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史》

 城堡游魄 2015-11-20

《路史》,南宋罗泌著。罗为江西庐陵人(今吉安),曾亲至炎帝陵拜祭。所著《路柬》,47,计前纪9卷、后纪14,国名纪8卷、发挥6卷和余论10卷。主要论述我国传说时期的史事,取材芜杂,但汇集了很多传说资料,引用了许多文献,可作参考。书名《路史》,乃取《尔雅》: “训路为大”,路史即大史也。书成于南宋乾道六年庚寅(公元1170)。本书据乾隆时版本,有其子罗苹注释。并参照四库全书本,摘录有关炎帝的史料。明显为当时历史条件所不可能的事迹以及理想化的称颂之词,不是史料,尽可能略而不录。

 

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娇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舐,龙颜而大唇,怀成钤,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主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必于黍稷。日于淇山之阳,求其利民宜久食之谷而艺之。天感嘉生菽粟诞苓?,爰勤收拾刚壤地而时焉?。已则厘牟五子偕至?。神农灼其可以养民也?,于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垡睢秽、烧赧挣野?、以教天下。播种嗣瓜之实,而省杀生之敝,始诸饮食,悉民乃粒?

 

[注释]

①是为后帝皇君:历史上对三皇五帝的具体名号与排列次序说法不一,此处的“后帝皇君”系指三皇之一的神农。《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纬》: “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地”。《风俗通义》: “遂人以火纪,,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戏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乾隆版《路史》原注引《礼记正义》说: “神农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

②炎精之君:炎指火焰升腾,炎精指火德,即火的本性,亦指太阳。 “炎精之君”原注: “秉火德”。就是说神农以火德而为君。

③九井出焉:原注: “荆()记云:井在山北,重堑(即多重壕沟环绕),广一顷二十亩,内有地云神农宅,神农所生。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旧言汲一井则八井震动。” “寰宇记云:县北百里,人不敢触。”按今一穴大木,木傍荫人,即其处。为神农社,年常祠之。荆州图言, “永言县西北二百三十形。山东有石穴,高三十丈,长二百尺,谓之神农穴,神农生此,老子亦生于此。……”

④一为黄帝之先:先指祖先。

⑤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长是长大成人,成是功业兴起。

⑥弘身而牛顼:四库全书本《路史》“舐”字作“颠”。龙颜而大唇:弘是高大,舐音鼻,指额角。颜指面部。意为身材亩大,额角像牛,颜面像龙。大唇,原注: “亦作大眉。”

⑦怀成钤,戴玉理:“怀成钤”可作两种解释。() (qiān),星名,即钩星。《汉书?天文志》 ,天子之御也,《晋书?天文志》 “……(房星),二小星日钩。”怀成”芝为:胸怀有两个印记像,是生来就带有天子乘坐的御车。() ,《说文》,大犁也。一曰类木敢耜)”段注:“若耜者(chā)也”,又云耒之两刃为, 《释名?释用器》 插也,插地起土也。”“成”是大的意思。《左传》襄公十四年: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杜预注: “成国、大国也。”所以成就是大,“怀成”意为怀抱一把大。又据东汉武梁祠石刻神农像亦为手执耒耜即是大,所以本书倾向于后一解释。“戴玉理”原注: “亦作玉英,犹玉胜也。”即头上戴着玉制的头饰。

⑧生三辰而能言……七朝而齿具:三辰、五日、七朝。辰、日、朝意义相同,都指天数、日数。

⑨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般戏即游戏、玩耍。意为三岁时就知道作种植应稼的游戏。

⑩淇山之阳……而艺之: “阳”指山之南,水之北。“艺”是种植的意思。

?天感嘉生菽粟诞苓:“嘉生”指茂盛的谷物,古人认为是一种祥瑞。诞是大的意思。苓指香草或茯苓。

?爰勤收拾刚壤地而时焉:“爰”为于是的意思。刚壤为向阳坚实的土壤。“时”通“莳”,种植。句意为:于是勤勉地选一片阳刚之地加以整理,种植起来。

?已则厘牟五子偕至:以后又有五个人一起来到,这五个人是“厘牟五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灼其可以养民也:,明白的意思。句意为:明白它可以养人。

?垡土蹉秽、烧椟蛰野:(fá),即耕地翻土。蹉(cuó),去除。秽指杂草。(méi),指灌木艾蒿。(zhēng),耕治。句意为:翻耕土地,去掉杂草,烧掉灌木艾蒿,整治田野。

?悉民乃粒:悉是众多,悉民即民众。粒指谷粒。句意为:(由于有了农业)所以民众就可以谷粒为食了。

 

……于是师于悉诸、九灵,学于老龙吉。祖其高矩以致于理。受火之瑞,上承荧惑,故以火纪时焉。于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济国用;因时变媒,以抑时疾;以炮以炻,以为澧洛。谓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而食于土,于是大埏埴以为器而人寿。官长师事,悉以火纪,故称炎焉。肇迹列山,故又以列山、厉山为氏。?

