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良渚文化玉器

 昵称59293294 2022-12-29 发布于河南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良渚古城。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良渚文化中期 玉璧

外徑14.4公分 孔徑4.5公分 厚1.7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深淺交雜的赭紅色玉。肉較厚。圓周不正,邊緣有數處傷缺。中孔由兩面對鑽。

良渚文化中期 冠狀器

最高2.3公分 最寬6.4公分 最厚0.3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淺青綠玉,頗多白沁斑。近似倒梯形,但邊線不平直。正中央上方,形成如「介」字形結構。小尖點的正下方有一橫穿。器兩側上方,形成向外斜伸的尖端。下緣磨薄成一細長突榫,其上有三個小孔。光素無紋。

良渚文化中期 雕紋玉管

長2.8公分 外徑1.1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不透明乳白色。圓管兩端有淺射口。外壁花紋分上下兩節,各琢兩個大眼面紋。共四個面紋。除了浮雕的斜橢圓形眼和示鼻的短橫棱外,其餘部份用短陰線刻繪平直、圓弧等紋。

良渚文化中期 玉鐲形器

直徑6.27公分 孔徑3.34公分 厚1.57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雞骨白玉質,一端密集有灰黑絲紋,其它部分散布網絲紋不透明。圓整,厚薄一致;中孔偏一端,中孔壁垂直平滑,外緣亦垂直齊整。表面光素。此器依其雞骨白沁色,以及製作工整觀之,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區,良渚文化系統之物。

良渚文化早期 玉鐲形器

徑7.6公分

約距今5200-4900年

原為低透明度,具斑雜結構的赭色玉,但大多沁為白色。作厚薄不勻的圈鐲形。為典型的良渚玉器。

良渚文化 玉鉞

約距今4900-4500年

黃綠色有斑雜結構玉,表面大面積白色沁斑,夾雜赭色與灰黑條斑。短寬厚實,兩側較薄。淺圓弧正刃。柄端有一由兩面對鑽的圓孔。左右器表有斜向刮痕,判斷為安柄時綑綁的繩子留下的摩擦痕跡。

良渚文化晚期 玉鉞

約距今4500-4200年

碧綠色玉,夾雜白色與淺綠色斑,中間有一道大裂痕。器型略長,圓弧正刃,兩角有傷缺。柄端有一圓孔。器表有短橫向刮痕。鉞是象徵權力地位的瑞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鉞

最長16.5 最寬11.3公分 最厚0.9公分

西元前3200-前2200年

赭黃色玉,大部份沁作灰白。赭色部份硬度6,白色部份硬度變化大,最軟3度。梯形。器身斷面作長棗核形。淺圓弧正刃兩邊角都有傷缺,刃線中段上有數處小崩傷。柄端有一由兩面鑽成的圓穿。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璧

外徑13.6-13.7公分 孔徑3.8公分 厚1.2-1.5公分

西元前3200-前2200年

湖綠夾黃色玉,局部赭色。白沁。肉較厚。外緣有傷缺。孔壁平直。

良渚文化晚期 玉璧

外徑13.1-13.4公分 孔徑2.1公分 厚1.5公分

約距今4500-4200年

湖綠色玉,滿佈不透明的白沁斑。肉厚,中孔較小,由兩面鑽鑿而成。璧邊緣頗歪斜不平整。近邊緣處,有細陰線刻繪的「小鳥立於祭壇」的符號。因周緣被切,鳥紋只殘留喙、腹和足處。紋甚淺。

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璧

外徑23-23.2公分 孔徑4.1-4.5公分 厚1.3公分

約距今4900-4200年

墨綠夾赭色玉,分布白色蛛網般的沁班。中孔由兩面鑽成。邊緣呈內凹狀。

良渚文化 玉錐形器

長8.8公分 直徑0.6公分

約距今5200-4200年

青綠玉,局部赭紅,有白沁班。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突榫,鑿有橫穿。

良渚文化 錐形器

長6.3公分 直徑0.5-0.7公分

約距今5200-4200年

青綠玉,局部赭紅。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細突榫,鑿有小穿孔,為笄形的玉飾。

良渚文化 錐形器

約距今5200-4200年

黃綠玉,局部赭紅,有白沁斑。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突榫,鑿有小穿孔,為笄形的玉飾。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錐形器

