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世界的真相

 觉照自在 2022-10-30 发布于山东
186个笔记




序 森林中的功课



通常,这些僧侣不扮演村庄法师的角色,他们不教学、不研究古老的经典语言。他们的目的是要过充实的生活,和证悟佛陀所教导的智慧之道。





阿姜·查的教导包括所谓的“佛教的禅修心要”,直接简单地让心平静地修行,观察自己的心等内观禅法。这种具足正念或观禅的佛教修行法,已在西方快速发展起来。曾在森林道场参学过,或曾密集禅修的僧众和居士们,他们的教导直接训练我们的身心和思想。这种方法教我们如何对治贪欲、畏惧和悲伤,以及如何学习忍耐、智慧和无我的悲心。





当阿姜·查还是个年轻僧侣时,在他父亲临终的前几天,他坐在父亲的病床前,直接面对死亡,这对他而言,得到非常大的启发。阿姜·查说:“当我们不了解死时,生命可能会非常困惑。”(因为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后往何处去。)





在修行上,他拥有勇敢的特质。最后,他增加了智慧、喜悦和帮助他人的不可思议的能力。





他鼓励我们“不要迷失在情绪和忧虑中”,而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清楚地观察心和世间的本质。





“修行佛法和了解真谛,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之事。何不由现在开始?”阿姜·查以这种简单的风格对我们直接开示,他邀请我们来体验内心的平静,并探讨世界与生命的真相。我们何不由现在开始?



第一章 我们为何生于此



我的气将尽,声音也将消失,像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身体会逐渐衰老而灭去,佛陀称之为灭尽、衰坏。





当我们出生时,不可避免地,我们带着与生俱来的老、病、死而来。





现在我们的身体是结实的,像坚硬的冰一样,起初是水,后来变成冰,最后又融为水;你可以看到自身的衰坏吗?看看这个身体吧,它每天都在老化,头发在老化,指甲在老化,一切都在老化。你以前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是吗?大概比现在小多了,而今已长大成人。随着自然的法则,身体的衰坏就像冰块融化一般,不久就会消失。





他们惧怕这具骷髅,从不去思考这具骷髅的意义。





而他们一直都和骷髅睡在一起啊!穿衣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任何事都和它在一起,而他们竟然会害怕。





这表示人们对自己是多么陌生,多可怜啊!他们总是往外看,看树、看别人、看外在的事物,说道:“这个是大的”、“那个是小的”、“这是短的”、“那是长的”。他们忙着看其他东西,却从不观察自己。





佛陀说“去寻找你们的归宿”,意思是要你们去寻找自己的“心”,这颗心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不看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时间去看不重要的事物,例如,当他们在清扫房子时,他们可能会很尽力地打扫房子、洗涤餐具等,却不看看自己的心。他们的心可能不清净,也许正在生气,摆着一张臭脸在洗碗盘。





心才是真正的依止处,别无他物可依止。





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出生?”有些人不知道,他们想要快乐,但痛苦却不曾止息过。无论贫富、老少,同样受苦。一切都是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智慧,穷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拥有的不够多;有钱人也不快乐,因为他们有太多事情要照料。





你也许能让牙医检查你的牙齿,然而即使他能把牙齿医治好,它们终究要步上它们的自然法则——生、住、异、灭,最后,甚至这牙医也有同样的问题。





一切事物终归败坏,这是我们精力还旺盛时就应该观察到的





许多人在寻找功德,然而我没看到在寻找离恶之道的人,他们热衷于获得功德,却不知道在何处存放它;这好像想要去染一件肮脏的布,却不先把它清洗干净一般。





当人们想要做坏事时,最初他们必定会四处张望,看看是否有人在看他,“我妈妈会看到我吗?”“我先生会看到我吗?”“孩子们会看到我吗?”“我太太会看到我吗?”……如果没有人看到,那么他们会立刻去做坏事。这是侮辱他们自己,他们说没有人看到,所以在别人发现之前,他们很快地把坏事做完。他们是什么呢?难道他们不是“某个人”吗?





