚把握的对方肢体的数量。 注意方向呢?我举武术爱好者做对抗练习的例子,你在对抗中是关注对手的动作(外部的环境信息)还是关注自己的动作(内部的身心情况)。这讲的就是注意方向。 拳术技击也需要注意范围的,需要拳手在技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清楚地把握对方肢体的动作(能把握对方肢体动作的数量越多越好)。同时,拳术技击也离不开注意方向——你在技击中是把注意力投向对手还是转向自身,这个问题能不考虑吗? 尤其是,拳术技击中的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这两个问题,直接牵扯到拳术要不要进行对抗训练。 我们先来谈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 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 为了能请晰地确定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我们以拳击、跆拳道、散打为参照进行分析。 大家知道,在拳击比赛中,处于拳手注意范围内的对象,共计有:对方的左上肢、右上肢及躯干、头部。在跆拳道比赛中,在注意范围的对象则为对方的左、右下肢及躯干、头部。 拳击 |
|
来自: 昵称2049931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