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山乡武侠 2015-11-20

第五章 庄公小霸之远交近攻(一)


  卫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接连杀死了两个国君,必然导致着高层的人事变动和政策调整,整体外交已呈现出收缩态势,郑国又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虽然在州吁策划的五国入侵中,郑国的防线一度被压缩至国都新郑,但我们不难发现,五国联军并没有一个实力超群的领袖,它们之间没有达成长久的、坚固的合作关系。因此它们的再度联手是不可期待的。

  纵观天下大势,四大边缘强国还没有完成区域整合,秦国正在剿灭西戎,晋国正在同室操戈,齐国正在闭关修炼,楚国正在扫荡江汉。

  此时的郑国依旧可以在不受边缘势力干扰的情况下,专注于制衡周边诸侯,确立自己在中原地区一强独大的地位。

  以公元前718年为基点,在叙述郑庄公小霸中原的历程时,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郑国外交策略的节奏性变化。

  从公元前718年到公元前713年前段,郑庄公实施远交近攻,交好齐、鲁,遏制宋国,同时灵活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

  从公元前713年后段到公元前701年,郑庄公主导郑、齐、鲁三国同盟,并借用同盟的力量进一步削弱宋国,打压周王室,控制周边小国,至恶曹会盟达到人生的辉煌顶点。

  公元前718年4月,趁卫宣公新立,郑国侵入卫国郊外。卫国随即联合南燕(南燕为黄帝后裔的封国,其世代不详)反攻郑国。

  南燕地处黄河以南,首先与郑军遭遇。郑庄公使大夫祭足、原繁、泄驾率主力部队正面迎敌,同时派世子忽(周郑交质事件后不久,世子忽从洛邑归国)和次子突率制邑的军队袭击燕军后路,打了燕军个措手不及。

  6月,燕军败退,卫军不了了之。

  9月,宋国掠取了邾国(颛顼后裔的封国,子爵)的土地,邾国不甘受辱,请求郑国出面干预。郑庄公没有急着出兵,他决定抓住这个事件,好好运作一番。

  天下各国均由周王室分封,其管辖范围内的土地经由周王室册封后,理论上是受到王朝的法律保护,不容许他国侵占的。所以,宋国掠取邾国的土地,看似是宋国和邾国的纠纷,但如果上纲上线的话,也可以理解为宋国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