如果你自我观察,你会了解自己。





如果我们的心美好又善良,就会有微笑在我们心中,然而,大部分人很难有时间微笑,不是吗?我们只能在事情合我们的意时才微笑。他们要别人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这是你们如何寻求的快乐之道吗?有可能让世上的每个人只说让人愉快的事吗?若是这样,你什么时候才会找到幸福呢?





当别人谈论使我们欢喜的事物时,我们会微笑;如果他们说的是让我们生气的事,我们便会皱眉。我们怎能要求别人每天都说我们喜欢听的话呢?可能吗?





只要说声“如此而已”,这就够了,你的嗔心会立刻停止。如果你仍然不了解,那么深入观察这件事;如果了解,当起嗔心时,你可以说“如此而已”来止息嗔心,因为嗔心也是无常的。



第二章 生活在世界的真相中



如果你的心已经很平静,“想”是不必要的,智慧会自然生起。





不要强迫出入息变长或变短,顺其自然,不要给呼吸任何压力,让它顺畅地出入,不要控制每一次的出入息。





你必须保持觉知,让气息顺畅地出入,不要强迫呼吸,让空气自然地出入,要有坚定的心。





不要执著,让呼吸自然进行,心会变得平静。





无论你是被外尘所吸引,或是对外尘感到厌恶,你可以告诉自己:“它是无常的。”





过去,你一直在姑息纵容你的烦恼,现在,你必须知道你的烦恼如何生起,而且不要让烦恼来干扰你。





不妄语,说话要老实,这也是断除烦恼的一种方法。你必须诚实和真诚。





一旦持戒清净,对别人会很诚实、仁慈,这会带来满足,无忧无虑,不会有悔恨。





佛陀教我们去深思快乐背后所隐藏的苦。通常当心生喜乐时,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它。真正的平静被这虚假的快乐所遮盖,快乐不是必然的或永久的,而是一种隐藏的烦恼,每个人都喜欢快乐,因为我们喜欢某些事物,所以会产生快乐;一旦所喜欢的事物变成不喜欢了,就会产生痛苦。我们必须思考这种快乐,观察它的无常和局限,一旦事物改变,痛苦便生起。痛苦也是无常的,不要认为它是固定不变或绝对的,这种思考叫做“过患思维”,即思考因缘和合的世间的缺失和局限。





当心碰到外尘时,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这是修行之所在。





如果有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该努力改正、改进,这是聪明人修行的方式。





有智慧的人不轻信,在相信或不相信之前,他会敞开心怀去倾听,然后仔细思量那件事情的真相。





佛陀说:你无须为那些不是错误的事或恶事感到羞耻。如果你不相信,就说你不相信,这是对的。在这里,佛陀的行为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有时,你甚至可以从小孩子身上学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





有些人说:“我没有时间修行佛法。”我说:“那么,你怎么会有时间呼吸?”这是重点。他们如何找时间呼吸?呼吸对人的生命非常重要,如果他们把修行佛法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他们就会把修行佛法看得跟呼吸一样重要,那么他们就会找时间修行了。





当他看到有条纹的蛇皮时,他会立刻把它丢掉,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这是一条蛇,放下。”看到蛇时,他知道要做什么,比别人告诉他更清楚。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危险,蛇会咬人。同样的,如果我们修行,当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真相时,我们不会去碰有害的事物。





我洞察人性,就像有人有个装满水的瓶子,却要求更多的水,没有地方容纳,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教他们,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倒更多水进去,只会溢出来;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就会有空间容纳水,施者和接受者都能获益。





当没有人想“接受”时,你不能把许多精力花在“给予”上。





真理自行创造真理。佛陀创造真理了吗?没有,佛陀只是发现真理:知道一切事物的本质,之后,他开始宣说真理。无论佛陀是否出现在世间,真理依然是真理,佛陀只是拥有“法”(真理),并没有创造真理,真理一直存在着。





只要你贪恋这个世间,就不可能平静,不得休息。如果你完全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就像牛车休息了,车轮不再转动。