 

[注释]

①悉诸、九灵、老龙吉:原注: “悉诸、《新序》作悉老。(见杂事第五:……?吕子曰:神农学悉老。)九灵或云大成也。”应子《知北游》 “婀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原注又说:“或者以为寓言、非实。夫寓言者,谓寓其理于言,借事以寓其理尔。”

②祖其高矩,以致于理:高矩即崇高的规范、准则。祖是效法和承袭。句意为:效法他们崇高的规范,以求达到治理的目的。

③修火之利:意为发挥火的作用来求利益。

④范金排货:范金,以模型铸造金属。排指冶炼时鼓风。此处代指溶化金属,铸造货币。

⑤因时变,以抑时疾: (huì),即火。 《广韵》: ,南人呼火也。”变煤叩变火。古人钻木取火。随季节变化,取火的木材也要变化。 《周礼?夏官》: 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这样就可以抑制时疾,即季节性的疾病。

⑥以炮以,以为澧洛:炮是用泥土包裹食物置火中煨烤。(xún),即将食物放在水中烧煮。澧洛,原注: “醴、酪也。醴味似澧,酪味似洛。”澧原是指甘美的泉水,后又指甜酒。洛原指露水,酪后又指牲畜乳汁制成的酒或胶状物。古代还不知道制酒和酪,就以澧、洛代替。称为玄酒。

⑦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而食于土:液是渗漏,腥是臭味。土指用泥土做成的陶器。圣人指古代贤哲,他们饮食都用陶器。

⑧大埏埴以为器而人寿:(shān),以水和土为埏。埴(zhī),揉土为坯叫埴。埏埴即制作陶器。人们大量用陶器作饮食器具,不渗漏、不腥臭,寿命就长了。从木器液至本句皆引自《尉缭子?治本》篇。

⑨官长师事,悉以火纪,故称炎焉:师事也是官职,官长师事就泛指官长的名称。悉以火纪,悉是都的意思,以火纪就是以与火的关系来命名。故称炎焉。因此称为炎帝。

⑩肇迹列山:肇是开始的意思。句意为:炎帝的史绩从列山开始。

?:姓标志家族系统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一个家族分为许多支派,每个支派各以其先人的官名、爵位、封地或生长居住地为支派的称号,这就叫氏。所以氏也可以别贵贱。《通志?氏族略》: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炎帝肇迹列山,就以列山或厉山这个地名为氏。

 

……谓人之生,太仓为主,而太仓谷为主。天下万物亡以易于谷。于是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砩穷发,跋艽野;制嗨清、分龙断而戒之耕。然后六谷膝以供粢盛而给军国。爰申国禁:春夏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亡敛人所务,而农得以顺其时。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趋避。乃命赤冀创株铁,为杵臼,作耙耨钱鲟,相莆井灶,以济万民。炸簋刳熘,以蒸以奄,民始播食而不胜。………

……众金货、通有亡,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有亡于是俱兴。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号曰皇神农?。………

[注释]

①太仓:古代国家储藏粮食的仓库。医学上把人的胃也称为太仓。

②砩穷发,……戒之耕:(fú),快步走。跋就是过山踏草而行。穷发为最北面的不毛之地。《庄子?逍遥游》成玄英疏: “地以草为毛发,北方寒冻之地,草木不生,故名穷发”。艽(jiāo),艽野为荒远之地。晦,古亩字。制亩,制定以亩为面积单位。(quǎn),即畎字,田间小水沟。清就是清理田间的小水沟。龙通垄,即田埂、田塍。是田亩的界线。

③然后六谷穰……而给军国: (rǎng),肥壮。六谷即六种谷物。《三字经》称:稻、粱、菽、麦、黍、稷。粢(jī),谷物。粢盛是祭祀时盛在祭器里的谷物。给军国,为供给军队和政府的需要。

④爰申国禁:申是申述、告诫。句意为:于是申述国家的禁令。

⑤亡敛人所务,而农得以顺其时:亡通无、又通毋。敛即夺。所务,指所从事的业务。句意为:不要夺去人们务农的工夫,就能顺应农业季节,适时耕种。

⑥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趋避:句意为:观察地土情况,选择居住地点,使人们知道哪些地方可以住、哪些情况要避开。

⑦乃命赤冀创扌求铁,为杵臼:赤冀,人名。原注: “一作赤制,炎帝之臣。”(jū),扒搜工具。铁,指铁制的犁。《盂子?滕文公上》 许子以釜甑 ,以铁耕乎?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 ?……是铁谓犁也,不言犁而言铁者,以犁为铁制也。”杵(chǔ),捣衣、舂米、筑土皆用杵。臼(jiù),《易?系辞下》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后多用木石为臼。

