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山脚下藏有美丽“谷城”【三则】:郭村记忆---恒河

 舒溪河畔 2020-03-12

一、郭村老街:新时代展现新风貌

汪悦 舒俊 程向阳 微太平 2018-09-08

郭村隶属于黄山区焦村镇,历史悠久,古时为徽州府、池州府和宁国府三府通道的交界处。郭村古驿道贯穿南北,带动了郭村的商业发展,郭村老街应运而生。近年来,通过“百村千幢”项目、“美丽乡村”建设及“世行贷款”扶持,郭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郭村老街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古驿道可直通三府

“碧天云净万峰低,纵目东园秋色迷。红楼满庭风飒飒,黄花溢地草萋萋。幕烟横镇山俱断,鸿雁远飞霞与齐;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这是明代诗人程树本笔下的郭村古村落。

从省道218一直向西,驶入郭村,蜿蜒绵亘,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沿着小路向前,见一座写有“谷城”两字的城门,穿过门洞,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空旷地,当地人称“桥阁坦”,即郭村古广场,是当地村民的集庆之地,村民的红白喜事队伍皆沿此地周围的石板道绕圈,以增气氛。正月闹元宵,九月的周王庙会舞龙舞狮、出龙灯、搭台唱戏等集庆活动都在此展开。

在桥阁坦一侧的观音阁,记者看到,大堂正中,左边端坐着面容温和慈祥的周文王,右边坐着表情严肃威武的周武王。二王身边各有一匹泥塑战马和一名马童,两名马童栩栩如生,双袖卷起,双目圆睁,一手挥鞭,一手执辔。熟悉村史的村民林志成告诉记者,由于周王庙被破坏,周王庙内的物品移到观音阁。

记者看到,村中青石板铺路,街渠流水潺潺,民居鳞次栉比,街巷相联,恒河由南向北纵贯全村。郭村老街总体格局是由一条主要横向道路和一条次要横向道路及多条纵向巷道,连接形成的棋盘式格局,将村庄各门各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郭村老街是池州到徽州的必经之路。”林志成告诉记者,郭村老街处在徽州府、池州府和宁国府通道的交汇处,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在郭村打点住宿,街道在明代已具有相当规模,在清代更是形成了长约1公里的街道,饭庄、旅店、糕饼坊、木榨油坊、杂货铺等应有尽有。当时街上有两家木榨油坊非常出名,附近的村民都到这里来榨油,还有一家民生糕饼坊,各式糕饼都有。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遭受兵家焚烧杀戮,渐而萧条。

村民陶春旺家的理发店是老街上为数不多的几家店铺之一。理发店内,陶春旺正在用老式工具全神贯注地给客人掏耳。“这家店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有三代,从我师傅的师傅就开了。”陶春旺说。1967年,19岁的陶春旺跟着师傅学习理发技术,一直做到70岁。陶春旺说,现在店里生意没有原来好。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郭村老街还是很繁华的,猪肉铺、豆腐坊、裁缝店,整条街店铺林立。“当时街上很繁华,布店、木榨油坊,来往的行人很多。”村民林长贵说。林长贵今年77岁,一直住在郭村,住在祖上留下来的老房子里,据说有200多年了。

以林姓为主的“榖城”

郭村古时称“榖城”。整个古村落群山环抱,坐落在谷地之中,故又称“谷城”。郭村历史悠久,宋时即建村庄,根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南宋宝祐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舂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系郭村林姓始祖。”因此,郭村村民主要以林姓为主。

村民林志成告诉记者,追溯郭村林姓源流相传甚远,相传“林”姓是周武王所赐。“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林志成说,商周时期,殷商王比干辅佐商纣王,但纣王荒淫无道,诸侯反叛。比干精忠进谏,反遭纣王杀害,时夫人陈氏有孕,即与婢女四人奔于牧野,逃至长林石室(即石洞)而生男,名坚,字长思。至周武王伐纣获胜,夫人乃将坚归周,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以林而命氏,赐为林姓。是故,林氏始祖当为比干之子坚。

郭村林姓宗族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每年的农历九月,郭村都要举办盛大的周王庙会。2013年,传统民俗郭村“周王会”入选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载,清代初期,郭村人口众多,村庄扩大,沿来龙山西侧形成条形村庄有数里之长,十分繁荣兴盛。据县志载:“鼎盛时期清嘉庆年间,十字街道横竖约一华里,上与岩寺相接,下与石壁下相连,人口近两万,千灶万丁,曾有三十六口水井,七十二口水塘。”村民们在往时的农耕经济中,自劳自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年辛苦半年闲,过着和谐、安详、自给自足的生活。