  切中这个要点,郑庄公就有了发挥的空间,他再次利用自己在中央政府的影响力,调集王师一道伐宋。

  这一次,郑庄公的势头十分凶猛,把商丘的外城都攻陷了。

  宋国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就向鲁国紧急求援。

  谁知告急的使者向鲁隐公汇报军情时大题小做,刻意掩饰宋国危急的状况,激怒了鲁隐公,鲁国因此没有派遣援军。

  郑国最后也没能攻进内城,就撤走了。

  12月,宋国回过神来,以厚势兵力反击郑国,包围了新郑以南不远的长葛

 在与宋国拉锯的过程中,郑庄公逐渐意识到,正面单挑的打法并不是遏制宋国的良方,或许在宋国的背后搞点小动作,牵扯一下宋国的精力,于削弱宋国大有裨益。
  公元前717年春,郑庄公果断地派使者前往鲁国请求“更成”,即与鲁国抛却仇怨,缔结友好关系。
  与郑国缔结友好对于鲁国的好处不明显,因此鲁隐公的态度比较含糊,没有立即答应。对于鲁国来说,比邻而居的诸侯才是密切的利益关联者。所以,鲁隐公转而在夏季与齐国至艾地结盟。
  这样的结果,对于郑庄公来说并非一无所获,因为早在公元前720年冬,郑庄公就颇具战略眼光地与齐僖公在石门签订了盟约。
  当年或许有很多人不理解,郑国和齐国一个在中原腹地,一个在中原东隅,非亲非故,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郑庄公为什么要和齐国眉来眼去?
  继续这个话题之前,我们照例要对新面孔——齐国做个简单介绍。
  齐国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赐爵为侯。姜子牙的祖上做过“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其后裔有一支封邑于吕地。姜子牙就是吕地这一支的子孙,出生时已经沦为平民。
  姜子牙一生郁郁不得志,辗转报考搞务员于诸侯各国,甚至在商纣王手下打过短工,但都没有受到赏识。他本以为自己将要老死于户牖之下,不料耄耋之年却迎来了转机。
  一天,西伯侯姬昌准备出去狩猎,出门的时候卜了一卦,卦辞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姬昌经过渭水边时,就看见了姜子牙。当时,姜子牙正在一本正经地垂钓,鱼钩却是直的,乍一看有点宝气的样子。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姬昌认为这个白胡子老头非同寻常,就屈尊降贵主动上前搭讪。
  几句话下来,姬昌被老头的谈吐折服了,喜不自禁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说完,就拉着姜子牙同车返回镐京,并拜为太师。
  姜子牙在周国执掌军事,极富韬略,相继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周武王感念姜子牙的功劳,将他分封到滨临东海的齐国。齐国是距离镐京最远的封国,但周武王的这道人事任命没有包含把姜子牙发配边疆的意味。
  西周的政治中心镐京偏居王朝版图的西域,对于中原东部土地的实际管控能力很差,事实上那里的土著夷人也并不承认西周的统治,或划块地盘自立为王,或非法武装集会冲击临近诸侯的政府机关,闹腾得挺欢势。
  这样的暴力行为,周王室当然不能容忍。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暴制暴,你不听话,我就打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周武王环顾左右,手下最能打的,那非姜子牙莫属了,于是就把征服东夷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姜子牙。
  姜子牙就任齐国国君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至周成王初年,爆发了“三监之乱”,淮夷也闻风而动,王朝东部,叛火几成燎原之势。
  周成王派召公姬奭命令姜子牙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因此取得了专伐的政治权力,国势日渐强盛。
  回到之前的话题。郑庄公之所以要和齐国拜把子,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仅凭一己之力,郑国很难在中原地区继续做大,特别是当西面的周王室已经不能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撑后,郑国必须另外寻找合适的政治同盟,以牵制其他中原强国的力量。
  所以,虽然郑、齐同盟+齐、鲁同盟≠郑、鲁同盟,但郑国至少可以通过齐国,居中转圜郑国和鲁国的关系,让彼此都更加亲近一点。
除了拉拢宋国东面的鲁国,宋国南面的陈国也是郑国公关的对象。没想到陈桓公的态度非常坚定,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让郑庄公碰了一鼻子的灰。
  如果说鲁国是久负盛名的大国,春秋初期其周边小国还时时朝觐(这个传统源自周召分陕),致使鲁隐公有资格跟郑庄公玩太极,那陈国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封国(陈国的祖先为舜),凭什么在郑国面前摆谱?
  对此,陈桓公应该是这样考虑的。
  在前年攻击郑国的五国联军里,卫国同样是实力不凡的大国,为什么郑国不与卫国讲和而偏偏与弱小的陈国讲和呢?显然郑国不是因为惧怕陈国,而是出于分化离间五国集团的目的。
  况且脱离五国集团而就郑至少会得罪卫、宋、蔡三国,一旦郑国和宋国交战,陈国何去何从?从宋则郑怒,从郑则三国皆怒,左右里外都不是人。
  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陈国也就犯不着更换国际阵营与郑国结盟了。
  陈桓公的这番分析是比较恰当的,结合前面他决然诛杀州吁的行为,可见他是一位冷静而理智的领导人。
  可是,我很怀疑陈桓公心里未尝没有这样朴质而热烈的想法:你他娘的郑庄公,以前张牙舞爪的是你,现在讨好卖乖的还是你,你怎么不去死!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陈桓公的举止很潇洒,只可惜,这是一个讲究实力的年代。陈桓公逞一时口舌之快遭致的后果就是,郑国无情的打击。5月11日,郑庄公举兵伐陈,大获而归。
  入秋后,宋国终于拔下了围困超过半年时间的长葛。
  宋国攻打长葛在我看来是一宗历史谜案,它的第一个谜点就是,长葛深处郑国腹地,邻近新郑,战略位置显然十分重要,郑国为什么要任凭宋军在长葛城下盘踞如此之久?为什么不调集军队围歼孤军深入的宋国部队?为什么要坐视长葛沦陷?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无从追索。
  第二个谜点,宋国倘若是突入郑国、奔袭长葛、速战速回还好理解,它为什么又要冒着孤军深入的危险在长葛城下纠缠不休呢?
  第二个谜点的答案和第一个谜点的答案有所关联,宋国似乎算准了郑国不会调兵救援长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线索隐约表明,宋国必欲攻下长葛而后快,是因为宋殇公认为长葛城里住着一个他做梦都想清除的人物——流亡郑国的公子冯。
  历史的真相已经无法还原,老师唯一能确定的事实是,公子冯没有死于长葛之战,他还有很多的戏份在等着上演

 

 冬季,王畿发生饥荒,洛邑方面遣使四处告急,鲁国作为周王室最亲近的诸侯,出面向宋、卫、齐、郑诸国购买谷物予以赈济。

  郑庄公也想借着王畿饥荒的机会,主动拜谒慰问周桓王,稍微改善一下周王庭和郑国的关系,毕竟如果在关键时刻能够借用周天子的名义,还是能为郑国增加很多胜利砝码的。

  然而周桓王一如四年前执政之初时那般的冲动,依然没有给主动请安的郑庄公好脸色看。

  双方的交谈很自然地从农业生产开始。

  周桓王问:“爱卿今年国内收成如何呀?”