⑧作耙耨、钱、、替、井、灶,以济万民:刺同锄。耨(mo),耘苗用锄,其颈曲。钱(jiǎn),似今之锹。(bó),即短柄锄。(xuān),盂碗之类的盛物具。(xuén),即甑(zèn)。井即水井,灶即炉灶。济是救助的意思。

豆刳赔,以蒸以麓: 雉音huf),用火烧烤。簋(ybu),,区。刳(h),剖开。熘,古代弓箭,箭上系绳。蓰是蒸煮。奄(mfng),以水渍米。句意为:烧烤盆瓯,斫掉赔,不靠吃猎获禽兽之肉而从事渍米煮饭。

⑩民始播食而不胜:播食意为陈设食物。不胜就是不尽。

?众金货、通有亡,列廛于国,日中为市:金为钱币。众为多。货为物品。“有亡”即“有无”。钱多,东西多,可以互通有无。廛为市物邸舍,即商店。国,泛指城市,列廛于国就是商店排列在城市里。日中,本指太阳当顶时,这里指天亮到中午这一段时间。日中为市即指这段时间从事市场交易。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见前《白虎通义》注。

?皇神农: 《说文》:“皇,大也”。皇神农即大神农,加一皇字,表示他的伟大。

 

谓乱时不殖,乱气作渗,乃纪上元,调气朔,以端启闼,拂更蒿,辟尸隰,以逃民害。三朝具于摄提,七曜起于天关。所谓太初历也。乃命司惟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故亦曰连山氏。?

 

[注释]

①乱时不殖,乱气作渗:乱时是乱了季节;乱气是气候不殖指种植, (lì),指四时反常引起的灾害和疫病。句意乱了季节就不能种植,气候不正就会产生灾害和疫病。

②乃纪上元,调气朔;古代制订历法必须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来测算。首先要确定历元更运的起算点。这个起算点是定在日月五星同度(即日月合壁、五星联珠),而且计算历元的四要紊(甲子、夜半、合朔、冬至)同时发生的时刻。这个时刻就叫上元。它就是推算一年节气每月朔望和日名干支的共同起点。气朔就是岁时节气和每月朔望。只有确定了上元,才能确定气朔。

③以端启闽:闼即闭。古人称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定准了四立,就端正(定准)了启闼。

④拂霓蒿、辟尸隰:以逃民害。拂:意为扫除。“熏”间(xūn),同熏,火烟上出,又指香臭气味熏蒸。“泵蒿”见《礼记?祭义》: 茛蒿、接怆,此百物之精也。”孔颖达疏:“茛谓香臭也、言百物之气或香或臭。蒿谓蒸出貌。言此香臭蒸而上出其气蒿然也。” 辟”避免、防止。《墨子?辞过》:“室高足以辟润湿……”。“尸”《说文》: “尸、陈也,像卧之形。”而金文则像屈膝之形。“隰”(xī),低湿之地。同“湿”。“拂茛苘、辟尸隰,以逃民害”意为:拂除百物熏蒸的气味,避免坐卧潮湿之也,使人民躲避疾病灾害。

⑤三朝具于摄提:三朝指元月初一。它是年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所以叫三朝。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五星占》注②谈到了岁星即木星。根据岁星运行来纪年叫“岁星纪年法”,但由于岁星是由西向东运行,每次的时间距离长短不一,一周天也不正好是十二年,所以实际运用中,诸多不便。古代的天文家便虚拟了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与真岁星背道丽驰由东向西,一周天也分12,12辰的方向和顺序一致,叫做“太岁记年法”。第一次名为摄提格,12辰的寅,就叫太岁在寅。三朝就在这一年,所以说三朝具于摄提。

⑥七曜起于天关:七曜是水火木金土五星加上日和月。天关即天门。《晋书?天文志上》: 二十八舍东方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七曜都起于天门。

⑦所谓太初历也:原注:“神农之历自曰太初,非汉之太初也。 (:汉武帝命司马迁等修改历法,于太初元年编成新历,叫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神农的历法也称太初,但非汉代太初。)杨泉云: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名。汉使校历谆于陵渠覆太初历,晦朔弦星望密,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应邵云: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朝、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虽非汉太初,然其法亦不大相远。”

⑧乃命司惦主卜,巫咸巫阳主筮:惦即怪。司惟、巫咸、巫阳皆为人名。卜是用火烧灼龟甲,再根据其裂纹来预测吉凶。蓍是用49根蓍草进行分合,以佘数得卦以预测吉凶。

⑨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意为:理解变化的规律,认识世界的多姿多彩;穷尽易象之数,以确定事物的各种表征。

⑩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八八成卦即八卦两两相重而为六十四卦。酬酢(chóu cù),为对应之意。佑神为佑助神工。《易?系辞上》 “……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韩康伯注:“可以应对万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工也。”

