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

 金品之文集 2015-11-20

《红楼梦大辞典》2010年增订版的当代红学人物部分问题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117发布

 

  在11月1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红楼梦学会联合举行的“《红楼梦大辞典》修订启动仪式暨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学出版座谈会”上,与会学者直言不讳地批评2010年《红楼梦大辞典》增订版。其中胡文彬先生的发言最具代表性,他说:

辞典修订:不能只增订同派的“哥们”

1111,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红楼梦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红楼梦大辞典》修订启动仪式暨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学出版座谈会”,众多红学专家参加了活动。
  两百多年来,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论著、文章不计其数,并形成了相关学科——“红学”。众多的红学著作中,初版于1990年的《红楼梦大辞典》,集结了冯其庸、李希凡、邓庆佑等知名红学专家共同编撰,兼具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
2010年,《红楼梦大辞典》曾出版增订本,但不少红学家对此版本并不认同,胡文彬就坦言:“说句不客气的话,那次增订实际上就是增了一些人而已。《红楼梦大辞典》后面有一个‘红学人物’。他们想出用‘增订’二字,我就到处找增订了什么。最后我的看法是增订了一批人,把同派的小哥们都增加进去。前面的词条,错的照错。在辞书中很少看到这样处理的情况。增的人物,写的辞条,要么是官员履历,没有一篇红学文章。”

《红楼梦大辞典》启动修订修正红学研究乱象2015-11-1311:57 半岛网-半岛都市http://yule./news_html/201511/20151113/news_20151113_2584899.sh

 

1114,笔者在一篇博文中谈到:“对于1990年初版的《红楼梦大辞典》来说,这次修订的意义之一在于把握风向标,清理烂泥潭,加固压舱石。”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35098)这次重启是在冯其庸先生亲自签署合同、原任和现任编委李希凡、胡文彬、吕启祥参加下的25年来的重启,而绝非在2010年版基础上排斥冯、李、胡、吕等原主编和编委的启动。清理大辞典编撰中的乱像就包括对于红学人物条目的把握和清理。

《红楼梦大辞典》原编委及齐、清、定统稿人吕启祥(她也是重新启动大辞典的五编委之一(冯其庸、李希凡、张庆善、胡文彬、吕启祥),今年1月中在一封应出版社要求写给出版社的信件中,说:增订版最敏感、最为人诟病的部分,主要是红学人物、兼及书目。初版时,这一部分格外慎重,经我手削改多次,不论人物多大,凡与红学无关的头衔、职务,他领域成就一概删去不录;人物大体分出档次,各档严格限定字数。一般研究者不过是一个名录,载其主要论著而已。增订本的这一部分严重失衡失范,随意性极大。亲者详,照录自报材料; 疏者略,一仍八十年代之旧。有的官职头衔一大串,与红学无关亦照录或一般论著悉数登录,如此等等。对此学界老友新朋质疑诘问不断,真令人欲哭无泪,投告无门,愧对学界。并提出最重要的应有规格,分出档次,限定字数,体现辞典的严肃性稳定性。

现在重发2015326笔者的博文《小议《红楼梦大辞典》1990年版和2010年增订版的当代红学人物》

********************************

小议《红楼梦大辞典》1990年版和2010年增订版的当代红学人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326发布

 

有关《红楼梦大辞典》中的当代红学人物部分,细心的人对比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1990年版和瞒着两位主编及其他编委出版的2010年增订版,两者有着重要的不同,对于未经原编委审读出版的2010年增订版两位主编及原编委均坦言不满意,表示对此不能负责。

 

《红楼梦大辞典》原编委及齐、清、定统稿人吕启祥,今年1月中在一封应出版社要求写给出版社的信件中,说:增订版最敏感、最为人诟病的部分,主要是红学人物、兼及书目。初版时,这一部分格外慎重,经我手削改多次,不论人物多大,凡与红学无关的头衔、职务,他领域成就一概删去不录;人物大体分出档次,各档严格限定字数。一般研究者不过是一个名录,载其主要论著而已。增订本的这一部分严重失衡失范,随意性极大。亲者详,照录自报材料; 疏者略,一仍八十年代之旧。有的官职头衔一大串,与红学无关亦照录或一般论著悉数登录,如此等等。对此学界老友新朋质疑诘问不断,真令人欲哭无泪,投告无门,愧对学界。并提出最重要的应有规格,分出档次,限定字数,体现辞典的严肃性稳定性。

 