第三章 今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生病,我们可能会请医生打针,当针刺入皮肤时,会有痛楚出现,当针被拔出时,痛便消失了,这是一般的痛苦,没什么问题,每个人都会体验到。而特别的苦是因为我们执著事物所生起的苦,这种苦就好像用充满毒药的针筒打了一针,这就不是一般的苦,而是一种到死才会结束的苦,这类似从执著中生起的苦。





假如你们生病,必须住院,大部分的人都会想:“我不要死,我希望能好起来。”这是错误的想法,会导致痛苦。你必须这么想:“如果会好,我就会好起来;如果会死,我就会死。”这才是正确的想法。因为,毕竟你不能控制老、病、死。





无论你死或痊愈,都是意料中的事,你无须担忧。不计代价地想要康复,以及害怕会死的念头,这是一颗不了解世间法的心。你应该想:“如果我会好起来,那很好;如果不能好起来,那也无妨。”这样,我们无须害怕或哭泣,因为我们已经了解事物的本质了。





如果怒气真的属于我们,它应该会服从我们才对;如果它不服从我们,那就表示它只是一种假象罢了,可别受骗了。无论你的心是喜是悲,爱或恨,别受骗,那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





当痛苦生起,我们只会哭,而不会从中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必须努力观察这些事,去成为觉知者。





假设有两个人走在一起,看到一只鸭和一只鸡,其中一人说道:“为什么那只鸡不像这只鸭?为什么这只鸭不像那只鸡?”他希望鸡成为鸭子,希望鸭子变成鸡,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可能,那么,即使那个人穷其一生,想要把鸡变成鸭,把鸭变成鸡,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鸡就是鸡,鸭就是鸭。只要那个人有这种想法,他就会受苦。另一个人可能看鸡就是鸡,看鸭就是鸭,而它们就是这样,没有什么问题,他正确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如果你想把鸡变成鸭,或把鸭变成鸡,你真的会受苦。





希望事物恒常不变的人,就会有痛苦、烦恼,这是因为他对“无常”的无知。





“无常”指变异,“苦”是如果我们执著变异的事物,我们必然受苦,因为它们不是我们或我们的(无我)。





我们总是把它们当成我们自己或属于我们的,这表示你们不了解世俗谛。





当我们把身体分解时,看到的只是地、水、火、风而已,哪里找得到“人”呢?一个也没有。





如果在当下,我们了知无常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不是我们自己或属于我们,那么当它们崩溃瓦解时,我们便能坦然面对,因为它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如此而已,没有其他的了。





佛陀告诉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只是美好而已,不要执著它们。如果有愉快的感受,我们不应该执著这种感受。美、善是无常的,美、善也是不可靠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章 人世间的局限



当有正念时,则能清楚地觉知:“我想说话”、“我想去”、“我想坐”等意念,如此具足正念,自然会有“正知”,能够觉知“我现在正在走路”、“我正躺着”、“我正在经历某种心境”等身心状况。





放下一切执著,从善恶、财富、名誉、地位、苦乐中退出来吧!





如果你拥有财富和地位,那么,就让它只是财富与地位,别让它们成为你的身份,你只要利用它们来履行你的职责,然后就不去管它,你要不为所动。如果我们把这些事物作为禅修的对象,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不会被它干扰,不会有麻烦,我们的心不受影响,内心平静安定。最后,一切事物几乎都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人们选你当市议员:“好,我是市议员;不过,我又不是。”人们指派你当领导人:“我的确是,但又不是。”无论别人让你做什么,“我是,但又不是。”最后,我们又是谁呢?终究都会死的。



第五章 不确定的世界



一个绿色的小芒果,最后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成熟。它是同一个芒果,并非不同的芒果。小芒果,较大的和成熟的芒果是同一个芒果,只是它的状态改变。





善有形状吗?恶有形状吗?苦乐有形状吗?你找不到它们的,它们是圆的还是方的?短的还是长的?你看得到它们吗?这些是“名法”,它们不是物质,它们没有形状,然而我们知道它们确实存在。