?谓始万物……故亦曰连山氏:意为:艮为山,是八卦之一。万物的生长和死亡都在山,方位上,艮在东北,八卦就从艮开始。所以称这种易为连山易。也称神农为连山氏。乾隆本《路史》眉批按语说: “按《帝王世纪》曰: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申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氏;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九是阳爻,六是阴爻)谓之周易。又《汉书》曰: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为象、彖、系词、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代历三古。伏牺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悼浇泊,闵勰,爰问于太乙小子:上古之人,寿过百岁,后世不究天年而有殂落之咎。独何气使然邪?小子曰:天有九门,中道最良。乃稽太始,说玉册。磨唇鞭茇,察色鼻星,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乃立方书?。命僦贷季理色脉⑨,对察和齐?,摩踵沌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

 

[注释]

①悼浇泊,闵愚苄:浇泊指社会气浮躁鄙薄。愚愁(mào)即愚昧。悼是哀悼。闵是怜悯。句意是哀悼社会风气的浮薄;怜悯人们的愚昧。

②泰乙小子:传说中人物。泰乙即太一。反映浑沌未分时的宇宙状况,又是最尊贵的天帝的别名。名泰乙小子就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尊贵的人物。

③后世不究天年而有殂落之咎:究为穷尽,不究即不尽。天年指生理条件所允许的人的年龄,也就是人可能活到的年龄。殂落即死亡。咎为灾祸。句意为:后世的人都活不到可能活到的年龄,而遭到死亡的灾祸。

④独何气使然耶:见前《太平御览》注⑤。

⑤天有九门,中道最良:见前《太平御览》注⑥,及前“七曜起于天关”注⑥。

⑥乃稽太始,说玉册:稽是考察,说是宣述。太始、玉册是上古典籍名。原注: 《素问?大论》歧伯言: 臣览太始,

⑦磨唇鞭茇,察色靼,尝草木而正名之:磨唇是用嘴尝,鞭茇是用神鞭打草根() (见《搜神记》注)。察色靼,色指用眼睛看颜色。“歉”字字书未见,疑为“皲”即嗅字,是用鼻子闻气味。尝草木而订正其名目。

⑧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句意为:审定它的性味是平和的还是有毒的,标明它是燥热的还是寒凉的,考察它畏惧什么,厌恶什么,分辨它宜为君药还是宜为臣使之药。 (参见《通志》注文)

⑨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原注: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厘就是分别,将药定为三等。用它们来治病而养其性命。

⑩极含气也:“含气”指有生命的人,“极含气”意为:达到了人的极限。

?方书:即医书。

?僦贷季理色脉:僦贷季是传说中人物。《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第十三》:“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理色脉,色指人的气色,脉指人的脉象。理是加以归纳分类。

?对察和齐:和齐是调配药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对察和齐即对证考察病情,调配药剂。

?摩踵沌告:摩踵即摩顶放踵的省略,意为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语见《孟子?尽心上》: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讠屯通谆,讠屯告即谆谆告诫,就是真诚恳切地告诫人们。

?缮其生:缮是修缮,缮其生,意为调理他们的生活。

 

每岁阳月,盍百种①,率万民蜡戏于国中②,以报其岁之成③。故祭司啬,山林川泽神示在位而主先啬。享农及邮表暇、禽兽、猫虎、水防、昆虫,而祝之曰: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亡作,草木归其泽。”苇镭土鼓,榛杖丧杀④。既蜡而收民息已。年不顺成之方,其蜡不通,以谨民财也⑤。惟不顺成,则厌礼而婚,条风至则合其亡夫家者,以蕃其民⑥。是固淳卤作而人民毓⑦,教化兴行,应如桴鼓⑧,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⑨。乃命刑夭作扶梨之乐,制丰年之咏⑩,以荐嫠来,是曰下谋?。制雅琴,度瑶瑟?。以保合大轿而闲民欲?。通其德于神明,同其觫于上下?

 

[注释]

①盍百种:百种指各种谷物之神。见《礼记?郊特牲》百种以报啬也”注。盍即合,盍百种意为聚合各种谷神一起祀)

②率民蜡戏:句意为:带领人民举行蜡祭。

③以报其岁之成:意为以报答这年的收成。

④苇俺土鼓,榛杖丧杀:苇符土鼓见前《皇王大纪》注①,榛杖丧杀意为:柱木杖,比丧服减一等。见《礼记?郊特牲》:“葛带、榛杖、丧杀也。”