据查,1990年版的当代红学人物部分见第1218-1245页,收录人物词条148;2010年版增订版的当代红学人物部分见第565-584页,收录人物词条除1990年版的148人外,增加了48,其中6011,701,两版合计收录了196人。

 

现在不妨列举其中一些人物词条将1990年版和2010年版作个对比(按页码顺序举例),需要强调的,是我之所以列举1990-2009年被遗漏的红学论著,绝无全都要放入词条的意思,而是在增订版中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那怕下点功夫查查网上资料及自己主持的刊物中刊登的文章也好。真不知责任心到哪里去了。

 

刘敬圻(1936年生)词条,2010年版(第569-570页)和1990年版(第1224页)词条内容不变。她有多部著作面世如《困惑的明清小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说诗说稗·说稗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2004年)等,她的有关红学论文还有《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红楼梦学刊199701期)、《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红楼梦学刊》199101期)、《红楼梦与女性话题》(《明清小说研究200304期)、

《贾政贾宝玉关系还原批评》(《学习与探索20050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04期转载),在2010年版中未提一条。她同样是博士生导师,但2010年版却没有列上。

 朱淡文(1943年生)词条,2010年版(第570页)和 1990年版(第1244页),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的头衔。但是1992年版的《红楼梦论源》(江苏古籍出版社)却没有列出。 

庄克华(1937年生)词条,2010年版和1990年版的内容没有变化,1990年版时的“副教授”到2010年版依然不变,而据百科词条和百科互动、该校公布的资料,均称她是教授。她1959年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多年开设红学研究等课程,200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她的1089页的《古书人物辞典》。这些2010年没有提及。

 

应必诚(1934年生)词条,2010年版(第571页)和 1990年版(第1226页),没有变化。他的著作《红学何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月),在2010年版中并未提及。他同样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而2010年版也未提及。

 

孙逊(1944年生)词条,2010年版(第571页)和1990年版(第1225-1226页)基本不变,只增加了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的叙述。在2010年版中他的《明清小说丛稿》(中国文化出版部1992年)、《红楼梦探究》、《古典小说精华选析》等,也没有列入。同样是博士生导师,词条也没有提及。

 

沈天佑(1931生)词条,  2010年版(第572页)和1990年版(第1226页),没有变化。而早已是教授的沈天佑2010年版依然写副教授,他的《红楼梦》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在增订版中也没有反映。

 

张锦池(1937年生)词条,2010年版(第576页)和1990年版(第1232-1233页)的内容除增加了中国红学会副会长外,其他没有变化。而《红楼梦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红楼管窥:张锦池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8)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华艺出版社 19934月)等在2010年版却没有收入。此外同样是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为何2010年版比他资历要浅的人和他的学生列入博士生导师头衔,而张锦池却不列入,令人费解。

 

周汝昌(1913年生)词条,2010年版(第578页)和 1990年版(第1236页),没有变化。事实上20年来周汝昌先生出版了大量研究性和普及性红学著作和读物,这里列举1990-2009年间出版的涉红著作和读物就有34部如下:

*曹雪芹新传19922007,外文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1999-102004,东方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曹雪芹画传2004-4,作家出版社

*红楼家世2003,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江宁织造与曹家》(与严中合著)2006-12,中华书局

*.红楼梦里史侯家》(与严中合著)2009-12,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

*石头记会真2004-5漓江出版社

*红楼真本》(与周祜昌合著)1998-1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2004-9,漓江出版社

*《八十回石头记》周汝昌汇校本2006-12,人民出版社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2009-5,漓江出版社

*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12,华艺出版社

*红楼真梦2005-7,山东画报出版社

*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12,华艺出版社

*红楼真梦2005-7,山东画报出版社

*《恭王府与红楼梦》1992-1,北京燕山出版社

*《红楼访真——大观园在恭王府》1998,华艺出版社

*《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2007-8,漓江出版社

*红楼真影2009-4山东画报出版社

*《红楼艺术》1995-92006-4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1999-1,华文出版社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1999-10,安徽教育出版社

*红楼小讲2002-12007-42011-2,北京出版社﹔中华书局﹔北京出版社

*红楼夺目红2003-102011-4,作家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2004-1,团结出版社

*红楼十二层2005-1,书海出版社

*周汝昌梦解红楼2005-1漓江出版社

*定是红楼梦里人2005-5,团结出版社

*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2005-6,东方出版社

*和贾宝玉对话2005-6,作家出版社

*解味红楼周汝昌2007-1,长江文艺出版社

*红楼别样红2008-4,作家出版社

*红楼脂粉英雄谱2008-8,漓江出版社

*谁知脂砚是湘云2009-3,江苏人民出版社

  请问,实际主持人是怎么统稿的?为何没有周先生1990-2009年间的学术成果?这不等于人为制造主编和周先生的矛盾吗?主编能够对此负责吗?

