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台北故宫藏51件“高古玉”(五)

 天宇楼33 2015-11-20

新石器時代晚期 鐲形琮。灰青帶黃玉料,絕大部分帶極深的暗褐色,溫潤泛光澤。作亞腰形鐲形器,製作工整,厚薄微不一。器外壁刻御題詩。(詩文參見附錄十二)附銅膽。高 4.1公分 孔徑5.3公分 較厚 0.5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素系璧。青玉,灰脂色,滿布深淺不一的褐絲紋,半透明。全器為一單面鑽孔所剩下的鑽心所作成,外緣斜壁有多個磨面和磨稜;中孔單面桯鑽,方向與原器之鑽孔方向相反,孔壁亦斜而有旋轉紋,上口大,底口小而留有毛邊。表面光素溫潤。可能係用製作大璧中孔所剩之圓片加工而成。直徑6.66-6.57公分 孔徑2.4-2.02公分 0.6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 玉璧。可能原為新石器時代華西地區,龍山文化或齊家文化光素玉璧,這樣的素璧在西周墓葬中還有發現。器表的綠色可能是銅綠沁,有待日後分析研究。流傳至明清時,加刻了仿古花紋,一面為冏紋與蟬紋,一面似為穿環龍紋,並染上褐紅色。乾隆皇帝珍藏之,為之賦御製詩,命玉工將詩句刻於玉璧周緣,「三千年上物,博古閣中藏,質泯瑕疵玷,得無似此忘。乾隆壬子御題」,更為之加配紫檀木座,木座中央作「圭」形,上刻星斗,下琢海浪與山石,象徵天地;中段雕御製銘,並嵌以銀絲。外徑14.9公分 內徑6.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舊玉圓(玉勒)。白玉,有片狀赭斑。全器作圓柱體,上下有通心圓形穿。外壁兩端及中央各有細帶紋一道,帶紋間琢圖案紋飾。自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歷代都有玉管的製作,既可串連多件玉管組成項鍊,亦可與其它玉飾串連形成組佩。目前對光素無紋的圓管、方管,較不易斷代,僅能從其製作是否端正、鑽孔是否平整來推估製作時間的早晚。此件玉管的尺寸與形制頗相似於東漢玉剛卯,是否為尚未刻字的玉剛卯,無法確定。直徑1公分 3.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舊玉圓(王勒) 。黃褐色玉,赭紅色帶狀沁。時代不詳,疑為新石器時代玉管,傳至歷史晚期時又經古董商染成深淺交雜的褐色。圓柱形,上下對穿大孔,一端口面傾斜,應是傷損後再經修整,全器光素無紋。全高3.15公分 3.1公分 1.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舊玉圓(王勒)。黃褐色玉,有橙紅色與黑色斑。時代不詳,疑為新石器時代玉管,後世又局部修磨,全器染成深褐色。近年年來在凌家灘文化遺址中成出土類似玉管。圓柱狀,器深雕凸弦紋三道,上下對穿大口。全高1.2公分 1.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青玉圓(王勒) 。淺灰褐色玉,局部有土沁。時代不詳,疑為新石器時代玉管,器表曾染為深淺交雜的褐色。圓柱形,上下對穿大孔,口緣修圓,全器光素無紋。全高3.2公分 3.2公分1.35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玉鐲。青白玉,夾雜大片褐色斑塊。琢作一直筒形玉圈,高度不齊,多裂璺。從玉質、形制觀察,可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兒童戴的玉鐲,從考古發掘資料可知,這種尺寸的玉鐲小時候戴上後常不取下,所以也會發現在成年人的腕骨上。到了清代,加配了紫檀木座,銅膽,膽上口還嵌飾一塊鏤雕的白玉。用作可能用作燎香的器具。全高3.2公分 5.45公分 孔徑3.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末期 玉琮。玉質,原色澤不詳,已深沁或重染成深褐色。