⑤祭祀礼仪,起源是很古老的,但原始社会的情况缺乏文字记载。此处所述炎帝时代的蜡祭记述,实际是以周人的蜡祭为摹本。

⑥惟不顺成,……以蕃其民:不顺成即收成不好。厌礼而婚即以简损的礼仪举行婚礼。条风即东风,春天的风。蕃是蕃殖,东风起,就使未婚者合婚使人口增加。

⑦淳卤作而人民毓:卤通鲁,淳卤即淳鲁,苏东坡送柳子云诗: “老成慎趋好,后生守淳鲁。养育意。句意为:淳鲁之风兴起,人民受到养育。

⑧教化兴行,应如桴鼓:(音“),鼓槌。效果就像打鼓,如响斯应。

⑨耕桑得利雨究年受福:种的谷物,栽的桑都到丰收的利益,人也就终年受福。

⑩乃命刑夭作挟梨之乐,制丰年之咏:刑夭即刑天(见前《山海经》注)。扶梨应作扶犁,乐曲名。原注: “扶犁一作挟来,即伏羲之凤来,来梨古同音”。丰年也是乐曲名。原注:“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畋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教民食谷,时则有丰年之泳。”

?以荐嫠来,是曰下谋:荐是不用牲畜祭品的祭祀。登来,据《路史?大昊纪》 长离徕翔”注“《三虽》云:因凤来而作乐,长离者,凤也。”徕, 《说文》:“徕亦作来”。“鍪来”与“离徕”同音。古代同音异形字通用者多,所以鳌来即是凤来之意,为这种祥瑞而荐,用的乐曲就叫“下谋”。谋通媒。有凤鸟把祥瑞带下来之意。原注还说:“神农因太昊(伏羲)之乐”,可知这几个曲名都与伏牺因凤来而作的乐曲有沿袭关系。

?制雅琴,度瑶瑟:制是制作,度是演奏。原注: “曰瑶,贵之也。”可见雅是形容琴之高雅,瑶是形容瑟之宝贵。

?以保合大赫而闲民欲:钚通和,大和指天地间冲和之气,即淡泊平和之气。也指人的淡泊平和心态。《易?乾》 保合大和乃利贞。”意为保持冲和之气则吉利。闲是防止的意思,闲民欲就是防止人们放纵贪欲。

?通其德于神明,同其和于上下:神明为神灵的总称,通其德于神明,即使自己的德性与神灵相通。同其和于上下,和即保合大和,上下都同样处于冲和之气中。

 

命白阜度地纪、脉水道①;窬木方竹②,杭潢洋而有亡达③。遂甄④四海,纪地形,远山川林薮所至而正其制⑤。……南交北幽、三危呖谷⑥、偎亻爱之人,靡不戾止⑦。………都于陈。盖宇于沙⑧,是为长沙。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⑨。有唐尝奉祠焉⑩。

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复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恶戏?!盛德百世,祀至神农,亡以尚矣。我宋火纪,上协神农,岂其苗裔邪?!何谁昔之夜,神交万载,而乃丕扬于今日欤?!在治百四十有五祀,年百六十有八。亦谓赤帝。其崩也,天下之人,为之不将者七日?。纳承桑氏之子?,子十有三人。

――《禅通纪?炎帝》

 

[注释]

①命白阜度地纪、脉水道:原注: 《春秋元命苞》云:“炎帝之臣曰怪义,生白阜。是图地形。”又原注: “阜为神农通水脉,不使壅塞。”

②窬木方竹:窬为挖空,方为编排。

③杭潢洋而有亡达:杭是航、渡。潢洋(gu犰¢n),浩荡、宽阔的水面。句意为:航渡浩荡的水面,无所不到。

④甄(zhēn):辨明、甄别。

⑤正其制:原注:“盖正九州之制……《命历序》云:“有神人驾六龙,出地辅,号皇神农,始立地形,甄序四海。远近山川林薮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二万里。”《世纪》云:“自天地设闻,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

⑥南交北幽、三危场谷: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场谷,西至三危。

⑦偎亻爱之人,靡不戾止:偎亻爱(wē ǎi),亲近的意思。戾止即到来。

⑧盖宇于沙:沙是地名,宇是居住的意思。《诗?鲁颂刂1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毛传:“宇,居也。”盖是拟测之词,意思是可能或大概是住在长沙。

⑨所谓天子墓者:罗泌自注: 《郡国志》云: “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东至江夏,谓之沙羡,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世纪》云: “神农葬茶陵。”《衡网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竟陵、零陵、江陵之类是矣。炎陵今在麻陂。林木茂密,数里不可人。石麟石土,两杉苍然逾四十围,两杉而上,陵也。前正两紫鱼岭,丁未春予至焉。寓人云:年常有气出之,今已数载无矣。所葬代云衣冠。赤眉时,人虑发掘,夷之陵下龙潭。传石上古有铜碑陷入焉。 《五行书》云:神农丁亥日死,丁未日葬。(罗泌《路史》成书于117O年即乾道六年,庚寅、所云“丁未春予至焉,必在此之前,上溯至南渡初高宗建炎元年为丁未,即公元1127,为《路史》成书前43年事。又云赤眉时已有衣冠冢,则西汉已有陵墓但出自传闻。)