 

梅节(1928年生)词条,1990年版有“香港知名红学家”“梅节与马力合著《红楼梦耦耕集》”的叙述。(第1241页)2010年版,删去了“香港知名红学家”“梅节与马力合著《红楼梦藕耕集》”的叙述。增加了“1950年堤岸知用中学毕业,回国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54年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光明日报。1977年移居香港。业余从事《红楼梦》、《金瓶梅》研究”等内容。(第582页)无怪梅节先生看到后称他自己是“老五行”。1990年后,他发表的红学文章有《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质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龙门红学”关于现代红学的断想》(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4辑);《评刘广定“红楼梦”钞本钞成年代考》(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2辑)、《也谈靖本》(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辑)、《曹雪芹、脂砚斋关系发微》(河南教育学院2005年第4期)等,这些在2010年版概不提及。

 

曾扬华(1935年生)2010年版(第583页)和 1990年版(第1242页),没有变化。增订版没有提到《末世悲歌红楼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7月)。 

蔡义江(1934年生)2010年版(第584页)和 1990年版(第1244页),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的头衔。90年代到2009年间出版的红学著作均未提及,如《红楼梦》校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蔡义江论《红楼梦》(宁波出版社1997);《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1);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 2004);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红楼六家谈(合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等。还有30多篇红学文章。

 令我好奇的是,同样是博士生导师,同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学者,2010年版的参与统稿人的词条写上了,为何其他有的人就没有上呢? 红学研究人才辈出,需要增加中青年学者的词条,但是词条的字数需要统筹兼顾,不能失衡失范。例如,薛海燕(1974年生)的文字字数超过了薛瑞生(1937年生),前者12行,后者8,非常惹眼,令人难以理解。薛瑞生词条内容2010版和2010年版除副教授改为教授外,基本未变,而且1990年后到2009年间的红学论文并未列入。      笔者不认为,1990年版的红学人物词条部分的撰写尽善尽美,没有缺憾和需要修补之处,问题是没有发生像2010年版那样的较大范围的失衡失范等问题。香港红学家梅节先生说,我不相信这红学人物是你吕启祥主持的。的确,如果哪怕是在最后统稿前知会吕启祥,让她过下目,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的遗憾。当时原编委胡文斌近在咫尺,老吕也在北京,这一期间这位司局级干部主持的刊物上就发表了多篇老吕的文章,有的还是他亲自约的稿,怎么可以不顾事实地说什么吕是什么"撂挑子"呢?就以吕启祥的词条内容为例,2010年版同1990年版同其他许多老学者一样为"老五行",20年不变不说,1990年《红楼梦开卷录》到了2010年版却成了《红楼梦并卷录》,连《会心录》(1992)、《寻味录》(2001)、《红楼梦寻》(2005),也不见踪影,难道这词条吕启祥看过了? 2010年增订版实际主持人在一封公开散发的诽谤信中,称“红学人物”词条混乱。这与你吕启祥开始立的规矩有关。你打开第一版仔细看看:细写学习、工作乃至革命经历者比比皆是云云。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如果,这位实际主持人真的尊重“开始立的规矩”就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遗憾,也该将撰写内容在统稿前知会原编委老吕。至于说“细写学习、工作乃至革命经历者比比皆是”。我倒仔细看了1990年版所列148,涉及所指“比比皆是”者其实国内红学家只有王朝闻(第1222页)、吴组缃(第1229页)两人,而这两人的学习、工作乃至革命经历者的恰恰是与红学及学术界相关联的,而他们在红学界的地位,他并非不知,不知“比比皆是”有何根据?“比比皆是”者就得占148人的1/3甚至2/5以上才算,你如果举不出来,那就是涉嫌人为造假了。再说,王朝闻词条,如果你认为不合适,为什么2010年版却依然和1990年版一样?像吴组缃(第573页)的“细写学习、工作乃至革命经历者”2010年版不仅因袭1990年版的叙述,而且就字数来说,还多于1990年版,这是怎么回事呢?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将两个版本的这一部分仔细对照,是非曲直,不言而喻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730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93590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加拿大太平洋铁路Winnipeg车站一瞥
下一篇:感谢艺术研究院离退休干部处来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