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志一老师讲中医原理一,二

 供需相应 2015-11-20
中医原理(二)(20080715)

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世界产生演化的三种理论表述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提出的说法。

2、在《系辞》里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3、在《河图》中包含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三种关于宇宙演化,万物化生的理论表述其本质一样的,表述方法不通,他的运用也有各自的特点,其重要性不再强调,这也属于前原理,与上次那些1,2,3,4,5,6,8,9,10理论是紧密相关的,那一系列理论主要强调宇宙之间的理论,这三种强调的是发生和演化关系,这两部分理论可以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的核心理论结构,应该说这些理论已经基本完备,对这些理论的推演和应用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也是不可穷尽的,这些理论的时效不像西方理论有时效性,这些西方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原有的理论就过时了,就要被新的理论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不过时,只要天地存在,这些理论就存在。

前面的讲的这些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什么呢?都属于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些理论都是指月之手,学习这些理论是要运用这些理论去了解、探究世界的奥秘,这些理论本身并不是世界的客观实在,这需要大家认真的去体会,因为我们经常混淆了月和指月之手,那么这些理论道所指的月是什么呢?月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也可能包括超现实的世界。

传统文化对现实世界的描述是“名”,“名可名,非常名”。比如“太极原理”的名是“浑然一气”,或者说“混沌状如鸡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气盈缩”。  在说太极原理时说到两个部分,其一,天地一太极,其二,一物一太极, 这两部分他的名都可以用“浑然一气”、“混沌状如鸡子(描述天地初开时)”、“ 一气盈缩”。

阴阳的名是动为阳,静为阴,阴阳都是象,所谓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动阳静阴都是象,太极理论名的表示也是象,说到象大家都会感觉到理论和我们离的比较近了,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是一种象数思维,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透过象来认识的,可以说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素材。关于象数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都要谈到,说法很多,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复杂,没必要给很多说法,象就是象,是事物表露出来的那种状态,而这种状态能够为人们所感知,人们对事物所表露出的状态感知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敏感性也不同,受过训练否及受的不同的训练,感知程度都不同,但并不是“人各一象”,象还是有共通性的,每个人对“象”的感受和把握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主要体现在全面性和准确性的不同。

比如看相,最基本的能力是辨认,如果依据某种理论来看这个象,他所获得的关于相的信息就比普通人多,在某方面获得的更为清楚,并且依据他的理论对相所包涵的信息有逻辑的认识,所以通过看象可了解这个人的许多信息。看相的相与象数的象不完全相同,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象数的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是全景式的,从理论上说不遗漏任何因素的,但是事实上很难做到的。如果和西方文化认识事物的方式作比较的话,就可以对象数理论的象有更清楚一些的认识,西方文化研究事物从表象角度,重要研究的是形,形和象是有区别的。几何研究的纯粹是形,西方认识是从点开始的,从最纯粹的因素开始的,研究形之后,在形之上添加颜色、重量、气味等因素,现在电脑制图都是这样做出来的,但是这样做出来的与真实的东西越复杂的事物距离越明显,希望大家学习中医、学习传统文化要培养对象的把握能力、感知能力,这是需要训练的。

《内经》上有一篇《阴阳应象大论》,说得都是阴阳的象,《内经》为什么把阴阳的象作为一篇大论来论述呢?实际上也在强调培养把握应用象的能力,学习中医如果能把这篇大论读懂,就是很不错的中医了,他具备了感知把握阴阳象的能力,他对中医的把握水平就不低了。关于象《系辞》也专门论述了,八卦是万物类象,八卦也是在表示和推演象,象也者象也,更直接的说象就是照片,当然这个说法不确切。刚才在谈“名”这个知识系列时谈到了象,因为离开象,名就没法谈了,传统文化的名主要都是象,也就是以象为名,当然是主要而不是所有,也还有一些名不是象,是为表述服务的。通过“道”“名”“象”对传统文化的基本骨架勾勒出来了。

