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嘉评出第一批十大特色文化村,你知道是哪些村吗?

 我-春天 2015-11-20


永嘉评出第一批十大特色文化村,你知道是哪些村吗?

2015-11-19 永嘉发布 
  2015年,永嘉以开展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工作为载体,力抓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永嘉的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和休闲旅游发展,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文化特色村展示评选活动,评出了第一批十大特色文化村。


快来看看,你的家乡上榜了吗?你知道几个村?没去过的可以去看看哦!


1/ 埭头——耕读文化村


  埭头古村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大若岩镇境内,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中堪称一颗明珠。


  村文化礼堂建于元顺帝至元年间,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面积有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有青山如屏,后有丹崖如画,建筑布局错乱有致,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风淳厚朴实,有着根深蒂固的耕读生活思想。村文化礼堂内部设置有楠枫营地、楠枫讲堂、崇德尚贤、村史村情、特色产品、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文化活动、春泥计划等版块。

  埭头村曾经获得多项荣誉,是首届温州市国家级生态村,温州市首个青少年儿童体验教育基地,国家级景观村落,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省级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省级旅游特色村,浙江最美休闲村等。


2/ 五尺——红色文化村


  五尺村位于岩头镇五尺社区,距离岩头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左右。本村都以胡氏居住,无外姓。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坐落于该村胡氏四房宗祠。军部旧址于1989年12月被浙江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县、市、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胡氏四房宗祠坐西朝东偏南,系五间两进、左右廊、悬山顶、合院式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即设于此,并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红十三军军部旧址景区主要由军部旧址、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2005年9月被团省委、省旅游局评为浙江省红色之旅经典景区,并被授予“浙江省青少年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近年来,五尺村发挥自身特点优势,依托红十三军旧址的红色文化品牌,巧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秀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活动等,不断扩大社会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现在红十三军旧址年参观人数可达3万余人,同时根据红十三军革命历史还著有《血染的丰碑》、《红十三军斗争始末》等文学作品,让红十三军可歌可泣的悲壮斗争史实能够更加广为传播。


3/ 梨村——书法文化村



  梨村地处桥头镇西部,因古时是陈氏梨园而得名,风光秀丽,菇溪自东向西贯穿全村而过。该村于2014年被命名为“浙江书法村”。

  目前,梨村书画室60平方米,书画教学室100平方米,成员33名,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学生1名,县书协会员3名,书画爱好者近百名。

  自2012年成立书法爱好小组以来,每年举行村书法展览2次、书法笔会4次;每到春节,还开展为村民送春联活动,免费为村民书写春联,丰富村民节日文化氛围;平时组员小范围交流活动常有开展,促进了书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小溪——乱弹文化村


  巽宅镇小溪村是温州乱弹的发祥地之一,据《永嘉县志》记载,人称“楷先生”的永嘉戏剧鼻祖董光楷诞生于此地。小溪村早期的演艺学习班是由董光楷创办的。当时由于所聘请的演艺人员原来所学的体系较乱,有各种不同的唱腔。硬糅在一起的话,南腔北调实在不成体统。后来经过不断磨合,京腔越调夹杂着温州话和普通话及山区方言的一套唱法出台了,可能是唱法比较乱,人称之为“乱弹”。


  后来,村里组成了小溪村“楷先生戏曲(票友)联谊会”,专门研究乱弹的表演艺术。现如今,村里还有专业演艺人员200多人。近年来,为确保乱弹文化的传承性,经有关部门协商同意小溪乱弹走进校园,依托学校将这门民间艺术传承和普及开。


5/ 梅坦——民俗文化村



  梅坦昔称梅坡,位于永嘉东北隅鹤盛镇,与乐清黄岩毗邻,该村不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村民俗,别具特色。且有红色旅游胜地陶姑洞为革命老区。


  全村有600多户,2600人口。全村村民以谷姓为主,据宗谱记载,谷氏一派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自平阳迁往永嘉西源,随后派迁至梅坡至今已有900多年的繁衍史。梅坦村历史悠久“耕读传家”的古训,世代流传,文化底蕴深厚。该村具有传统活动元宵“跑马”灯会,该村有著名教授谷亨杰、谷讯等等。古有武师谷敬仓、谷定卓,今有谷俊士、谷孟超等名人。


