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村|太黟古道第一村

 山乡老人与海 2018-06-20


“我欲寻仙迹,村民趣转嘉。瓦盆盛腊酒,茅屋煮春茶。翠滴松杉杪,清分蕨笋芽。相逢无别话,只有种桑麻。”这就是宋代太平县令(后升郡守)蒋忠笔下的郭村。

郭村自唐代有村,宋时成型,郭村故称谷城(原郭村乡),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该村地处黄山区西南部,南与黟县宏村接壤,西北与石台县毗邻,《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谷城在弦歌乡,因此郭村又称为“弦歌里”。


据《太平县志》记载,郭村因东有来龙,西有西山,南有寨山,村庄坐落在地沃粮丰丰的谷地之中,古称谷城、穀村,清嘉庆元年改为今名。明清时期,这里沿来龙山西侧形成绵延数里、拥“千灶万丁”的大村落。由于村庄的繁荣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明嘉靖中期便将太平知县李简于洪武二年奉令建在宏潭的巡检司廨移至郭村,直至清末民初巡检司廨建制撤销为止;至今郭村在去十字路田畈处仍有个叫司官衙的地名。明嘉靖十五年(1536),郭村即设铺舍(即邮政),由铺兵专门往返黟县从事邮政业务。1914年,郭村、岩前寺设有邮政代办所。


郭村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曾经繁盛的古村落。黄山区(太平县)历史上隶属宁国府,而郭村地处宁国府、徽州府、池州府三府接壤之地,通往三府古道在这里交汇。郭村距太平(宁国府)、黟县(徽州府)、石台(池州府)三个县城都是约四十公里(古代称一天的脚程),流传有“荡黟县,走石台,跑太平”的说法。



青黟古道是当时古代徽州至池州的交通干线。它北起青阳沙济,经(石台县)原石埭县城广阳至夏村、乌石、桃坑,翻桃岭至郭村石壁下,穿过郭村大畈至岩寺、山河,翻羊栈岭至黟县际联;系大通、池州、青阳至屯溪、江西的古干道,路面均铺设石板。在青屯公路修建之前,当年挑“徽州担”的徽商就是沿这条古通衢干道将山区的竹木半成品,茶笋等土特产运往大城镇,将江边的鱼虾运往黟县、屯溪山里,将城镇丝绸、布匹、烟盐、日用百货挑往农村。昔日古道上人来人往,穿梭如织。石壁下和岩寺原有十多家客栈,这里曾留下无数“长亭送别”的动人故事。

郭村历史悠久,当地居民姓林不姓郭,那么郭村的郭字有什么来由呢?郭在字典的释义为: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站在郭村千亩大畈的中部环视,但见周围青山环抱,南部是狮山象山夹持的山口名之为狮象把门,宛如一座天造地设的城门,而群山恰似天然的城郭,青山郭外斜这也许就是郭村地名的来历吧?

据郭村林氏族谱和碑刻记载,林姓始迁徙于宋。根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南宋宝佑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舂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系郭村林姓始祖。”相传“林”姓是周武王所赐,每年的农历九月,郭村都要举办盛大的周王庙会, 九月二十四日由一百多人组成的仪仗队将文王、武王菩萨自村外周王庙拾到村中,仪仗由铜锡制作的一对龙、一对狮子、一对象、一对佛手、一对球、一对将扇等二十四支銮驾与两人抬的大锣两面、锣鼓两副开道,另外有四只香炉和几十面长旗、三角旗簇拥。下午将两周王菩萨供奉在二甲祠后殿,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菩萨在仪仗队护送下分别在石壁下、岩寺、郭村游行。



所到之处鞭炮、锣鼓齐鸣,沿途村民还要杀鸡“血祭”。二十七日周王萨停放在过坦桥,菩萨前面的供桌上摆着上百碗供品,搭台日布唱戏。四乡八村的亲友被邀来看戏,过桥坦上人头攒动,卖吃的卖玩的、卖用的,看戏的、敬香的、赶场面的,可谓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五谷丰登的喜庆场面。


谷城由于系三州交汇地,历代系兵家必争之地。故明代洪武年间再次设立“宏潭巡检司署”,从七品建制。清初,由高层军事官员建议,由徽州、池州、宣州三府集资设立“三州会馆”,系官方驿站。郭村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近代曾几次成为古战场。在郭村发生的战役中,著名的当为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杨辅清所部与清军罗勉农所部的郭村争夺战,和清咸丰十年(1860) 十二月太平军周国虞部与曾国藩所属康福部发生的羊栈岭阻击战。



在郭村现仍有营盘岗、弹子丘等体现古战场的地名。村民在弹子丘耕作时曾有不少人拾到过用生铁铸造的、直径2-3厘米的弹子。清咸丰三年(1853)八月至公元1948年间,郭村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达14次之多。其中咸丰十年(1860)七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万大军经郭村越羊栈岭过境。正由于近代以来这一带战乱频仍不仅世外桃源的悠闲与静谧被打破,更使这一古老大村蒙受了空前的破坏;下首村和繁华的北门街几乎全部败落,人口十减其九,“千灶万丁”降为“百灶千丁”,不少人迁往异地谋生。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太平盛世,郭村正日益创造着古村的辉煌。


郭村与宏村的“牛肠水圳”相媲美、逶迤千米兼有浣洗和防火功能的古渠连接着郭村的家家户户,大部分是被青石板盖住的,河道稍陡处,还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至今,村民仍使用此渠浣洗。如今,郭村还存有明清古民宅130多幢,品质尚好的30幢,虽单体精品不多,但整体明清风貌依旧、古韵十足,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素材来源:《徽州五千村》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