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种颠倒 & 四瀑流

 gioialoveyoga 2015-11-20

四种颠倒(vipallaasa)─ 概念的净化

佛陀说《大念住经》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佛祖当时只讲「四念住」,而不是三念住、五念住或六念住呢?因为要用「四念住」来对治众生的四根本颠倒。颠倒,巴利文称「唯怕那剎」,它是指心思的错误谬见有歪曲事实之义。众生的四种颠倒即︰
1. 不净视为净;
2. 苦视为乐;
3. 无常视为常;
4. 无我视为我。

1. 不净视为净
何谓不净视为净呢?所谓不净,就是指我们这个躯体、这个肉身是一个臭皮囊;由于无明作祟使我们停留在肉体的迷恋,而无法透视到这肉体的原本面目,所以,便以不净视为净。何以见得不净呢?民以食为天,一生人,我们为了忙于照顾这副躯体,饲养它最好的食物,让它吃得饱满。到了隔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要做的,是什么事?就是赶着去「恒生银行 - 存款」(厕所),储存一堆「黄金」。「黄金」来自何处呢?不就是我们所纳入的食物,经过消化系统而得来。

生活中的例行公事,纳入排泄人人如此制造污垢物,但有几人能从中领悟,明透此污身之理?不单如此,连眼、耳、鼻、舌、身,都要不时清理,否则那里就会储存有「黄金」,鼻孔如是,口腔又如是,全身都是如此啊,那从头顶到脚趾何处得干凈﹗

看电视的洗发液广告,貌美小姐的一头秀发随风轻盈飘逸就摄收不少之俊美少男,这类广告带出了错误颠倒的讯息,在告诉人只爱秀发不爱人,一旦发现有头皮屑的秀发就弃之不要。最可笑的是那些观赏时装作秀的先生女士,对那些在台上走猫步的模特儿,各各瘦骨仙的精湛演出拍烂手掌。其实在看什么呢,就是在看一副臭皮囊,一具行尸走肉。这样说好像很「核突」,但事实就是如此呀﹗生活中的需要品被那些商家一直不断鼓吹迷执思想,众生被迷惑了,就以不净视为净。美容产品把真相遮掩了,丑处可涂浓遮盖着隐人眼目。众生就是如此以不净视为净。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有个新出家的比丘,随着僧众入村托钵。在一户人家门前接受供养之时,被一位长得是漂亮的千金小姐所迷,弄得整个人魂飞魄散,回到树林躲在自己的茅棚里发傻呆,连钵里的午饭都忘了吃。这位新比丘,自从那天起便一天比一天消瘦,无心思念道法,患上了单思病。一个星期之后,其他比丘便将这件事禀告佛陀。适巧七天之后,那名富家小姐病死了,她的家人来向佛陀报死讯,同时请示佛陀如何处理后事。佛陀吩咐他们暂时不要埋葬,将尸体放在树林,该家人按照佛陀的指示将女尸弃于林中。佛陀隔日早上差人带领那个单思病比丘到该树林看女尸,佛陀对着单思比丘问道︰「喏,你看﹗这个你念念不忘的千金小姐还美丽吗?」单思比丘望住那日夜思念的偶像,今天却变了尸体,他的欲念顿挫,被死尸的丑相击破。佛陀于是跟他说,你留在此守护这个尸体,佛陀的用意无非就是要他彻底觉悟,摆脱色欲之心。在连续几天的观照下让他看清了尸变之相,从一般死相至肿账、从完尸到破裂,使到他心中完美的身相,就随着这副丑相连根拔除掉、消灭了。醒觉过来后,他马上跑回去树林向佛陀告解。这就是我们众生的颠倒,牢执这污垢之身不净视为净。


2. 苦视为乐
什么是「苦视为乐」?这里所指的苦,是一种受。这种感受,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昨天我们讲过,受有三种即乐受、苦受、舍受。这三种受,都包含在苦之内。任何时候,无论是我们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所带来的感受无论是乐是苦,始终都是苦。

何以见得?当我们看见一件很漂亮的东西、很喜欢,于是想尽办法去占有它。当占有了,我们的担心跟着来了,烦恼跟着来了,担心这件所喜爱的东西会失去。简单来说,是乐极生悲了。乐受背后就有苦,而苦受呢,不用说,苦受之中就是苦上加苦。那么,舍受有没有苦呢?舍受也有苦。比方说,那个你一见就光火的人,无论你走在大街,走到小巷都遇见他,去到餐馆又遇见他,你说怎么办?聪明的人,会教你当作没看到。不过,这些是阿Q精神,你是看到的,但自我安慰,说没有见着。是不是苦?也是苦这叫做怨憎会苦。因此,廿四小时,无论那一剎那你是快乐的,抑或悲伤的,都是包含在苦之内。