⑩有唐尝奉祠焉:,即建祠奉祀。

?太祖抚运,梦感见帝:太祖指赵匡胤,抚运即顺应时运(当了皇帝)。梦感见帝,意为心中有所感,梦中见到了炎帝。

?驰节复求:节是符节,是上级命令的凭证,驰节即急速传达命令。(xuán),求取的意思。句意为:急速传令寻求。

?爰即貌祀:爰即意为于是、立即,貌通庙。句意为,于是立即建庙奉祀。罗泌自注: “庙在康乐乡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太平兴国中,将事官覆舟惮险,奏徙县南隅。庙有胡真官殿,云帝之从臣。帝病,告以当葬南方。视旗所蠹,遇峤即止。因葬于兹。今中途峤梁岭也。淳熙十三年,予请守臣刘清之奏于陵近复置庙。乞以陵前唐兴敝寺为之。谓佛殿其中,而炎帝殿乎其旁,不惟不正,而三五之时。 (意为三皇五帝时)初未尝有西方之教。君从之。即命军使成其事,未竟而去。”

?时序隆三献:三献指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此处代指祭祀。时序是指一定季节,隆为隆重之意。

?恶戏:即惊叹词,呜呼。

?我宋火纪……岂其苗裔邪:意为我们宋朝也是秉火德而王,上与神农相同,不就是他的后代吗!

?何谁昔之夜,神交万载,而乃丕扬于今日欤:谁昔即畴昔、昔日。神交万载指太祖梦感见帝,丕扬,丕是大,扬是显扬。欤是感叹词,等于语体的“啊”。

?天下之人,为之不将者七日: 《诗?国风?郑》、《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今人高亨《诗经今注》“将,迎也,又解:,送也。”《诗?小雅?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朱熹《诗集传》: “将,亦行也。”又《应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左”。成玄英注“将、送,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据以上各例可知此句意为:“天下之人对神农之死,非常悲痛,七天都不出行,不送迎宾客。”

?承桑氏之子:原注:甄汉书作承水氏,书传多作奔水氏,字转失也。”

 

炎帝柱、神农子也。………炎帝庆甲、帝柱之伯也。自帝庆甲至帝临,书传蔑记,不得其考。

炎帝临、

炎帝承、帝临息也。

炎帝魁、帝魁之立。祗修自勤质沙氏始叛

炎帝明、帝临魁之子子也、明生直。

炎帝直、直生鳌、是为帝直。

炎帝鳌、嫠生居、是为帝来。

炎帝居、炎居生节茎、

炎节茎、节茎生克及戏。

炎帝克、炎居生节茎、节茎生戏、戏生器。

炎帝戏、戏生器及小帝。

炎帝器、器生钜及伯陵、祝庸、钜为黄帝师。……伯陵为黄帝臣。……祝庸为黄帝司徒,居于江水,生术嚣。兑首方颠,是袭土壤。生条及句龙。条喜远游,岁终,死而为祖。句龙为后土,能平九州,是以社祀。生垂及信,信生夸父。……小帝少也。迭名盖,为政日浅者,自庆甲徕,俱兆茶陵

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腻,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颢,以临四方,司百土,德不能御,蚩尤产乱,逐帝而居于涿鹿,顿戟一怒,并吞无亲。黄帝时为有熊氏,实懋圣德,诸侯利宾之?。参卢大惧,谡礻宜于熊?。黄帝乃暨力牧、神皇、风后、邓伯温之徙及蚩尤氏转战,执蚩尤而诛之。于是四方之侯,争辨者宾祭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陈?

――《禅通纪?炎帝纪下》

 

[注释]

①仙(zhbu):即胄,意为后裔。

②帝魁……质沙氏:原注:“质沙、炎帝时侯者也。《世本》、《世纪》皆作夙沙。”     ˇ

③术嚣:(xiāo)

④兑首方颠,是袭土壤:(ruì),是尖的意思,上小下大。颠是头,方颠就是方脑袋,脑袋是方的而顶是尖的。袭是攻人,这样的脑袋可以攻人土壤以取土。 《山海经》只说方颠,来说兑首。

⑤死而为祖:死了之后为祖神。

⑥是以社祀:社祀即作为社神来奉祀。

⑦自庆甲徕,俱兆茶陵:徕意为到来、以来。兆指营葬,也指墓地。句意为:自庆甲以来,都葬在茶陵。原注:“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

⑧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意为:放下急需办的政务不办,而好乘人不备时突然攻击别人。