人们只会分辨是非、善恶,对如何超越是非、善恶却一无所知,他们分辨长短,却对非长非短一无所知。





佛陀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佛陀知道这玻璃杯必定会被打破。每当你使用这玻璃杯时,你应该知道它随时会被打破,你了解吗?佛陀就是这样了解的,他在未破的玻璃中看到会破的玻璃,当时间到了,它会破碎,培养这种智慧。使用玻璃杯时,观察它,直到有一天,它从你的手中滑落,碎了,没关系,为什么没关系?因为在它打破前,你知道它会打破。





“了解无常”是圣者的“安全阀”,如果你有“安全阀”,你的心会平静下来。



第六章 生活的佛法



如果我们没有彻底了解苦和苦的原因,无论我们多努力,试着以自己的行为、想法或财富来去除痛苦,这样做是不可能去除苦的。只有通过清明的智慧和觉知,通过了解苦的本质,痛苦才会消失。





那些想要钱的人应该知道如何求财富,而且也要知道如何保管。如果你想要肉,你不能买了肉之后,就把它放在屋子里,它会腐烂发臭的。





名字、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只是暂时的。我们在出生后,才有名字,不是吗?还是当你出生时,就已经有名字了?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心不会高兴;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心不会难过。心不会受世间苦难的影响,因此修行便圆满了。





虽然你们读过一些佛经,但是你们仍然有贪、嗔、痴,不是吗?你的贪、嗔、痴从何生起?





我们不像婆罗门,他们会去你家说:“祝你幸福、健康,祝你长命百岁。”佛陀不会这么说,只凭这几句话,疾病如何痊愈?佛陀对待病患的方式是,去询问病人:“在你生病前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使你生病?”然后你告诉他如何发生的。“噢,吃这种药试试看。”如果这不是正确的药,试另一种药,如果这是正确的处方,就可以治疗这种病。这种方式是比较科学的





一切事物本来如此,它们本身不会引起痛苦,就如尖锐的荆棘一般,它会使你受苦吗?不会,它只是荆棘,不会干扰别人。如果你站在荆棘上面,那么你会受苦,为什么会受苦?因为你踩在荆棘上。荆棘只是荆棘,它不会伤害任何人,只有当你踩在荆棘上,你才会受苦,因为有“我”,所以我们受苦。





如果我们去惹它们,它们会反击。如果它们就在原地,它们不会干扰任何人。





无论别人说你什么,你不会在意,因为你的心已经放下,它是平静的





佛陀只教这些,现在我教你们,我只能告诉你这么多,我只能带你到道路的起点,想要回去的人可以回去,想要迈向解脱之道的人,可以继续前进,由你决定。



第七章 佛法真的很简单



善恶只在心中生起,如果你一直观察你的心,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主题,我保证你绝不会厌烦。





看见“嗔恨”这个词和亲自体验嗔恨是不同的,正如听到一个人的名字和见到本人是不一样的,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带给你真实的信仰。





有两种信仰,一种是盲目地信仰佛、法、僧,这种信仰经常让人们开始修行或出家;第二种是不可动摇的智信,这种信仰来自于自知。





你必须超越所有的语言文字和你全部的修行计划,然后你才能观察自己。如果你不自我观察,你绝不会知道真谛。





实际的经验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当你从树上掉下来时,你不会知道你掉落了几尺和几英寸,你只知道跌下来,感到疼痛。





佛陀不要我们去执著“我们所学过的有关心识的名相”,佛陀只要我们观察它们都是无常、苦和无我的,他教我们放下,当念头生起时,觉知它们,知道它们的生起,只有能觉知的心,才是被严格训练过的心。





智慧的唯一来源是去观察自己的心,只有这种学问才有终点,而且是真正有价值的学问。





你甚至不该对轻安和定产生执著,你也不要认为你拥有平静和轻安,因为如此一来,只会产生自我的假象,只会增长执著和愚痴,制造另一个炽热的铁球。





无论何种心念,都是无常的,是因缘和合的,它的本质是空的。





觉知者根据真相如实观察,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愉快或悲伤,这是真正的止息,没有生、老、病、死,超越了苦乐、善恶,超越了语言文字,不再轮回。