長9公分 徑0.7公分

西元前3200-前2200年

青綠玉局部赭紅。長條體,斷面圓形。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突榫,鑿有橫穿。中段偏下有凹缺。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錐形器

長6.9公分 徑0.8公分

西元前3200-前2200年

黃至淺赭色玉,局部乾裂,有網狀白沁斑。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突榫,鑿有橫穿。

良渚文化晚期 錐形器

長9.8公分

約距今4500-4200年

全器沁為乳白色。琢作長條柱體,斷面作方形,一端作尖錐狀,另一端琢作帶穿的小榫,為良渚文化的頭飾。器表琢三節簡化的小眼面紋。

新石器時代晚期 良渚文化 管四件

長度2.1-1.2公分 直徑1.2-0.7公分

西元前3200-前2200年

不透明乳白色或白中泛黃赭色。均為光素的短管。

良渚文化早中期 雕紋玉管長4.2公分 外徑1.2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不透明乳白色,局部淺赭色,圓管兩端有淺射口。外壁花紋分上下兩節,各琢兩個大眼面紋。共四個面紋。除了浮雕的斜橢圓形眼和示鼻的短橫棱外,其餘部份用短陰線刻繪平直、圓弧等紋。

良渚文化晚期 鳥立高柱形玉飾

高2.7公分 鳥長1.38公分 柱寬0.68公分 柱厚0.4公分

約距今4500-4200年

勻透的青黃玉,大部份沁作白色。雕一小鳥站立於一高柱上,柱下端有凸榫,榫上有圓穿。目前已知一些良渚玉璧上,有鳥立高柱的符號。

良渚文化晚期 鳥立高柱形玉飾

高3公分 鳥長1.45公分 柱寬0.65公分 柱厚0.5公分

約距今4500-4200年

勻透的青黃玉,局部沁作白色。雕一小鳥站立於一高柱上,柱下端有凸榫,榫上有圓穿。目前已知一些良渚玉璧上,有鳥立高柱的符號。

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弧刃刀

寬15.5公分 高8.1公分 最厚0.55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呈不透明乳白色玉質。中央上方突起,作「介」字型結構,並鑽一大穿孔,下緣作圓弧形。表面有數道製作痕跡。

良渚文化晚期 冠狀器

約距今4500-4200年

灰黃綠斑剝結構玉質,近似倒梯形,正中央上方,形成如「介」字型結構,小尖點正下方有一小穿孔,下緣作一突榫。全器光素無紋。

良渚文化中期 冠狀器

最高2.3公分 最寬6.4公分 最厚0.3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黃綠色玉,夾雜褐色沁斑,倒梯形,正中央上方,形成如「介」字型結構,小尖點正下方有一穿孔,下緣作一突榫,其上有三個兩面對鑽的小孔。全器光素無紋。

良渚文化 鏤空紋璜

長8.5公分 肉寬4.3公分 厚0.5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不透明牙白色,表面有玻璃光。鏤空成抽象面紋。以三個正圓形的孔,表現雙眼與口,均為兩面對鑽而成。其它部份則先鑿以小圓孔,再用鎪鋸法,琢成不規則的圓弧或三角紋。

良渚文化 玉琮

最寬8.2公分 高2.8公分

約距今4500-4000年

淺青黃綠色,尚稱瑩秀溫潤,局部帶灰黑斑。稍有白沁。全器為一圓鐲式玉琮,外壁加飾長方形,中央微成折角的裝飾帶。裝飾帶上淺浮雕帶雙橫稜的大眼面紋。

良渚文化 玉琮

最寬7.4公分 最高3.7公分

約距今4500-4000年

淺黃綠玉,瑩秀溫潤。有數條舊的裂痕,內中已沁為赭色。上端還有一小塊白沁斑。全器作方圓形寬帶狀,外壁以極淺的垂直陰線,分隔出四個以轉角為中心的裝飾單位,上面又已極淺的線條,表現良渚文化的小眼面紋與大眼面紋,花紋輕淺,器壁甚薄。