⑨诸侯携腻:携腻即有二心而离异。

⑩乃分正二卿……以临四方:见前《逸周书》注释。

?实懋圣德,诸侯利宾之'(mào),盛大之意,实懋圣德就是实有很大的圣德。宾之'是臣伏之意,由于黄帝有熊氏大有圣德,所以有利于诸侯向之臣‘伏。

?谡檀于熊:(sù),起也,檀即禅让之禅。句意为:起而禅让于有熊氏。四库本“谡”作“设”。

?宾祭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宾祭是招待宾客的大祭,宾祭于熊就是参加有熊氏招待宾客的大祭,即表示臣伏。于是炎帝的光辉就为有熊氏所取代,开始了黄帝的时代。

?封参卢于路:黄帝取代了炎帝,就把榆罔封在路这个地方。原注: “路亦作露,今茶陵露水乡有露水山,高与衡山等。初封盖在此。《元和姓篡》云:黄帝封榆罔之子于路。

?原注:“黄帝所崇宜在陈苍。故秦灵公于吴阳作下峙祠炎帝,此峙祠黄帝。……”

 

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兄弟八十人。蚩尤疏首虎撑,八肱八趾。好兵而喜乱。隳党崇雠,晤欲亡厌。惟作五虐之刑。延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叙攘矫虔。发葛卢凶狐之金,启九冶作兵刑剑拨。剑拨作而岁之诸侯相兼者二十一

 

[注释]

①炎帝之裔也:原注: 《阴经遁甲》“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故《铋蚩尤文》云: “将军放以牲牢,祭尔炎帝之裔,蚩尤之神。”蚩尢出于炎帝,代弗知也。

②兄弟八十人:原注: “河图云八十一人。或云七十二人,彐卜。’’

③疏首虎碡,八肱八趾:蔬同疏,意为分开、分散。疏首即头上开叉,捧即卷,拳也,也指野兽的脚爪,虎碡即虎爪。八肱八趾:袁珂著《古神话选译》139:“《归藏》谓蚩尤八肱、八趾、疏首,译成现代话就是八只手,八条腿,分叉的脑袋。……”

④好兵而喜乱:好打仗,好作乱。

⑤隳党崇雠,晤欲亡厌: “隳(hūi),废弃毁坏。党,邻里亲属。与我亲近者。雠(chú),即仇、仇敌。《左传》卫侯会吴于郧,吴人环卫侯之舍。子服、景伯谓子贡:“盍不见太宰。”乃请束锦以行,语及卫,故曰:“卫侯之来,必谋于众,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雠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雠。”隳党崇雠即破坏对我亲近者的关系,雨看重仇敌。晤(mīng),即泯,病也,昏暗无光即泫泯。亡厌即无厌。泯欲无厌即沉迷于贪欲,没完没了。

⑥惟作五虐之刑:,发语词,五虐之刑为五种酷刑,指劓(bī,割鼻)、刖(yūe砍脚)、木豕(zuō,割生殖器)、黥(gīng,脸上刺字)、大辟(杀头)

⑦延于平民,罔不寇贼:祸及老百姓,没有不受到掠夺的。

⑧鸱义奸宄,微攘矫虔:(chī), “鸱义”意为丧失天良。宄(guì),奸宄,乱在内为宄,乱在外为奸。熊即夺,攘为窃、偷。矫虔:诈称上命而夺人之财,即敲诈。虔(qīan),掠夺意,自惟作五虐之刑至此句,皆抄自《书?吕刑》。

⑨发葛卢凶狐之金,启九冶作兵刑剑拨:葛卢、凶(yong)狐皆山名,金指金属矿石,九冶人名,兵是兵器,刑是刑具,拨通盾发(fá),大盾。

⑩剑拨作而岁之诸侯相兼者二十一:原注: “管子云:葛卢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剑铠矛戟。是岁诸侯相兼者九。雍狐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为雍狐之戟、狐父之戈。是岁诸侯相兼者十有二,天下顿戟一怒,伏尸满野。” (见《管子?地数》

 

帝榆罔立,诸侯携腻、胥伐虐弱。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驭,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乃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以肆志于诸侯。顿戟∵怒,并吞亡亲,九隅亡遗,文亡所立,智士寒心。

 

[注释]

①诸侯携氙、胥伐虐弱:携佩见前历代炎帝注。胥伐是相互讨伐,虐弱为虐待弱小。

②乃分正二卿……以临西方:见《逸周书》注。

③出羊水,登九淖……居于浊鹿:羊水,原注:头山水”。浊鹿,原注: “即涿鹿”。九淖,古地名。胥伐虐弱,“上党羊“逐帝”即逐榆罔。

④乃驱罔两……以肆志于诸侯:罔雨即魑魅罔两的省略。魑魅指山中鬼怪,罔两亦作魍魉,指水中鬼怪。魑魅罔两泛指所有鬼怪。蚩尤驱使鬼怪,起云雾,求风雨。肆志是随心的意思。肆志于诸侯,即想打那个诸侯就打那个诸侯。