二、象系列和名系列

阴阳的名和象说了很多,关于阴阳的大象大家都清楚,最大的象是天地,典型的象是男女。

三才理论的象是天地人,用来认识其他事物时,人是其他事物,天地也是象,有时候就是天地,有时候是那个事物所存在的环境。

四象理论的名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最大的象就是春夏秋冬、东西南北。

五行的名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象是春夏秋冬长夏,东西南北中,28星宿中五行的象不过多讨论。在中医中心肝脾肺肾是五行的名,也是五行的象,中医上有时五行的名和中医的名有时混用,如肝者木也。

六气的象是风寒数暑湿燥火,六气的名是三阴三阳。

八卦的名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巽,八卦的象在《易》传有专门的论述。

九宫也有名和象,河图更复杂一些,河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有机会再讲。

道、名、象在传统文化里是很清晰的,也是很完备的。对道还有两种很重要的说法,一种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都是在探求道,所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学。另一种说法,在《系辞》中“一阴一阳谓之道”,和《内经》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意思差不多,是对阴阳理论的理解,传统文化的道系列,阴阳,三才等都是天之道,都可用于人之道,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合一,世界是统一的,传统文化立足于一元论,人就是天地之子,他们是完全统一的。

对这样一些理论,上次课和今天讲的内容,大体勾勒了框架,中国传统文化让人看起来很直白、很亲切,也常常感觉又很遥远,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中医要把握道,而道不是我们能摸得到的,我们要从象中去领悟、感悟,格物致知,如何格物呢?首先把自己看小,把自己放在天地之中,把自己放小后,头脑中的念头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念头轻了,对思维的干扰就会减弱,如果能够能使自己内心清净、一层不染,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就会非常轻松,静定生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传统文化时,能学进去的话,是不同程度在这方便努力了的,有些是有意识的努力,有些是无意识的格物了。对传统文化从任何一点深入进去都是可以的,并不是只有一种途径,深入到最后达到的终点是一致的,这个终点是通天下一气而,万事万物不过这一气之变化,对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而言,不管疾病的表现是多么的复杂多样,它仍然是一气的变化,一气的变化是无穷的,人的病也是没有定数的,但是其中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学习中医就是要学习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中医的这些规律前人已经给出来了,直接去学这些规律,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原因是还没有悟道,悟道的过程即是修心的过程,也是参天仰地的过程。

三、问答

1、万物万象与万物一气的关系

万象都是一气的变化。

2、五志可以用象来表述吗?

中医五志就是用象来表述的,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这些喜怒悲都是象。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象是名系列,道是道系列,象是万物的表象,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法则。名仍然是指月之手,名不是事物本身,并不是象的变化性,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名来指称,不同的事物可以用同一个名来指称。老子开篇的这两句话是非常深刻的,也是点到了人们认识思维过程中最要害的地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规律的把握称为道,道也并不是我们完全可以把握住的,这个名也不是事物的本身,但是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这两点很容易出问题,只有时刻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思维存在这样的倾向,我们才能不断地去向世界深层的本质规律接近。可以说象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有点问题,他们不是因果关系,道存在于万物的变化之中,道并没有表现通道,不能说哪一个象就表现了道。事物的表现是现在的说法,他们的内涵有区别,认识事物的方式也不同。脱离了人,象就不存在,象是人类思维的元素,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内容,没有人的思维活动,象就不存在了。“卦者,挂也,就是挂在那里的象”,所谓万物类象,就是把象抽象出来,作为参照,把和八卦里某一卦相似的象都归在里面,他们具有相似的性质。

重视个体是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特点,西方文化立足于二元论,中国文化立足于一元论,强调的是事物的统一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绝对意义的个体,或者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体,任何个体都是整体中的部分,所以内经中的一句话很重要,谈认识方式的“智者查同,愚者查异”,重视个体差异的认识方法是不能探究事物的根本规律的,要在同一性中认识和把握事物,很多中医人对此重视不够。如何查同也是需要训练的,我们常常说“大道归一,大道至简”,都是说如果我们真正把握了事物的同,这个世界并不复杂,也能够把握住本质,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只接触简单的事物,简单的道理,就能得到大道,就像登山一样,不登上山顶就看不到全貌,就不可能得到至简的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