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辈子还要出生在太平》

 王老虎tz 2015-11-21

作者:高寒

一、放排



太平居黄山脚下核心之地,山分层次:高山长原始山林、不能动,也动不了,千年生长在黄山千米高峰中;第二层次是几百米高的低山,这种山上长的树木尤其优质杉木是一级材,还有松树、毛竹都是可以砍,这三大植物作为太平源源不断的资源在山外非常有价值;第三层次是丘陵一样的山坡,这样的山在太平每个小镇全部都是;第四个层次是盆地上的肥黑水田,可以长优质稻谷;第五个层次是比山中盆地更低的湖,太平每个山围盆地就是一个乡镇,大自然的手一捏就是一个行政编制,但是比盆地更低的湖却和多镇相连,这就是长鱼、长湖鲜的汇聚之地。


太平就是凭这“五个层次”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立体发展,故此太平的自然物产全凭大自然地貌高差的恩赐做到极大丰富,让芜湖那些“渔米之乡”像平胸的女子自愧弗如。


但是太平的交通实在太差,七十年代太平曾划归池州地区,后来又划到徽州地区,这样划来划去是为什么呢:太平和西北地区的池州通过长江直达世外,但太平逾越青阳等距离长江实在太远,所以太平依靠交通的因素和池州套近乎实在是不合适。所以又把太平划归徽州区似乎合适,这样把黄山景区和跟景区套近乎的屯溪等合到一起合理些。



在古代从太平要出山去是要千山万重。

我现在每次回太平都要对交通大骂,除非坐飞机到屯溪,要不到太平怎么走都不方便,从合肥走飞机再赶到市区当天回到太平好难,现在还有坐飞机都当天回不到的地方表明此地交通有大问题。坐火车吧也是到屯溪,本身就慢,再到太平得两天。新近通的高铁也从无为、旌德、绩溪这些僻壤之地绕过去,太平竟然没有交通变好的那一天。也许从太平诞生的那一天起,因为位置处在最旮旯,所以永远在旮旯。


古代太平如此丰富的物产,要运出去,从青阳走漫长旱路是不可能,古道全由挑夫完成,故此唯有一条从青弋江下芜湖、到扬州的路是“高速公路”。


明清时代的徽商全部由此条水上高速公路、带茶叶到扬州,扬州就是今天的香港地位在明清,我到瓜州古渡去考察的时候有当地政府陪同讲解,我为什么去考察瓜州古渡,跟我是个太平人有关。想想古代乡亲沿着几百公里的“青弋江高速水路”,到达扬州这个当时香港是怎样一种发财情景。徽商后来凭借这个逃难的闯荡进入到命脉资源的盐,进而今天港商一样一统了天下——青弋江这条水上大道是唯一的支撑。


从太平如果走古道去徽州府的话,得几天时间,古代人去徽州府办事是如此麻烦。所以大量运输需求产生、催生了班车类似的竹排的时候,竹排这种东西成为太平运出去的最大量选择。

放排工要有胆量,还要吃得苦,不怕水,甚至要野兽都不要怕。因为放排过程中什么都可能发生,比如皖南天气剧变下雨产生山洪等。放排于是成为时髦、收入高、也是危险的事业,有点像今天的飞行员。


太平凡镇必水,通水则通大江,如仙源的小水、到更下游的中水、再到南陵青弋江的大水、再到长江:中转站瓜州的大大水长江。瓜州因为扮演了河江中转、江海中转而如如今的香港使扬州盛极明清世界。


李白说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太平的放排工里何尝每一天不是呢。

李白往桃花潭离开的时候,踏歌声也许正是太平的放排工呢。

太平处处、时时、每一乡、每一凹都能通达的水,让我们记住太平历史的放排工,竹排就是太平历史上最大的班车火车,把极度封闭的太平和外界连接起来。


二、水碓




水碓这个“碓”字,再不写可能我们这些七十年代前后太平出生的人都不知道了。

太平水多、高差多,随便将一个溪流、细到不能再细的溪截断起来,搞一个水车,就是水碓可以碾米。

在古代除了人工用石窝锤米、秤砣压米,水碓是最省时、省事的形态。


小时候我们站在水碓外,看着爸妈在里面碓稻,水碓的大轱辘一大圈地转着,被水的动力驱动着,一下下的碓,米就被碓出来了,碓出的米还要风车吹几遍,米清清地就全部显示出来。

水碓的轮子架在水冲击下来的高差之处,再往下是被青枝绿叶交相笼罩的深深溪谷。


水碓的水车部分作为动力装置是重要部分,它是太平先民在森耕阶段借助丰富的溪水体现科技含量的部分。水车的咿咿呀呀旋转之外,就是放置稻谷的石窝,和水碓的配套用房了。

整个水碓以一座外观看的房子掩身溪水景观中,是太平每个乡机械碾米的碾房了。


到了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政府开始搞经济,太平的低成本小水电在各乡兴起,再到后来,太平接上陈村水库的电了,说到底,太平是陈村水库水资源的提供者,享受陈村水库的电,也是应该吧。水电的可使用化使个体碾米厂兴起,效率更佳的电碾米厂杀死水碓,水碓在我们这代人童年消失,但是在记忆中保留。

不知道我们太平人的记忆中,水碓这个恩人曾长期泽被太平的先人,太平的后代还知道否?


作者简介

高寒,92年之前生长在太平,90年前后在台湾、香港、美国及国内发表诗歌作品几百首,当时曾在中国多次全国诗歌比赛中活得第一名,为九十年代初中国诗坛最年少、发表作品最有高度和深度的青年诗人之一。



编者按:后续还有《太平农事》、《太平人的四川抗战》、《徽州是现在中国最好的地方》、《梦中的故国:徽州的一世情怀》等共计六篇文章,作者从太平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专门书写太平的精彩文章,敬请持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