然而,生活上有很多物质可以替我们暂时消除苦,比如药丸之类。头疼?不用怕,有止痛药,一粒吞下去即刻止痛。这样的止,可以治根吗?不能呀,只是暂时止痛。可是,我们却认为这痛除了不再有苦。痛楚是苦而苦未必是痛楚,苦的含义概括了一切身心上的不适意之受。


3. 无常视为常
无常是世间的迁流状态,万事万物都被无常吞噬,物质界有成住坏空的现象,经常人话山河变色大地有沧海桑田之变异;自然界中的气候四季在相互交替的接驳,呈现令人陶醉的美丽景色,春去秋来所显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个无常。因了无常世间才能得于营运操作,宇宙方能出现星罗棋布的天空,生理系统才有新陈代谢之现象。若不然,万物滞留不进不退,十年如一日,那世间会变成如何?但世人遍遍是缘木求鱼,要将无常化为常。

这个无常的道理,佛陀恐怕人们听不明白,因此以生老病死劝化众生修习佛法出离无常之网。致使那个没有形象、隐藏在肉身里头的精神状态,念念不住的在生、住、异、灭着。就看我们的思想念头──一个生起,然后停留在那里发展,想要做什么事情等,人在这里,但心已跑去了。接着念头又变了然后又灭了。过后,另一念头又浮起如此推类循环。这剎那剎那在变的思想,也是无常的道理。成住坏来讲。因此,佛家以物理上的无常变化称之为成住坏空;于生理上的无常变化称生老病死;在心理上的无常变化称生住异灭。

无常的道理早在佛陀之前,中国诸多的文字家及诗家都有提及,只不过是他们无法突破它,反被无常所挫而变成无奈。李白的诗很美很动人,但是你用佛法来看,便看到其遗憾;用理性来看,便没有什么,小儿科。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自天上来,直奔大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霜」,这几句话形容了什么?就是无常的道理。这几句话显示了什么?也还是无常的真相。然而,李白只看到无奈,因此教诫人︰「天生我才必有用,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呀,他鼓励的是什么?借酒消愁﹗目的是什么?将愁苦暂时摆在一边。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是不是?他自知在苦之内,但无法突破,要借用种饮品,将自己麻醉暂时忘记苦。

人们藉以物质、及感官享受来忘记苦,比如没事情干,便租影带回家看,看呀看,便打发了时间,其实,这也是苦。依佛法看,我们既然在苦之中,便直接去认识它,与苦共舞,而不是苦中作乐。当然,你要自备有一番工夫才可以与苦共舞,否则也还是仍纠缠在苦呼哀哉中。

世间万事万物,每朝每刻都在变;因此,变幻是永恒不变的定律。在《八大人觉经》有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现下所居住的这个星球、这个世间,一直不断在变异,而且是不断朝毁坏方面的变异。

事物是无常的,但是我们众生颠倒呀,我们要求「常」,要求永恒。怎么样要求「常」呢?男女之间的海誓山盟,今生今世爱心永恒不变。真的永恒不变吗?佛陀都已经讲了︰剎那剎那都在变。我们东方的罗密欧,你们知道吗?就是《梁山伯祝英台》,那出戏的结局是怎样的?就是鸳鸯蝴蝶梦,两人化为一对蝴蝶了。以普通的眼光来看,真是可歌可泣伟大的爱情;以佛法来看,则是凄惨不幸的结局。为什么?因为两者从人身堕落为畜生,化为蝴蝶。梁山伯说︰「虽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了立个山盟海誓,去发这些「豆腐誓」,多危险而脆弱呢﹗人人各有不同业报,哪能够希冀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就是不了解无常之道理所致。

这里不是向你们泼冷水,在座有已婚者和未婚者吧?没关系,我只是提醒你们,不要乐极生悲,要知道无常的真理。记得向你们的对象说这一句话、彼此一起发这个共同的理性誓愿吧︰「虽然咱们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能够同年同月同日证。」即是共同证悟,这样子,你的爱情才够理智。倘若你不将「死」改为「证」,那么便成了「一了不了」而不是一了百了,是「不了」,因为被套上「不了情呀」﹗