  郑庄公答:“托您洪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周桓王感叹:“那就好,这样成周的稻米就可以自用了。”

  郑庄公殊为难堪,因为周桓王此话是在影射当年郑国强取王畿禾麦的往事,但他也没有发作。

  时任周公黑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抛开和郑国昔日的恩怨不论,今天郑庄公前来朝见,算是依礼而行,表达了一番善意,你周桓王朝思暮想罗致诸侯,即使心里怄气,也不争在这一时半会发泄吧?

  公元前716年整个上半年,中原呈现出了久违的宁静,郑、宋、卫三国没有一如既往地相互攻伐。

  不过刚到下半年,宁静就被打破了,事情是这样的,郑国和宋国这对老冤家竟然结盟了,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老师没有骗大家,《左传》上白纸黑字地写着,它们结盟的时间是7月17日,结盟的地点在宿地。

  郑、宋结盟固然给我们一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感觉,但我们也应当尝试着去理解,两国这几年频频互殴,动作幅度又那么大,彼此都有点吃不消了。

  从古至今,打仗都是最耗费心力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无休止的战争谁也承受不起,既然眼下谁也掐不死谁,那就都消停消停吧。

  当然,从稍微专业一点的角度来看,媾和也是斗争的另外一种方式。双方藉由和谈,一者可以巩固在前阶段斗争中各自获取的既得利益,二者可以为下一轮的斗争赢取准备时间。

  具体就郑国而言,我相信郑庄公的战略思想已经臻于成熟,他准备完全摈弃那种单纯角力的战法,彻底改走技术流派的路线,在把鲁国策反到自己这一边之前,不再轻启和宋国的战端。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在著述《读通鉴论》中写道:“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此中国制夷之上算也。”郑庄公无缘得见《资治通鉴》,但他的觉悟肯定不比王夫之低。
郑、宋媾和向中原诸侯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这两个互为最大邻国的竞争对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不再视对方为主要战术防范目标,从而可以腾出手来捣鼓点别的什么。
  于是,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
  鉴于宋国暂时不会牵制郑国的军事力量,陈国也随之改变了之前的反郑立场,转而与郑国开展实质性的和平谈判。
  12月,陈国与郑国达成盟约,陈桓公主动要求与郑庄公结为姻亲,将女儿嫁给郑世子忽为妻。
  郑庄公正中下怀,为世子忽和陈女举行了订婚仪式,悄然在宋国南边安插下了一枚棋子。
  公元前715年春,齐僖公在郑、宋、卫三国之间斡旋,希望促成三国共同和解。
  齐僖公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估计与郑庄公的授意有关,但也包含了齐僖公意欲扩大齐国对中原事务影响力的因素。
  郑庄公想要与宋、卫同时媾和的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终极目标其实还是交好鲁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
  打个比方,某男看上了一位美女,想要把她弄到自家的户口簿上去,可是美女心高气傲,无论该男如何追求就是不给个准信。
  该男动起了心思,何不装孙子把美女身边那些市侩的七大姑八大姨先拿下?一旦自己融入了美女的生活圈,到时候接近的机会多了,挑剔的话也少了,美女再想保持矜持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七大姑八大姨您都分得清吗?)
  等到生米煮成熟饭那一天,鸟不鸟那些个讨厌的亲朋戚友也就无所谓了。
  郑庄公就是冀图渗透到卫、宋、鲁三国的大联盟里,再伺机寻找进一步向鲁国表白的机会。
  齐僖公挺有面子,不久之后,郑、宋、卫三国原则上同意结盟,并确定了盟期。
  但是,宋殇公还是多了个心眼,他似乎意识到了郑庄公有过河拆桥的危险,就提前与卫宣公在犬丘进行了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想要构建一个超越普通盟友的特殊关系,以应对郑庄公可能存在的后手。
  宋殇公这种未雨绸缪的警觉性还是很值得赞赏的,只是他相中的搭档不怎么给力,卫宣公其人,唉,不说也罢。