我并没有根据书上的名相来修行,我只是观察这个觉知者,如果他恨某人,问他:为什么恨某人;如果他爱某人,问他:为什么爱某人。探讨所有事物生起的缘由,你便能解决执著和憎恶的问题,并且把它们放下。觉知者觉知一切外境的生灭,并不断地修行,这是关键所在。





人们通常盲目地过活,他们对死亡的忽视,就像美食者尽情享用佳肴一样,从未想到他们必须排泄,当想上厕所时,却没有事先准备,结果不知道要去哪里。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不执著自我,这个事件以所说的话结束,我们不会受到伤害。





如果没有收信人,信会被退回。优雅地走过世间,不执著每件事的好坏成败,比丘会变得宁静,这是解脱之道。



第八章 纠正我们的知见



万事万物总有差别,知道这些差别后,要学习从异中求同。





我们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他人,学习去看一切事物背后的共同点,看看他们是如何的平等,如何的空,那么,你就知道如何明智地处理这些差别,而且不会执著它相同的地方。





如果心尚未解脱,观察每种状况的因果关系,直到完全认知,并能从中解脱出来。当心再度执著时,观察每一个新的情况,弄清真相,执著将无法生起。





你可以用力拉一根绳子的末端,如果另一端被黏住,绳子绝不会移动,为了让它松开,你必须找出哪里被黏住,你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必须精进修行,去找出我们的执著所在,去培养平静的心。





我们必须认知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本质,只有此时我们在这世间才可能有平静可言。



第九章 生活即修行



不要模仿他人的修行方式,或和其他人比较。观察自己的心是相当难的,又为何要增加评断他人的负担。





发自内心的慈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





最高境界,是圣者的境界,他们甚至不用思考是否犯戒,对或错,而能如法如仪,这种戒行来自了知四圣谛的智慧,因而能身体力行。





你必须观察你的身业和口业,观察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你观察身业和口业,知道它们在何种情况下会造成伤害,那么,你会开始控制你的身业和口业,并净化因与果。





由于心不动摇,你会根据事实观察所有事物的本质,当这种觉知继续不断时,智慧就产生了。





当所修之道得力时,觉知和观照的能力会增强。如果你能保持觉知,当烦恼生起时,它会消失;如果你精进于修道,烦恼会逐渐消失;如果你的道力薄弱,烦恼会再度生起,会产生执著、愚痴和悲伤。当戒、定、慧薄弱时,苦就会生起。





当你增长戒、定、慧三学时,其结果是最究竟的平静,这种平静的心,任何色尘和声音都无法干扰它,你最终会成为一位解脱的圣者。





一个伤口未痊愈的人,对苍蝇和蚊蚋会更警觉。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外境,因此节制感官是必要的,实际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要禁食很容易,要吃得少比较难,为了禅修而节制饮食更难。经常禁食,倒不如去学有正念的用餐,并知道你的食量,学习去区分需要和想要的不同。





无论别人批评你或是称赞你,都无分别;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如如不动。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当某人说他不好时,他会认为自己不好。请自我观察,如果他们是错的,别理他们;如果他们是对的,向他们学习。





你无须嫉妒他人,你可以自给自足,你可以自力更生。





我不与任何人争辩,如果你带了佛经或心理学的书来和我辩论,我不会辩论。我只会让你知道因与果,让你了解修行的方法,我们必须学习靠自己。





知道你自己的身心状况后,你也会知道他人的,一个人的脸部表情、言语、举手投足都源于他的心态。觉悟的佛陀能够了解人的身心状态,因为他已经历过,而且能以智慧观察他们的心态,正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已经历过童年,所以能了解孩子的行为。





有两棵树,如果你只为其中一棵树施肥和浇水,而不去管另一棵,哪一棵树会长大,哪一棵会枯死是非常明显的。





不要挑别人的毛病,如果他们行为不当,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如果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而他们不照着你所说的去做,那就到此为止。