4. 无我视为我
第四个颠倒,是「无我视为我」。佛家讲,世界万有都是没有一个主体或实体的,是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于是因缘所灭。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执着这是固体、这是固定、这个是「我」。就如我们这副色身,大家回头看一看吧,从婴儿的时候,到现下的你,这个身体是否一样的呢?已经千变万化,对不对?在将来的日子,它仍会变化。

假使这个身体是你,你有名有姓有身分证,为什么没有权力抑止它、阻止不了它要变?原因在于它是因缘所生。这个色身是我的、是我自己的?但是我没有办法去控制它呀。佛陀说,世间上有三件事,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包括佛陀本身都做不到)︰【在自然法则里,生命不断朝向衰老、不断朝向疾病、不断朝向死亡,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人人皆会变成老迈,不论国王平民、甚至佛陀本身都无法避免老迈。病痛也是一样,甚至我们伟大的佛陀,在八十高龄那一年都要承受捱背脊痛,直至他涅盘为止。佛陀已出三界,为什么还有病痛?因为这是副肉体。在南传,我们看佛陀,是以一种人格化的角度,跟我们一样,同样有生老病死。不同之处,是他病中领受苦这一环节的时候,便跟凡人不同。我们在喊辛苦,他则不用,还可以走一段很长的路到拘尸那城取涅盘,甚至还讲了一部完美的《大涅盘经》。倘若是我们平凡的人,同样情况之下,已病至神智不清,老爸的姓都忘了,但佛陀还能够一字一字地讲经,因为佛陀只是身体感病,心不病。

这副身体原本是空无主体,但是我们执着了,以为它是我的;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小被父母灌输「我的宝贝子」,进入学校受教育的时候,又再被灌输「我是好学生」,到了出来社会工作,又是以「我是大学生」,甚至临终将要归西,还是牢执「我要死了」。所以这个「我」已经变成一股很强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懂得讲。要摆脱这个「我」,可真的不简单,唯有借助于佛陀的『四念住』法,即可以破解四颠倒。

昨天我们已介绍过,『四念住』中所讲的「清净」。清净即是相对于污染,我们人心中太多污染,需要清净一番。所谓的污染有些什么?即「烦恼」巴利文称之为「给你傻」。由于烦恼而促成污染,因了烦恼造成人傻。烦恼另称为「惑」,其中又分为见惑与思惑。而见惑的影响力最为严重,世人有着太多污染的见解,我们要去净化它们。有些什么不正确的见解呢?在佛法来说,六根本烦恼的恶见也。人的行为受到见解左右,见解错误,所行所为便都是错误;见解正确,所行所为便都是正确。在《大念住经》的开始就提到──「能导至清净」,这个清净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净化我们的见解,消除这五种恶见。由于恶见,便会带来污染,产生烦恼,我们要借着『四念住』来净化它。



四 瀑 流───生命中的冲击
为什么『四念住』会导至清净?因为借着观照身、受、心、法,从中就可以破解恶见。所谓的「念」在巴利文是「沙帝」,在一切佛法的修行中,任何修行皆不能够没有「念」。「念」是一个清醒意识状态,分明清晰之下的认知。经典里举例,「念」就像一道防堤,又如一座岛屿;洪水来的时候,防堤可保护家园,在茫茫大海之中,岛屿就是安稳可靠的地方。所以,「念」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经典里讲「一切瀑流之中,念是最好的防堤。」世人生活在瀑流之中,正所谓红尘滚滚,许多人随波逐浪而生活,但仍无法挡住汹涌的瀑流时常都被冲倒。

人生有着哪些瀑流?佛陀称谓共有四种瀑流冲向生命,亦即是与我人时刻相冲的克星。在经典上瀑流的原文是「噢克」(ogha),分为四类即︰
欲瀑流 (kama-ogha)、
见瀑流 (ditthi-ogha)、
有瀑流 (bhava-ogha)、
无明瀑流 (avijja-ogha)。

欲 瀑 流(kama-ogha)
所谓的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欲的冲激。欲,就是一种渴望、追求、要求、想占有、有希冀之心。我们常人的生活离不开五欲,被五欲牵引着,时常闹情不自禁,就是很容易被欲瀑流冲倒,最后自甘堕落。

我人双眼日看夜看、东张西望都离不开色尘,形形色色,五颜六色冲到心花怒放。比如,色来找眼,心来接受,好看的就想要多看几眼。常言道︰「色不迷人人自迷」,为什么?心中对眼目所睹之情景起了分别,产生追逐,就是欲。声音也是如此,觉得某位歌星唱的好听,便死命追求。就像最近的一个影迷追求影星偶像闹出跳海的悲剧,就是被欲所驱使弄得神智不清。又如,逛百货公司看到种种货品样样想要,但手中钱银不足无法如偿,在欲取不得之下回返到家中还是在惦念着而弄得茶饭不思。