周天子巡狩泰山,排场当然小不了,宗室的近亲统统都要参与,一者护驾,二者助祭。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有陪同周天子驾临泰山的资格,所以周天子就把泰山下一个叫祊的地方赐给郑国,让郑国君主在那里歇息沐浴,其田地的产出专供祭祀所用。对于郑国来说,祊田就是一块飞地。
  与此同时,鲁国也有一块飞地,在当时的许国境内。
  许地是周公姬旦受封于鲁国时一并获取的,当时周天子的意思是说,你周公劳苦功高,鲁国又隔王畿那么远,我为了表达对你的尊敬,特意在鲁国到王畿的半路上为你设一个落脚之处。姬旦死后,鲁国在许田设立宗庙,祭祀姬旦。
  周王室东迁后,国力衰微,既没能力也不好意思再举行天子巡狩,所以郑国的祊田也跟着荒废了。
  祊田地域不大,郑国又难以守卫,当它连唯一用来祭祀的功能都不复存在时,就彻底沦为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公元前715年春,郑庄公不经意地发现,这块几乎要被郑国遗忘的田地,其实还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便有了先前提到的祊易许田计划。
  这桩交易如果单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是符合双方各自利益的。许田地近郑国,可以与郑国原本的国土连接成片,无论是管理成本,还是利用价值,都比祊田有了质的飞跃。反之,祊田对于鲁国亦然。
  为了使这桩平等交易看起来更加有利于鲁国,郑庄公明确表示,泰山的祭祀我是不会去了,从今往后我只到许田祭拜周公。马屁拍到这种程度,被恭维的如果是一般人等,早就已经筋骨酥麻了。
  不过还没等到鲁隐公表态到底同不同意,郑庄公又派人来了,这一次,他下手更狠,直接让使者把祊田的地契送给了鲁国。
  郑庄公的算盘打得很精,郑国得一个许田不多,失一个祊田不少,总之死缠烂打也要和鲁国套近乎。
  不料鲁隐公很沉得住气,对郑庄公的百般殷勤无动于衷,就是不肯松口,易田的事就这么搁置了下来。
  鲁隐公为什么这么死心眼,我也是琢磨了很久才想明白。
  鲁隐公最大的顾忌就是,郑庄公提议用来交换的两块田地,法理上郑国和鲁国根本无权自行改变它们的权属。
  无论祊田还是许田,都是周天子所赐,郑国和鲁国只有小产权,使用的可以,交易的不行。强行交易的后果,除了会损害周王室与鲁国的传统友谊,还会砸了鲁国自家那块“礼仪之邦”的金字招牌。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想通了这一点,鲁隐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开始丰满起来。
  《左传》上记载了一个“臧僖伯谏观鱼”的故事,讲的是公元前718年春,鲁隐公不顾大夫臧僖伯(鲁孝公之子)苦口婆心劝阻,大老远的非要跑到边境棠地去观看捕鱼。依照礼法,渔业乃贱人所作,鲁隐公身为国君却去凑这个热闹,是典型的非礼行为。
  不过联系易田这件事看起来,鲁隐公虽然不拘于小礼,但在大节方面还是毫不含糊的。

公元前715年4月,郑庄公喜事连连,先是世子忽与陈女完婚,巩固了郑、陈同盟;接着又在齐僖公的居中调停下,和宋殇公、卫宣公在瓦屋签订盟约,成功地打入了鲁隐公的生活圈。

  8月,郑庄公偕同齐国的代表入洛邑朝见周天子,完全是一副知礼守法的君子风范,赢得了包括鲁国在内的交口称赞。

  冬季,一位齐国的使者适时出现在了曲阜,他的来意是向鲁隐公通报郑、宋、卫结盟一事。

  鲁隐公此时的态度就明显温婉多了,他派大夫众仲回话说:“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看得出来,鲁隐公心里已经消除了对郑国的成见,不再排斥由齐国牵线搭桥与郑国友好往来。

  至此,郑庄公苦心孤诣营造的郑、鲁同盟离成功已只差一步之遥。

  公元前714年夏季,隐忍已久的郑庄公对宋国发动了攻击,他向世人给出的理由是,宋国没有朝觐周天子。

  没有朝觐周天子?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郑庄公本人在这方面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见得就好到哪里去了。

  当然,就最近的表现而言,确实是郑庄公履行了义务而宋殇公没有,所以郑庄公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

  此时宋国周边的那几个哥们,像卫国和陈国,与郑国也有了八拜之交,其中陈国还是郑国的亲家,正值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他们虽然不会为郑国助拳,但也不会为宋国挡子弹。