当佛陀跟不同的老师学习时,他发现他们的修行方式并不究竟,但是他并不轻视他们,他还是谦逊、恭敬地向他们学习,这使他受益良多,然而他知道他们的修行法门并不圆满。当佛陀尚未证悟时,他没批评他们或想教他们;当他证悟后,他恭敬地想起那些教过他的老师,并且想要与他们分享他所证悟的智慧。





当你和烦恼作战时,请把经典放在一边。如果你按照某种模式来和烦恼作战,你将无法打败敌人。经文只提供范例,因为人们是根据记忆和概念来阅读经典。概念思想会产生误解,会带你到天上和地狱,极尽想象之能事,并超越你面前的简单事物。





如果你的心是平静的,你可以住在任何地方。





无论心是否平静,不要在意,只要你在修行,你就在造善因,并且能观察任何生起的事物。不要怕你不会成功或不得平静。如果你老实修行,你必定会有所进步,正如饮食者会感到饱足一样。



第十章 觉醒之路



观察因为有生死,所以必定受苦,佛陀知道必定有超越生死、痛苦的解脱之道。





当正念和清楚的了解一起作用时,它们的同伴——智慧总会生起来帮助它们完成任何任务。





有了正念,你会发现事物真正的主人,你认为这是你的世界,你的身体吗?这是世界的世界,身体的身体。如果你告诉身体,不要变老,它会听你的吗?你的胃会先获得允许才生病吗?我们只是使用这个色身,为什么不去找出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呢?





心看起来就像一个单一的点,像宇宙的中心,而心理状态就像来到这点上短期或长期停留的访客,好好观察这些访客,并熟悉他们画的生动图片,他们所描述的诱人的故事,去诱惑你跟着他们。





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这些访客能来访多少次?就在当下与访客对话,你会非常了解每一位访客,那么,你的心最后将趋于平静。





当身体疲倦时,就改变姿势,但不是你一冲动就改变姿势。首先,要知道你为什么想改变姿势,是身体疲倦、心神不定,还是懈怠?观察身体的疼痛,学习仔细观察。精进修行是心的问题,而非身体的问题,这指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心念的生灭,当好恶生起时,不会去跟着它们。如果我们没有正念,没有保持觉知,即使彻夜打坐或行禅,都不是正精进。





事实上,执著于平静比被干扰更糟,因为你还想去除干扰,你会以保持平静为满足,而不愿再进一步。





为了增长智慧,定力必须稳固地建立起来,要让心专注,就好像打开开关,而智慧就是所生起的光。如果没有开关,就没有灯光,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去玩开关,同样的道理,定力仿如空缺,而智慧是填满缺的食物。





佛陀意指觉知者,如果你已经成为觉知者,为什么还要反复念这些字呢?





有了智慧,所有的经验都成为观慧的来源。通常,我们喜欢赞美而不喜欢批评,如果我们以一颗清明的心来看待,我们把赞美和批评同样看做是空的,因此,我们能放下所有的事物,并找到内心的平静。





不要担心是否能开悟。当种树时,你种植、浇水、施肥、除害虫,如果这些事能正确地做,这些树会自然生长,它生长的速度如何,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从基本的步骤开始修行,要老实修行并觉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其他的事物也能一一觉知。





身体需要休息,而心是昼夜都觉醒着,这就是佛,觉者,觉醒的人,欢喜者,光明者。





在修行时,刚开始,我们像小孩子在学写字母,屡次把字母写得歪歪扭扭,不工整,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是坚持下去,如果我们不像这样过生活,还有什么适合我们做?





死亡是我们所有疑惑、所有问题的结束,就在当下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你明天不会死,你必须现在死去,你做得到吗?