⑤并吞亡亲,九隅亡遗:亲近的诸侯也被并吞,九州都不得安宁,亡遗即靡有孑遗之意,即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灾害。

 

参卢于是与诸侯委命于有熊氏。有熊于是暨力牧神皇,厉兵称旅。顺杀气以振兵,法文昌而命将。熊熊貔貅以为前行,雕碥雁鳊以为旗帜。士既成矣,逮蚩尤,逆筮之。巫咸曰:果哉而有咎。乃率风后、邓伯温之徒,及尤嘬兵浊鹿之山。三年九战而城不下。问之五胥,乃设五旗五军,具四面攻之。三日而得志。传战执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纪于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以故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奠彝,以为贪戒?。由其威械故貊焉?。后有蚩氏。

――《蚩尤传》

 

[注释]

①委命于有熊氏:委命本有委派任命之意。此句为都将命运委托有熊氏。

②暨(音少):与、及的意思。

③厉兵称旅:厉兵是磨砺兵器。称旅即动员军队。

④法文昌而命将:文昌是星座名,共六星。《史记?天官书》 “……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法文昌而命将”即效法文昌星任命六军。

⑤四种猛兽“以为前行”四种猛禽“以为旗帜”,实际上都是“以为前行,以为旗帜”。即皆为旗帜走在队伍之前。

⑥逆筮之。巫咸曰:果哉雨有咎:逆筮之就是预先占卜。巫咸是管占卜的,见前注。他说:会成功,但有波折。

⑦嘬兵浊鹿之山:(chài),叮、咬意,嘬兵就是交战。在浊鹿之山,两军交战。

⑧三年九战而城不下……三日而得志:意为:打了三年,九次战斗而没有攻下浊鹿城。就问五胥该怎么办,五胥是个术士,他告诉有熊氏要设五支军队打五种旗帜,从四面围攻,这样攻了三天,终于得到胜利。原注: “《玄女战经》云:帝与蚩尤战,九战九不胜,引归泰山,三日夜雾,帝仰天而叹,遇玄女授以兵符,又《玄女兵法》云:攻之三年城不下,得术士五胥问之,胥曰:是城中之将,白色商音。帝之始攻,得无以秋之东方行乎?今皇帝为人,苍色角音,此雄军也,请以战为。帝曰:为之若何?:请攻三日,城必下。其中黄直曰:帝积三年而攻不下,何三日也,:不如言,以罪法论。乃设五旗五军,已具,四面攻之,三日城果下。封之,世不绝。

⑨传战执尤于中冀……爰谓之解:传战即转战,城破后又转战于中冀,才抓住蚩尤把他诛杀。爰意为于是。于是称地名为解。原注: “今之解州。《寰宇记》云: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今绛之盐也。王水《黄帝经?序》云: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方百二十里,卤色正赤,故俗呼解为蚩尤血。……中冀,见《周书?尝麦》,冀州也。”

⑩以甲兵释怒……叙纪于太常:意为动用军队来平息人民的愤怒之事,大政方针,顺应天意,这种大功记录在太常之上。太常是古代的旌旗。《书?君牙》 厥有功绩,纪于太常。”孔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薛综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于旌旗,垂十旒,名曰太常。”

?用名之曰绝辔之野:用作连词为“因此”之意,句意为,因此名之为绝辔之野,(pèi),马之缰绳,借指马。见前《逸周书》注⑩。

?身首异处:意为身躯和脑袋不在一处。原注:“今正冢在临河寿张,而肩髀冢在钜野县东北九里,高三丈。《皇览?墓记》云:蚩尤冢在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尺,常以十月祠之,有赤气出,亘天如匹练,谓之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

?著其像于奠彝,以为贪戒:意为把蚩尤的像刻在尊和彝上,以警戒贪虐。尊是祭祀时装酒的器皿,像个大肚开口瓶,也有方形的。彝和尊是一类器皿,有盖方形。原注:“……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翅,盖始于黄帝。《龙鱼河图云》:黄帝之初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述异记》:萁中有蚩尤神,俗谓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首,涿鹿间往往掘得髑髅如铜铁,蚩尤骨也。齐梁间尚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向。冀州旧乐名蚩尤戏。其人两两三三,戴角而相触,即角角氐之制。”

?由其威械故貊焉:原注: “貊祭蚩尤、详礼书,九十一方。汉祖徇沛为沛公,则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衅鼓旗。后立祠长安,置祠官。宣帝乃立祠于寿良。”故此“貊”:字应作须,即“貌”,通“庙”。 “貊焉”意为,立祠庙祭祀他。械指军械。衅(xīn)即杀牲取血涂物以祭。衅鼓旗,就是以血涂在旗和鼓上,古人认为军械经过衅礼威力更大,所以说:由其威械故豸百焉。这种祭仪就在蚩尤庙中举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