琢作一外方內圓的筒形,上下端均有圓形射口。每面器壁中央一道寬直槽,以四角為中心,向左右鋪陳六道淺浮雕之長橢形裝飾帶。此件玉琮紋飾不屬於新石器時代兩種主要的玉琮(良渚式玉琮與齊家式玉琮)模式,這類器身較高的中介型玉琮曾出現於甘肅寧靜等地。全高15.7公分 口徑7.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斧。兩面牙黃色,表面溫潤泛光澤。斧形,寬端弧刃,刃緣再加磨出窄弧形刃面;窄端緣一側有崩傷後經磨平,鑽二孔,一孔大一孔小,大孔單面鑽,小孔兩面對鑽。兩面刻御題詩。(詩文見附錄八)有木座。長12公分 最寬 5.2公分 較厚1.1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熊首石飾。白石。雕一長杖,分為上下兩節,接觸點削薄,並鑽鑿圓孔,以便用繩索或小木籤將兩節固定相連。上一節的頂端雕一相當寫實的熊首,下一節的底端,彎繞成圓凸狀。兩節相連後,可用手執拿,有似權杖。寬3.5公分 15.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凸緣璧。深褐色玉,局部灰白沁。雕作一凸緣璧,中孔上下各高起凸緣,緣邊較厚。凸緣上各分三節,以高弦紋相隔,近璧面的一節器表上有密密的同心圓紋。此器面寬大,又有古代斷接之痕,實屬難得珍品。外徑22公分 孔徑5.85公分 9.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刀。為典型的華西玉料,琢作不甚規則的梯形。二長邊一邊較為平直,並沿邊單面鑽鑿三個圓孔,應為刀背。相對的一邊略呈弧形,僅於一邊鑽一小孔,此弧邊應為刃邊。二窄端不等長,邊上均琢齒稜中段作「介」字形。在較寬的窄邊附近,有一單面鑽鑿的圓穿。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赭石人形珮。赭石。琢一直立的人,雙臂向前交疊,但並未琢出手部。軀幹簡化,頭部異常的大,呈長橢圓形,未琢出五官,但刻畫出四條曲線,可能表現此人頭罩一個大面具。其意不詳。背面有兩個隧孔,但都已斷裂,斷裂處又已磨平。高9.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玉龍形珮。雕作一龍,體軀光素,作英文「C」形。鼻吻前伸,有二小凹點,代表鼻孔,梭形眼,帶眼眶,頭頂有菱形網格紋,腦後有長鬣。約中央處有一兩面對鑽的孔,若以絲線垂掛之,則看出繩索正吊壓於一淺凹痕處,可證明曾經長期掛帶。寬12.5公分 15.6公分2.2-1.8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鐲形琮。灰青帶黃色玉質,一端有較密集的斑雜褐沁。圓筒形略傾斜,外圍等分割成三塊面,每一塊面分上下二組平行陰刻線,平行線兩端尖出,其間寬窄一致;內孔壁拋磨光滑。全高3.14-3.18公分 6.25公分 孔徑5.03-5.18公分 外徑6.24-6.3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素璧。青玉,大部分呈鐵灰色,有墨黑芝麻斑和金屬粒(瑩光),小部分呈褐黃色,半透明。全器圓璧形,由一端向另一端漸薄;中孔為單面桯鑽,孔壁斜有旋轉紋;外緣有多個磨面與磨稜,近外緣肉上局部修飾。表面光素,拋光。直徑11.01×11.3公分 孔徑5.14-4.85公分0.63-0.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素璧。青玉,灰脂色,有墨褐色薄絲紋,一端蝕化成褐白色,半透明。全器不甚圓整;中孔偏一側,單面桯鑽,孔壁斜而有旋轉紋,底口留有毛邊,厚重。表面光素,拋光。直11.17公分 孔徑4.57-4.13公分 0.8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龍首紋玉錐形器。淺黃綠色玉,質地溫潤。琢作圓柱形錐形器,一端作尖錐狀,另一端琢作帶穿小榫頭,應用作頭飾。圓柱近榫頭處的器表,琢兩個浮雕的龍首紋,環繞於圓柱外。這種錐形器是良渚文化特有的玉器,應用作頭飾。