  更为关键的是,郑庄公以奉天讨贼的名义打击宋国,冠冕堂皇,尽管猪都能看出来这摆明了就是个幌子,可谁也不敢冒冒失失地出来阻拦。

  这种心态,在老学究鲁国身上尤为明显,因此它也自觉把宋、鲁之间的盟约束之高阁了。

  搞笑的是,把盟约束之高阁也就罢了,宋国鉴于上次被郑国攻陷商丘外城而鲁国没有实施救援,所以这次遭受郑国攻击就干脆没有通报鲁国。

  没想到鲁隐公虚荣心作怪,在家里大发雷霆,怨怒宋国眼中无人,帮不帮你是另一码事,你好歹也要先到曲阜来求一求我吧。一怒之下,鲁隐公断绝了和宋国的来往。

  与宋殇公相比,郑庄公就灵泛多了,入秋后,他借用天子的名义向鲁隐公报告了战事的进展。

  鲁隐公觉得郑庄公这人挺不错,既能干又善解人意,值得深交。

  入冬后,鲁隐公决定投桃报李,策应郑国的军事行动,于是在鲁、齐交界的防地与齐僖公会面,筹划攻击宋国。

  本来防地会晤郑庄公也要参加的,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他的行程,因为郑国遭到了北戎空前大规模的南侵。

  戎人自古以来就是周王朝北部区域所有诸侯国的心腹大患,他们战法凶悍,来去如风,又循环不竭地需要依靠劫掠中原民族以获取生活物资,赶也赶不走,防又防不住,甩还甩不脱,以至于大家都谈戎色变,不胜其苦。

  于是,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静观郑国如何应对这次严重的危机。

  郑公子突却对戎人有独到的评价,他认为“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简而言之,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针对戎人的这些特点,公子突制定了诱敌轻进然后伏兵围歼的战术。果不其然,戎军前部贪功冒进,被佯装败退的郑军前部引入了包围圈。郑军大夫祝聃率领三股伏兵将戎军拦腰截断,全歼戎军前部。戎军后部一溃千里,郑军随后掩杀,大获全胜。

  犹如吊环比赛中一整套漂亮的空翻转体动作后,加上一个气定神闲的稳稳落地一样,郑庄公谈笑间使戎人灰飞烟灭,终于完成了对鲁国的最后一击。

  芳心暗许的鲁隐公再也不想在郑庄公面前作任何的遮掩与挣扎,他预备毫无保留地向郑庄公敞开心扉了。

  公元前713年正月,在凛冽的寒风中,郑庄公和齐僖公、鲁隐公于鲁国的中丘正式会晤。2月25日,复在鲁国的邓地结盟,一张撒向宋国的大网就此束口了。

 

 

 


见与宋、卫的盟期指日可待,郑庄公又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另一项勾引鲁国的计划,这项计划有个鲜明的主题,叫“祊易许田”,翻译成白话就是“用祊地的田交换许地的田”。
  西周时,周天子每隔几年就要到王朝各地巡狩,一方面祭祀名山大川,一方面考察诸侯政绩。
  说到祭祀名山大川,有一个地方不得不祭,那就是泰山。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泰山为开天大神盘古的头颅所化。它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
  由于泰山与脚下平原的相对高度差有1300米左右,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使人登临后产生“一览众山小”的强烈感觉。
  此外,泰山山脉绵延100余公里,盘亘在约426平方公里的宽广范围内,博大厚重,自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镇坤维而不摇”的威仪。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泰山秋景)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因为天生具备这些资质,泰山渐渐地与一种华夏传统文化礼仪——封禅扯上了关系。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的政治首领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泰山封禅剧场版)
  封禅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起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封禅典礼较为简陋,以祭天为例,仅仅就是找个高地(如果没有现成的高地,那就人工筑造一个高高的祭坛,例如公元前26世纪黄帝修的明堂、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在鄜邑修的高台、以及现存于北京的天坛都是此类)拜祭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使人民不至于遭受饥荒,不被邪魅侵害。
  【长篇连载】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北京天坛)
  后来,封禅呈现出了两个发展趋势。
  一个是高地要尽可能的高,因为地势高自然就和天隔得近,隔得近才显得虔诚,有什么请求也方便让天神听得更清楚,这个道理就跟许多爹爹娭毑即便家中供有神案,也还非得跑到庙里拜菩萨一样。
  另一个趋势就是从单纯的祈求上天,变成了祈求上天的同时还要假传天意。
  假传什么天意?当然不可能是某架民航客机上安装了炸弹,也不可能是某位政治领袖假公济私和异性通奸,而是并且不约而同地都是宣扬“受命于天”。也就是说昭告四方,我的权力是由上天授予,神圣不可侵犯,尔等切勿挑战。
  现在同学们都看到了,泰山那么高峻,又那么有威仪,简直就是为封禅而生的一处绝佳场所。因此自古以来的帝王都把“泰山封禅”当作了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周天子自然也不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