6/ 瓯渠——南拳文化村


  桥下镇瓯渠村是浙南地区著名的武术之乡,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物英贤,系中国南拳发祥地之一。瓯渠人崇文尚武,武术代代相传,且武德高尚。清末吴承球胞弟吴承轩(1873)中武举人,承球之子善卿(1897)也中武举人。该地名人辈出,曾出状元1名,进士3名,武举人2名,贡生及秀才60多名。


  瓯渠博物厅是由瓯渠民俗博物馆合并整合而来,原瓯渠民俗博物馆拥有“六楼一墓”,馆藏文物一千多件,多为村民捐献,其中不少是国家级、省级重要文物。


7/ 龙下——瓯窑文化村



  龙下村位于三江街道西北方向,属城郊结合的一个行政村,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龙下村传承古瓯窑先民的敬业勤勉之风,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礼让的“新农村”。

  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的新瓯窑位于龙下村坦头唐代瓯窑遗址旁,2011年7月8日上午9时许,新瓯窑第一窑瓯瓷重燃点火,经过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成功烧制出第一批瓯瓷精品,新瓯窑重燃获得成功。瓯窑烧制技艺于2011年12月31日正式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远近闻名的瓯瓷生产基地。


8/ 千石——群众文化村


  千石村位于黄田街道与江北街道交接处,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艺团队形式多样,村民活动丰富多彩,村内自发组建了健身舞操队、腰鼓队、武术队等7支文化队伍。 该村于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该村历来重视村民文体硬件设施的建设,相继投入巨资创建文体硬件设施,投资120多万元改建千石老人活动中心,2014年投资400多万元打造王允初纪念馆文化礼堂。千石村共创文化礼堂、共享文化资源、搭建文化平台,深入开展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形成良好氛围,也彰显出农村文化惠民的实事、实干和实效。


9/ 小长坑——畲族文化村



  小长坑民族村位于永嘉县东北部,大楠溪上游沿岸,四海山脚下,隶属于岩坦镇,距县城70公里。小长坑村是永嘉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全村面积约2.2平方公里,共137户508人。

  小长坑民族村大约建村于清高宗乾隆年间(西历1735-1795年),村中畲族同胞大部分来自处州景宁(今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口长期占全村总人口的35%左右。由于相对地理位置较优越,解放前畲族同胞受教育程度较高、所获得的医疗条件较好,族人素质及人均寿命均相对较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畲两族同胞共同为建设小长坑村长期努力奋斗,逐渐形成了两族杂居的现状。永嘉县政府于2007年8月份认定小长坑村为永嘉县唯一的民族村,进一步巩固了小长坑村作为永嘉县内唯一的汉畲两族人民长期聚落的地位。


  2014年,在岩坦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民邬雪明、赖国差、金成福等十余人组织成立了小长坑民族乐队,乐队以笙箫吹奏、民族服饰展示为主打项目,至今已参加过多次县内演出并取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5年,上级政府对小长坑民族文化建设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村级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族风情馆舍建设项目相继立项或完工。民族文化对村民的吸引力日渐增强,村民对发展旅游事业的兴趣日益浓厚。


10/ 应界坑——乱弹文化村



  应界坑村位于永嘉县西北部,全村人口约3000人左右。坐落在浙江省括苍山的支脉大泊山中,因全村地形犹如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素有“凤凰落地”的美誉。

  应界坑村中戏风浓郁。全村超过350多人专门从事“乱弹”戏曲。过去无论大人小孩,不管闲时忙时都能哼上一两句。现在村里有5个剧团,长年奔忙在温州周边、浙闽交界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每个剧团每年都有400场次左右的演出。


  近几年,应界坑在温州乱弹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得喜人的成果。2008年8月,本村艺人麻福地等人参加全国表演比赛,分获菊花金奖、荷花金奖;2014年,应界坑村荣获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村”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