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落日余晖,顺着智者指引,终于在无想山一处荒凉山谷中,找到了这块戒石,虽历经风雨沧桑,石头残缺,字迹还清楚。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为告诫百官,从五代蜀主孟昶的文字中截取的,敕令勘石立于州县衙门的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随时可见,以警戒其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从政为民。现在我面前的这十六字戒石铭是: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好欺负,天理却难容。 上前细看,每句左侧还有一句,字体迥然,且字号小了许多,不知何朝何代何人所添,抄录如下: “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下民易虐,来的便着;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在庆幸自己还能断句,念得通顺时,忽记起某朝某代沿海福建有一农民进城,有事到县衙请求叩见老爷,左等右等,无人理睬,不经意走到石碑前,看到上面斗大的字,读将起来。但因无标点符号,老农也不懂分什么五言四言,只凭感觉按顺序读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剩下一“欺”字念不下去了,沉吟多时,终于叹息一声,自言自语道:什么欺、欺、欺……,不就是“欺我乡下人”罢了! 下山的路上,想起了后蜀末代皇帝——孟昶(音:厂),16岁登基,在位31年,享年47岁。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但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朝政十分腐败。兵败降宋后,侍卫领旨,前去抄没财产,竟发现一只七宝装饰、精美无比的尿壶,不敢隐瞒,取回呈皇帝御览。宋太祖赵匡胤见之,不觉叹道:溺器要用七宝装成,却用什么东西来贮存食品呢?奢靡到如此地步,怎么能不亡国呢!随即命令侍卫将它砸得粉碎。宋太祖实在是性子太急,或许这七宝尿壶上还镌刻着孟昶亲笔题写的座右铭或罪己诏,若干年后不就是一件稀罕珍品、绝世文物呢。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孟知祥称帝,为犒赏昔日患难与共、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予他们诸多特权,这些官吏便借机肆无忌惮地侵害虐待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等到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亲撰《颁令箴》共24句96字,类似后世的领导干部守则。 北宋统一后,到第二代领导人宋太宗赵光义执政,鉴于前朝各国的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他将孟昶的《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的戒石铭,命令官吏进出衙门都要熟悉规则,铭记不忘。两宋以后,该戒石铭遍布各州县,流传日广。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更明令各个府州县都要将立戒石立于官署堂前,并建亭加以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 清代后期,因戒石亭位于甬道的正中,出入不便,遂改建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故又称为“戒石坊”。 以后戒石铭有何变迁,未查史料,不得而知。据说后世有将其浓缩为更简单明了的五个大字,或书写,或刻石,或题墙,均置于机关或大堂的醒目位置。但也有如福建老农者,将其念错,或增字,或减字,令人捧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