長9.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白玉石人面紋珮。因受沁甚深,表面已全為灰白色,散佈一些赭色細斑。琢作人臉龐形的厚片狀掛飾,正面淺浮雕人的五官,線條簡率,左右上方有小尖凸,或象徵獸角,額上有小穿孔,可能有護身符的巫術意義。背面有一長約1.3公分的管鑽痕,可知是由其它的玉器改工,或將正做到一半的材料,改作它物。高4.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白玉石人面紋珮。泛青黃的白石質。橢圓形,正面雕人面五官,大圓眼凸出,高鼻大嘴,頭頂與兩鬢琢作連弧形圓凸,似表現捲曲的頭髮。總體呈現西方人的面貌。背面有穿孔,雖經久帶,孔內多已磨圓,但仍在孔口緣留有些許螺旋痕。橢圓形的人頭掛飾,可能有護身符的巫術意義。高3.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白玉石閉目人面紋珮。泛黃的白石。略呈三角形,正面雕人面五官,做皺眉閉目,緊閉嘴唇的憂戚狀。臉龐周圍圍繞一圈髮辮,髮辮繞及腦後中央,背面中央有隧孔。雖經久帶,孔內多已磨圓,但仍在孔口緣留有些許螺旋痕。橢圓形的人頭掛飾,可能有護身符的巫術意義。高3.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有肩石鏟。深褐色夾雜大塊灰白斑塊的石質,表面拋光尚佳,一側邊殘留有紡織品。器身略呈長梯形而兩側邊下半部微向外侈,正面平,背面自中段至刃部,斜削而下。圓弧形刃線,柄端作中央高出一長柄,兩側直凹有肩式。刃部有使用崩傷痕。長19.6公分 最寬7.0公分2公分。

新石器時代晚期 白玉拱手玉人。白色玉石,夾雜赭色細點斑。立雕一人像,頭頂似磨菇形,以淺浮雕與陰線琢出簡單的眼鼻口耳等五官。雙手撫住胸前,似欲拱手。胸部下方原鑿有一橫穿,穿孔的孔壁還留有鑿孔時的旋痕。孔的下方已殘斷,故不知原來為全身立像或半身像。高4.3公分2.0公分 1.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弧形青玉獸面玉飾。青黃綠玉,頗多白沁。琢作獸面紋的片狀掛飾。背面光素略凹陷,正面微凸,以極淺的浮雕,琢出似人的眼睛,但口鼻處交代不清,僅以數條凹線帶過。上有牛角,正中央鑽一小孔,以利穿掛。這類玉飾應具原始巫術功能。寬3.2公分 4.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素璧。青玉,灰脂色,有泠絲斑紋和黑色芝麻點和其他雜質,半透明。圓整,一面有淺的切割截口,一面平整,一端按下削薄至0.1公分;中孔為單面桯鑽,孔壁斜而有旋轉紋,上口大,底口小而留有毛邊;外緣猶見磨面和磨稜。表面光素,拋光。直徑9.65×9.63公分 孔徑4.44-4.2公分 0.4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 玉琮(明晚期至清前期被加雕仿古紋飾並染色) 玉質,原色不詳,曾被染成為褐色,外方內圓筒形,略有一端較大的現象,兩端均有淺射口,器表淺浮雕弦紋與多種對稱雲紋,紋飾風格平板,應是後人仿作。器心配有掐絲琺瑯銅膽。全高5.1公分 6.5公分 孔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凸緣璧。凸緣璧,色深黃褐,面光素。壁面刻清高宗作於乾隆五十(1785)年的詩作〈詠玉托子、永樂脫胎茗盂〉,該詩收於收於《御製五集》卷十三。由詩的內容可知,該器與同刻有此詩的院藏白瓷盞(故瓷17727)成組。本器內圈凸棱,正可容為白瓷盞之托座。外徑11.27公分 內徑6.9公分 1.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東新石器時代晚期 琮式管。玉色淺黃綠,略帶半透明光澤,局部淺赭色沁痕。全器做方柱體,中有上下通心圓形穿,紋分三節,節間凹槽頗寬深,自上而下,交替琢小眼、大眼面紋。小眼面紋的額部為一道寬長橫棱,其上琢平行弦紋,單圈示眼,浮雕的雲紋示鼻。