在这个物欲横行,人心不古的时代,生活上的品味讲究,皆以物质成为一种衡量生活的价值标准;正所谓欲海难填,在加上这五颜六色的色、声、香、味、触,每时每刻都会促生欲望。这个欲瀑流是那么的汹涌,我们又如何站得稳双脚?就是靠「念」。

佛陀说︰「当你看的时候,止于看就好了;当你听的时候,止于听就好了;当你嗅的时候,止于嗅就好了。」这意思是说,当你修禅的时候听到声音,知道是声音就好了,不要去理会它是男声女声或什么声,个中差别就在这里。声音来时知道是声音,就是念的作用。念在唤醒你,叫你千万不要掉到欲望的陷阱内,即以「知道,知道,知道」这口诀来抑止它,这个「知道」就涵有唤醒的作用。

「念」分两种,一是要在心中系念,是初学所用;另一种只是意会,知道就够了。就像银行的出纳员,初学数钞票,要念着一二三四来数,上手了,便不用再念数目,心中意会就行了。我们要扎实地做好初步的基本工夫,如行禅提左脚、右脚之时都先要一一以心系念于左于右,不可只是于心中意会即算,否则,欲瀑流一来,就不知道被冲到那里去了。又如,要学少林拳,先要学扎马的道理一样;要不然,拳头打出来便没有劲力。

见 瀑 流 (ditthi-ogha)
见瀑流,就是指不正确的见解,邪思恶见也是时时刻刻冲激着我们的。思想与恶见左右着人生观佛法以恶见来称之,恶见有多少?不多不少合起来是五种,即:邪见、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一邪见︰通俗来讲邪恶见解即凡是令人们产生禁忌、畏惧感的见解皆是。比方香港人禁忌怕见光头和尚,认为会带来不吉利。尤其是执着于风水的人更加多诸禁忌,生活上引生众多约束,犹如被无形巨石压制不能动弹。

二是边见︰边是倾向一边的意思,为极端不能圆融之义。又分为有「常见」与「断见」二种极端。「常见」是认为人死后便变作鬼,下地狱,永远如此一成不变之见解。至于另一种的「断见」,这是很要不得的思想,比如认为人死后就是一了百了,没有地狱天堂,没有因果报应。认为人死了就了结、就完了,这就属于断见,含有断灭之义。上述两种边见,就是歪向一边。

三是戒禁取见。戒是一种规条,禁是一种禁止,取就是所受持的;指依照一种不合理、不合逻辑的规条,然后去奉行,藉此达成心愿的见解。比如,中国人家里有丧事的七七四十九日期间,不准看电视、剪头发,家中所有镜子统统要用白纸封起来就是。又如,日前提及过的,马来西亚的印度教徒在庆祝大宝森节时实践持斋苦行数天,然后在正日以铁枝或铁钩穿插身体,或手执持利刀斩向自身,种种凶悍不忍睹的自残自伤举动,目的是「还愿」。世间上很多民族带有怪怪奇奇的风俗都涵盖着戒禁取见的倾向。

四是身见。指执着了这副身体,认定这个色身是我,我是某某人,由此而成我见。由于身见,产生了一个三角关系──你、我、他的社会架构。终日在你、我、他之间设下对立生活状态,民族与民族之争,家族与家族之鬬,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让在当中引生肤色歧视的分别心。一切的鬬争,都是这个缘因。为什么?因为靠这肤色不同───身见,导至于一种民族意识的分别。

五是见取见。即是先入为主的主观见解。就如我们华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文化比其他人来得优胜,牢执吃饭一定要用筷子,用手抓食的,就是没有文化。见取见会障碍我们对事物的看待,失去客观的态度。

有瀑流 (bhava-ogha)
第三种有瀑流。有,就是存有之义,产生一种希望重生、再有的意思。比如,我们有今生,便希望有来生,生生世世,是一种图谋。基本上很多宗教都是以存有为饵引人入教。比如,跟信徒们讲信主得救、投入主的怀抱,于是他们觉得有个地方可去,有个归宿,心中于是产生一个渴望,以为双眼一合的时候就肯定可以蒙主招恩投生伊甸园。