良渚文化中期 玉琮

高3.1-3.3公分 外徑8.5-8.7公分 孔徑6-6.6公分

約距今4900-4500年

深淺交雜的赭黃至赫紅色玉,大部份沁作灰白色。圓筒鐲形。孔徑適合成人腕徑。外壁淺浮雕四塊長方形裝飾片,各浮雕帶雙橫棱的大眼面紋。面紋正中央,略有凸起的直條中脊。


良渚文化早期 玉钺瑁一对

「瑁」是套在玉钺的木柄最上端的玉器。良渚文化的「瑁」常取形自对折的「冠状器」,「冠状器」是良渚贵族的玉梳背,其造形隐含「能通天的玄鸟」。推测乾隆皇帝不知道这二件玉瑁的年代与功能,但他命宫中造办处为之配制书籍形状的木盒,还将御笔书法、绘画裱装在盒中。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良渚文化 雕纹方玉管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或良渚文化早期

玉锥形器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里常见的玉器,长短、圆方多变。无论墓葬规格高低,墓主性别年龄,都可能出土玉锥形器。基本形制为长条状,一端收敛成尖端,另一端或缩扁、或琢成榫头,多半钻有小孔。学者认为它最初可能是刮砭人体穴道以治病的工具,逐渐发展成带有通神意义的装饰品。这种短粗的圆柱形锥形器是较早的形制。此器可能在明晚期以后被褐色染剂深染。

良渚文化早期 玉琮

清代配座、盖,并刻字。

良渚文化早期 玉琮

清代配座、盖。

良渚文化 雕纹玉方管

白泛灰色玉,大片赭斑。为较宽短的方柱体,有短射口。纹分两节,均琢小眼面纹。下节的短横棱不全,可能曾被截断改磨。


良渚文化 雕纹玉方管四件

这件清宫旧藏的大玉璜十分特殊。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璜体积多偏小,在外缘上等距离浮雕兽龙纹。而这件玉璜不但体积厚大,外缘浮雕了五组大眼面纹,内缘浮雕四组大眼面纹。上缘的五组纹饰未经后代修改,因年久磨蚀而非常轻浅,无法墨拓;下缘浮雕四组面纹,可能曾有后代玉工根据原来纹饰予以加深,所以可制作拓片。迄今考古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中尚未见玉璜边缘浮雕大眼面纹的实例,但从纹饰细部分析,此非明清时期可能制作的仿赝品。故暂将之订为「良渚系」。有待日后更多出土资料再深入探索。

斑杂结构明显的闪玉,璧面甚大,圆周不正,边缘有伤缺,厚薄不匀,孔由二面对钻,错位甚大,孔壁微带浅旋痕。18世纪时,乾隆皇帝命玉工在两面上分别刻了「干」字与乾卦(三条横线)。孔缘与器周缘均琢出宽边,并将全器染成褐红色。宫中称之为「汉玉璧插」,可知原应配有大型紫檀木座,用以陈设。惜木座已朽。

良渚文化早期 玉耳饰玦

玉圆片状,厚薄较匀,缺口较窄,明显地留下由两面对切的不平整痕迹。上端琢一两面对钻而成的小穿,穿缘有长期穿系绳索悬挂的磨痕。黄绿色闪玉,局部赭沁。黄绿色闪玉,局部赭沁。圆片状,厚薄较匀,缺口较窄,明显地留下由两面对切的不平整痕迹。上端琢一两面对钻而成的小穿。

良渚文化早期 玉璜

玉颇相似于良渚文化的新月形饰,但两尖端较宽粗。正面圆厚而稍凸,光素无纹。背面平直,有四组象鼻穿。青绿玉,满布赭色沁斑。青绿玉,满布赭色沁斑。颇相似于良渚文化的新月形饰,但两尖端较宽粗。正面圆厚而稍凸,光素无纹。背面平直,有四组象鼻穿。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玉深碧绿色泛深浅赭班外方内圆琮形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个方转角为小眼纹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节小眼面纹,玉琮的上射口上,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着五个小圆圈。其内涵或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鸟」有关。表面还留有最初切璞时的圆弧形凹陷痕。

良渚文化早期 馆方名称:雕纹玉方镯

高4.46、直径6.17公分

深沁成乳白色。器为内圆外方的柱体。外壁分成二节,上层为小眼面纹、下层为大眼面纹,各以转角为中心,向左右铺展。小眼面纹代表巫师的脸,大眼面纹是兽面的简化,线条颇为细腻。

良渚文化早期 镂空眼面纹玉饰

以镂雕技法描述神灵动物的面像,身躯可以左右两侧铺展,全身雕刻圆涡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