清宮所藏之良貯琮式管器表紋飾多磨蝕不清,亦常被染作深褐色,如此件紋飾清晰者不多,此件的中央一截「大眼眼瞼」,淺浮雕為水滴形,與常見良渚文化的「卵形眼瞼」不相似,故暫定為「華東新時器時代晚期」玉器。長1.1公分 1.1公分 3.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牙璧。圓璧外緣有四組牙。中孔略偏。此器出牙缺乏犀利感,尤其是鉏牙的部分,是商代常見的稍帶方板的牙組形式。推測商代此類牙璧的製作並不多,然目前所知的出土例亦少。早年不少學者以為,此種帶牙之玉璧是一種天文儀器,稱其為「璇璣」,今此說已不為人們所接受。厚0.42-0.53公分 5.7公分 最大14.6公分 孔徑5.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戚。禮器。全器三層顏色玉質,內為灰綠色,中為暗褐綠色,外為褐白色。器身稍厚,作略不對稱梯形,近背端鑽有一孔,兩面對鑽,背部有幾處崩傷,斜弧刃,兩側各刻飾三個牙。

由器上的色澤變化觀察,這件玉器是用一柱狀玉料,剖切一厚片所磨製的。所以,自器的中央向邊緣處,顏色一層一層不同。最內為深灰藍,圍一圈草綠色,最外為淺灰褐色。經此分析觀察可知,此玉戚的刃部呈不規則狀,應是先民不願切去玉料之故。柄端有一大圓穿,兩側邊各有一組三出的齒稜。此戚與數件山東龍山文化風格的玉器,出土於山東境內。

自器的中央向邊緣處,顏色一層一層不同,最內為深灰藍,圍一圈草綠色,最外為淺灰褐色。刃部呈不規則狀,應是先民不願切去玉料之故。柄端有一大圓穿,兩側邊各有一組三出的齒稜。平素無紋。長14.4公分 9.3公分 0.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早期 玉鐲形器。原為低透明度,具斑雜結構的赭色玉,但大多沁為白色。作厚薄不勻的圈鐲形。為典型的良渚玉器。徑7.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晚期 錐形器。全器沁為乳白色。琢作長條柱體,斷面作方形,一端作尖錐狀,另一端琢作帶穿的小榫,為良渚文化的頭飾。器表琢三節簡化的小眼面紋。長9.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晚期 鳥立高柱形玉飾。勻透的青黃玉,大部份沁作白色。雕一小鳥站立於一高柱上,柱下端有凸榫,榫上有圓穿。目前已知一些良渚玉璧上,有鳥立高柱的符號。高2.7公分 鳥長1.38公分 柱寬0.68公分 柱厚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晚期 鳥立高柱形玉飾。勻透的青黃玉,局部沁作白色。雕一小鳥站立於一高柱上,柱下端有凸榫,榫上有圓穿。目前已知一些良渚玉璧上,有鳥立高柱的符號。高3公分 鳥長1.45公分 柱寬0.65公分 柱厚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暗碧綠玉,夾深褐色斑。琢作略帶上大下小的方柱體,內有上下直穿的大圓孔。外壁雕五節小眼面紋。有蛛網般的白沁斑。數處傷缺。為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器。上寬7.7公分 下寬6.8公分 16.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璧。圓形片狀中央有大圓孔,全器光素無紋,中央由兩面對鑽,孔璧上留有明顯的旋痕。這件良渚文化玉璧傳到了清代,卻被嵌上紫檀,當作器座使用。附有三足墩式紫檀木座。外徑20.9公分 孔深0.4-4.3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 錐形器。黃綠玉,局部赭紅,有白沁斑。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突榫,鑿有小穿孔,為笄形的玉飾。 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 錐形器。青綠玉,局部赭紅。