无 明 瀑 流 (avijja-ogha)
第四个是无明瀑流,是所有瀑流之中最厉害、最强烈的一个。无明是指没有理智,缺乏智慧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暴发的一股冲动的力量。请问,谁不曾冲动过?冲动就是无明的推使,因为心智被遮盖了,失去分辨与判断的智力,按情绪来行事。由于没有筑好「念」的防堤,无明火一起,焚烧心智而盲失造成行差踏错。被无明遮盖的时候,我们便跌入「受」的陷阱。这个受于是统领指挥心识,生起非置人于死地的念头。这无明瀑流好可怕,是四个瀑流中的老大,它有一触即发的功能,其他三个便很容易跟着来。因此,「念」是时时刻刻照着,念念分明的射灯。念有把持与清醒的作用。常言道︰「你做人要醒定一些」这句话,就是讲念的作用。

瀑流冲击下───心智暗钝无光
在四瀑流的冲击下不但会使人盲失造业,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禅修。修禅到达宁静之时,心平伏下来,便会出现境相。这些画像是根据个人的心境、性格、嗜好、业行而显现,致使没有形状、也有各种不同色彩的光。或许你已听别人提过,以为这是佛光,以为自己修到成果,佛来跟你打招呼,欢喜不得已。千万不可这样啊,这些形相都是从我们心中反映出来的。倘若你要证实,可以通过摄影机就可印证,最近有一种摄影仪器,以采用紫外线来拍摄,可以拍到在人身后的光环,然后根据以各类色彩来叙述个人的运程与个性。如果你想要拥有一张大放异彩的照片,记得在拍摄之前先静坐,心平静了才去拍。相比之下,另一些赶紧急促的人所拍出来的照片是全然不同的。这些光环,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视人心的状况而论。当中的差异是从何而来,就是在欲瀑流、见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的覆盖之下,令我们暗钝无光。一般上的禅修者在心得定之后都会有光环显现,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到,但别人可以看到。至于光不显现,那是因为自己的「电力不足」,意思是身体的正气不够。佛陀由于心清净了,时时刻刻都是光辉耀扬,人们因此看到他身上的毫光。

其外,有一些人由于他们的业行,在禅修时会看到人像,如一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或者所喜爱的、憎恨的人之影像,这些都是心里的遗迹在定境中浮现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是以「知道、知道、知道」去化解它,这个「知道」的念力就如筑起防堤,不让外境侵入,也不要使自己的意识陷进去,掉入思潮。即等于挥动于「念」铸造出来的一把利剑,见佛斩佛,见魔斩魔,一切迎刃而解便可驱除烦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使用这个「念力」,尤其是在香港这个忙碌急燥的环境,更要以「念力」来扺挡汹涌的生活急流,时常保持一片清晰的警惕心,慢慢累积了扎实的工夫,当「念力」功厚,在任何时候面对大浪,你也站得稳,招架得来,才不会随波逐浪而去。



第一、欲如意足
第二、念如意足
第三、进如意足
第四、慧如意足
 
 
第一、欲如意足
欲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愿。我们必须发于大愿,希望我们的愿能随心圆满。学佛要发大愿,有此大愿就会产生大力,有愿有力,则愿力能够圆满。如果只具有希望——愿,却光想而不去做,则于事不能如意,事业难以成就;修行,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必须去实行道业、推动道业,有修行而无道业,何具镜花水月?有修行一定要有道业,“修”是发愿,“道”是路,只站在原地不断地发愿,却不肯去行走,就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愿能如意,就必须发大心,所谓“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就称为“欲如意足”。

第二、念如意足
念即心念。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心存正念,众生的烦恼都从欲念起,所以想去除烦恼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念,心念正确则事事如意。必须存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的念,才能圆满如意。
 
第三、进如意足
进即精进。“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距离非常遥远,若是想到达圣人的境域,一定要自起步开始。不过要注意的是,若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在路上行走时,要认清方向,如果方针稍有偏差,距离目标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进如意足”就是希望我们精进的方向能够正确,目标方向若正确无误,则能如我们所愿,到达目的地。设若只在原地打转或迷途误入“迷魂阵”,则目标越来越乱,不知所从。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这份“进如意足”正精进的行动,才能达成愿望。

第四、慧如意足
慧即智慧。我们若能够对佛法有一份正确的认识,那么,要到达修行的目标就很容易了。“足”字是表示以人的双脚去进行、去实行;进一步而言就是福慧双修。福与慧如双足,若只有一只脚则不能前进,一定要两只脚才能够“进步”;所以,修福之时一定要修慧,修慧的同时必定要修福,福慧双修就称为如意足。有福则有众生缘,有众生缘就能具足一切福业;有智慧则能领导众生,所以福与慧两者一定要双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