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RI:揭开血管周围间隙的神秘面纱

 醉猫大哥 2015-11-20

近日,ACR Radiology 报道了一例血管周围间隙的病例,现介绍如下。

男,77 岁,腹部手术史,怀疑脑梗塞入院。

脑 CT(图 1)平扫显示右侧苍白球低密度灶,结合病史,可能诊断有缺血性脑梗塞、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术后代谢紊乱。

1ct.png
图 1.  CT 示右侧苍白球低密度灶

MRI T2WI(图 2)显示双侧苍白球高信号,这些囊状高信号在 FLAIR(图 3)上是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弥散加权成像(图 4)没有明显的弥散受限,因此支持血管周围间隙的诊断。

2T2.png
图 2.  双侧苍白球囊状高信号,边界清晰

3FLAIR.png
图 3.  双侧苍白球见囊状低信号灶

3DWI.png
图 4.  双侧苍白球未见明显高信号

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V-R 间隙)指的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邻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见于任何年龄。其发生部位是脑穿支血管进入脑实质处,不存在于脑皮质内,常见于前连合周围、半卵圆中心、岛叶皮层下的极外囊、脑干等,呈条形或线形、圆形或卵圆形。

CT 上呈水样低密度,与梗塞、软化灶较难鉴别,MR 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FLAIR 呈低信号,DWI 无明显弥散受限,边界清晰,绝大多数无占位效应。有学者根据其大小将其分为 3 级,即:I 级,直径在 2mm 以下;Ⅱ级,直径在 2-3mm 之间;Ⅲ级,直径大于 3mm,通常称为大血管周围间隙。

根据血管周围间隙的好发位置、形态、边界、有无占位效应及 MR 信号等征象,可提高血管周围间隙的诊断正确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