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細突榫,鑿有小穿孔,為笄形的玉飾。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中期 玉鐲形器。雞骨白玉質,一端密集有灰黑絲紋,其它部分散布網絲紋不透明。圓整,厚薄一致;中孔偏一端,中孔壁垂直平滑,外緣亦垂直齊整。表面光素。此器依其雞骨白沁色,以及製作工整觀之,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區,良渚文化系統之物。直徑6.27公分孔徑3.34公分 1.5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中期 耳飾玦 。已深沁為乳白色,但仍留有點狀湖綠色斑點,可知原應為綠玉。琢作圓形片狀,中央有大圓孔如璧形,而有一直條形缺口。厚薄不勻;中央圓孔留有兩面對穿,或自一面鑽鑿的製作痕;器表留有圓弧形切割痕;直條缺口也不正直,此樸拙的現象,屬典型良渚玉器風格。外徑4.75公分 孔徑1.48公分 0.3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中期 耳飾玦。已深沁為乳白色,但仍留有點狀湖綠色斑點,可知原應為綠玉。琢作圓形片狀,中央有大圓孔如璧形,而有一直條形缺口。厚薄不勻;中央圓孔留有兩面對穿,或自一面鑽鑿的製作痕;器表留有圓弧形切割痕;直條缺口也不正直,此樸拙的現象,屬典型良渚玉器風格。外徑4.87公分 孔徑1.9公分 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早期 玉鐲。黃赭色,班爛雜然。圓周不正,厚薄不勻。外壁平直。外徑9.2公分 內徑6.4公分 2.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早期 龍首玉飾。溫潤的赭紅色,小局部黃赭色。有象鼻穿。琢為一立雕的獸頭。長2.3公分 1.6公分 1.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晚期 冠狀器。灰黃綠斑剝結構玉質,近似倒梯形,正中央上方,形成如「介」字型結構,小尖點正下方有一小穿孔,下緣作一突榫。全器光素無紋。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文化中期 玉琮。綠色玉,有白色、赭色沁斑。內圓外方,外壁一節琢眼面紋,圓形眼球外圍橄欖形眼眶,加上眼角;一節琢平行線。國立故宮博物院。


良渚系 玉琮。淺黃綠玉,有數條舊的裂痕,內中已沁為赭色,上端還有一小塊白沁斑。全器作方圓形寬帶狀,外壁以極淺的垂直陰線,分隔出四個以轉角為中心的裝飾單位,上面又已極淺的線條,表現良渚文化的小眼面紋與大眼面紋,但整體而言,花紋輕淺,器壁甚薄,似乎為江蘇地區的浪渚玉琮經流傳到山東龍山文化時,被磨去花紋的表層,連上下射口都不明顯。最寬7.4公分最高3.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管四件。不透明乳白色或中白泛黃赭色。為光素的短管。中孔由兩面對鑽。長2.1-1.2公分 直徑1.2-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管四件。不透明乳白色或中白泛黃赭色。為光素的短管。最右邊一件,較細而壁薄,孔壁平直。長2.1-1.2公分 直徑1.2-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管四件。不透明乳白色或中白泛黃赭色。為光素的短管。中孔由兩面對鑽。管壁不正,兩端微斂。長2.1-1.2公分 直徑1.2-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管四件。不透明乳白色或中白泛黃赭色。為光素的短管。中孔由兩面對鑽。長2.1-1.2公分 直徑1.2-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