当心不执著时,或对外物不感兴趣时,不受束缚时,一切事物会变得很清楚。





持续地去观察,当好事在你心中生起时,你会有什么反应,你高兴吗?你应该观察这高兴。或许你使用某物一段时间后,你会不喜欢它,想要给别人或把它卖掉。如果没有人买它,你甚至会把它丢掉。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经常不断改变,你必须观察它的特性,一旦你彻底了解这些事件中的一件,你会了解全部,它们全有相同的本质。



第十一章 心的证悟



当他环顾四周,他知道所有的生命都会衰坏,最后会死亡。没有任何事物是永久不变的,当他了解这点时,便会变得宁静。





了知所有生命的生灭,就像呼吸终止一样,他知道没有什么属于他,因此他的痛苦止息了。





你若越清楚了解事物的本质,你会有更大的动力。假定在回家的路上,你踩到一根大的荆棘,它深入你的脚底,由于疼痛,你觉得你不能再走了,突然有一只凶猛的老虎来了,你怕老虎把你给吃了,你忘记你的脚疼,站起来,立刻跑回家。





没有人能替我们修行,听别人说,我们无法断除疑惑。我们也许能暂时减少疑惑,但是疑惑仍会生起,到头来,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唯一能断除疑惑的方法是认真修行直到证得初果,此时,即可断除所有的疑惑。





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特性无所不在,它们就像粪便的气味,不论大小,臭味都是一样的。





我们只是使用这房子——色身,没有拥有它,如果我们认为它属于我们,当我们必须离开它时,我们会受苦。然而,事实上,并没有永恒的自我,没有什么坚固或不变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掌握的。





如果你只是从事知识研究,你的头会爆炸的。一旦你了解无我,生活的重担就会解除。你的家庭生活,你的工作,一切事情将容易得多。当你超越自我时,你不会再执著快乐,当你不再执著快乐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如果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的本质,我们旧的自我意识就会死去,因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我们所接触的所有感官对象为我们带来知识,我们不需要修饰它们。世间的利衰、毁誉、苦乐等,都是自己来的。如果你的心已经平静和有智慧,你可以仔细挑选。





真正的清净是无限的,是超越所有相对的事物和创造物的。





任何想强迫你变得平静的想法只是一种执著和欲望,而且会让你无法平静下来。





如果声音进来,我会看着这个觉知者,他和声音是分开的,他在观察“如果这不是心,那么它是什么?”我可以看到我的心和所缘境是分开的,就像这里的钵和水壶一样,心和声音根本没有联结。我一直以这种方法观察,之后,我了解,我看到什么把“能缘的心和所缘境”结合在一起,而当联结间断时,真正的平静出现了。





当我的头碰到枕头时,心里有个向内的转变,我不知道它转向何处,但是它像被打开的电流,向内流转,我的身体内有像爆炸般的大声,觉知的心似乎被洗炼过。经过那个点,心更深入,在里面,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没有什么进入那里,也没有什么能抵达。觉知意识停在里头一会儿,然后出来,不是我让它出来,我只是一个观察者,一个觉醒的人。





问题产生了:“那是什么?”答案也出来了:“这些事情只是如实、如是而已,不必怀疑。”只说这些,而我的心能够接受。





心是自然而然的,我没有以任何方法让它出入,我只是保持觉知和观察,我没有疑惑,只是继续打坐和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





有一条小船可以带你到解脱自在的彼岸,为什么不上船?抑或你比较喜欢泥沼、沼泽?任何时候我都可以涉水离开,然而,我正等着你。



第十二章 问师父的问题



如果你学会完全专注,那么你无须担心你已获得何种观智。请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自然会水到渠成。





问题不在于你坐多久,你必须用你的定力去深入观察身心的本质,而非暂时地沉溺在寂静之乐中,这才能让你真正地解脱。





要敏锐和明智,要知道自己的极限,这也是智慧。





的语言不是英语、泰语或梵语,它有它自己的语言,这对全人类都是一样的,是经验的语言。





概念和直接经验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任何人把手指放进热水都有相同的烫的经验,但是它能用不同语言中的许多单字来形容。





通过清楚、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本质,带给人们快乐,如果有任何宗教或修行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你喜欢,你可以称它为佛教。





佛法不是在书里找到的,如果你想知道佛陀所说的,你无须研读经典,只要观察自己的心。





如果我回答你的所有小问题,你绝不会了解疑惑的生灭过程。





你有疑惑吗?你的疑惑是什么?只有通过自我观察,你才会了解。





你会看到所有的事物是如何的生灭,请放下你所执著的事物,放下你的疑惑,观察疑惑,这是如何去除疑惑。





所有良好的修行,必定有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不执著。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法,你也不能黏着老师。如果一种法门能导致舍弃,不执著,那么,它就是正确的修行。





没有人能帮你修行,你也不能帮任何人修行。





如果强迫自己禅修,或强迫自己进入不熟练的状况也是另一种贪的形式。忍耐和忍辱是必要的,如果你的行为自然不造作,而且有正念,智慧自然会生起。





慢慢地躺下,并且试着保持觉知,直到你入睡。





智慧来自于能在所有姿势中保持正念。早晨,你一醒来就应该开始修行,直到你入睡。不要担心你能坐多久,重要的是,你能保持密切的观察,无论你是走,是坐,还是去浴室。





无论你经过什么地方,不要执著它,因为所有的事物都会生灭,最后,心会自然平衡,此时修行是自动自发的。





评断他人只会增长你的骄傲,改为观察自己。





你必须去掉你的聪明。一个装满脏的、不新鲜的水的杯子一定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当旧的水被倒掉后,这个杯子才有用。





由于我们的欲望,我们创造了这些概念。欲望使我们去分别,当事实只是“是什么”时,以这种方法观察它。





无论时间的长短,所有的事物都被因所限制。





把别人的业留给他们自己,不要执著他人或观察他人,如果我犯罪,是我受苦,你们不需要与我分担痛苦。





只告诉别人“什么是正确的”是不够的。你必须与所教的一致,对你自己和别人务必非常诚实,知道什么是清净,什么是不清净。





出家人的戒律的本质是观察意图,观察心,你必须要有智慧。





不要评断他人,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不需要去背负希望改变他们的担子。



附一:我们真正的归宿



佛陀说:凡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外在的事物,都是没有实体的,变异是它们的本质,请清楚地思考这事实。





你的财富、财产和你的家人,他们只名义上是你的,其实他们不属于你,他们属于自然。





在这世界上,没有谁能逃避死亡。





因缘和合的事物不属于我们,它们遵循自然的法则。





任何人都可以建造一间木屋或砖房,而佛陀教导我们:那不是我们真正的家,只是名义上是我们的,它是世俗的家;我们真正的家是内心的平静。





仔细观察,如果没有生,就没有死。你了解吗?





没有人能帮助你,你的家人和财物不能为你做任何事,现在,唯一能帮你的是清楚地觉知。因此不要犹豫,放下,全部放下。





以智慧观察他们变异的本质,让心平静,不受因缘和合的事物影响,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当我们到了生命的尽头时,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无法带走任何东西,所以在我们去世前,把一切事物放下不是更好吗?身外之物是沉重的负担,为什么不现在就放下?为什么还要费心拖着这些东西?



附二:来自森林寺院的阿姜·查



我发现某人走在道路的右边,将掉进水沟时,我会对他大喊:“往左边,往左边!”同样的,如果我看到另一个人走在路的左边,将掉进沟里,我会大喊:“往右边,往右边!”这是我教导的方式。无论你是哪种极端,无论你执著什么,我会说:“把它放下。放下左边的事物,放下右边的东西,回到中央,那么你会获得真实的法。”





只需观察什么生起,观察因和果,持续不断地观察。





如果快乐是真实的,那么它不应该消失,不是吗?你应该去观察这点,看看什么是真实的。这种观察,这种观慧会导致正见。





阿姜·查不强调任何特别的方法。他要弟子们一开始就学习内心的力量和独立修行,有必要时才问问题,要靠自己的能力来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心,并靠自己的智慧来说明自己的经验。





当欲望和期望生起时,要观察它的起因,观察痛苦的原因;当心不被欲望所束缚时,观察这寂静的心。



附三:阿姜·查略传



佛陀的教法虽然很广泛,然而在本质上却很单纯,只要心中保持“正念”,如果能观察内心生起的每个念头,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他有时发起费时且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由此去破除他们对平静的执著。他的重点在于内心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并强调严格的遵守戒律。





微信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