清咸丰年间,郭村变成了战场,战火蔓延十一年,村庄被焚烧一空,损失惨重。太平军和清军轮流驻扎,拉锯式的战斗在郭村进行,战火持续十一年之久。由于长期战乱,郭村逐渐衰败,北门街、西门街焚烧殆尽。郭村下首村(即观音阁以下)村庄湮没,瓦砾遍地。到了清末,十字街已不复存在,南门和西门人迹荒芜,集镇中心由十字街移至桥阁坦,郭村街道和岩寺街道各长只有0.2公里,人口不足两千。

抓住机遇促整体发展

采访当日,游客董江正在观音阁内二楼观赏,董江告诉记者,郭村的风景不错,他经常来拍些照片,“这两年保护情况不错,一些闲置的古建筑被利用起来,希望能保护得更好,让郭村的历史文化得以保护传承。”

据黄山区焦村镇郭村村委委员胡铭建介绍,2012年,村内改造建设了郭村村史馆,“村史馆原来是私人住宅,我们收购回来之后进行了装修,打造成村史馆,将村内的一些石碑、古遗存放在村史馆内,供游人参观。”胡铭建说,这对闲置的古建筑开发和保护,对传承郭村历史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村内还借助世行项目资金,加强治理老街环境,积极对外招商。郭村每年有几千人次游客,周末、节假日游客较多,参观郭村古建筑和周边风光,下一步,会融合发展旅游。

记者从黄山区焦村镇政府了解到,2011年,郭村被正式列入全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共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村庄道路完善、村庄水系修复、村庄内部修缮、村庄还绿工程、村落文化挖掘”等方面建设。完成了恒河流域维修加固,疏通了淤塞多年的水渠,修复了村内月牙塘,再现“活水穿村”这一皖南地区特有的村庄水景;结合危房改造,改徽建徽,保护徽派古建筑,修缮了82户住宅;对古村落内各类杆线进行迁移,重新修复了村内桥阁坦广场和村庄沿河步道,还原了村庄原貌。

2013年,郭村被列为黄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批省级中心村,先后投资700余万元,重点抓好环境整治、配套设施等建设。

黄山区焦村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世行贷款等项目的支持下,郭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完善,村容村貌得以美化,文化品位得以提升。

来源:黄山区政府网



二、郭村记忆---恒河

暖风 微太平

生于斯,长于斯。随着年龄渐长,当前的事情常常记不起,对郭村的记忆却是越来越清晰起来。




郭村四周是山,家门口的那条小河---恒河,就起源于东边的来龙山上的清泉。据说这条河兴建于清乾隆九年,自东向西,纵贯整个村庄。在村庄的“东门头”,即恒河的上游处,分流出一支古渠,逶迤千余米,沿着郭村老街,连接着家家户户。古渠大部分是被青石板盖住,犹如宏村的“牛肠水圳”,兼有浣洗、防火和灌溉的功能。古渠通幽,来到了郭村的中心---“桥阁坦”广场。其出口隐藏在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建桥”的桥墩处,不易发现,但闻淙淙水流声汇入宽大的恒河中。恒河在此处把“桥阁坦”广场围成了一个很大的半月牙型, 然后向西流经“观音阁”,老学校,“北门街”,良田大畈,最后在“石壁下”汇入河滩。





春夏之交,是雨季。

恒河水位会上涨,偶尔也会有洪水泛滥的时候。秋冬是枯水季,但也有清浅的河水供人们使用。

我最喜欢的就是夏天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小伙伴们就可以下河洗澡、捉鱼了。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和一年龄相仿的玩伴,他长的肥头大耳,一双大大的眼睛无时不透露出机智,炎热又漫长的一天玩得太无聊了,他提议我们去捉些鱼吃。我俩先自制了鱼笼,然后沿着河堤,在河堤两边的石头缝里采摘好多“醉鱼草”。从“观音阁”往下,顺着河流找准鱼多的地方,用河里的石子筑“坝”,在坝豁口处埋好鱼笼。接着在坝里把“醉鱼草”放在一个露出水面的大石头上,再用小石头来砸这些“醉鱼草”,把它砸碎,砸烂,直到它的根汁流到水里。据说鱼吃了这个根汁的水,就会被醉晕,而这点毒性对人是无害的。砸了一定的“醉鱼草”后,连同这些碎根烂叶全部放在坝中,最后俩人用自己的身体在坝里面搅拌。只见我那玩伴扭动着五短身材,大大的脑袋在短颈粗脖上晃动摇摆,溅起的水花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为了比一比谁把水花溅的更高,我们忽然坐入水中,随后一跃而起,却没想到小裤衩顺势而下,露出了光光的屁股,我们在嬉笑中一会儿就把水搅混了。

此刻,就见鱼儿翻白肚子,我们就抢着捡鱼了。我们沿着河流到了老学校的石拱桥下面,共筑了三四个“水坝”,鱼捉了不少,人也累了。于是来到岸上,靠在老学校的百年柏枝树下分鱼。你一条大的,我一条大的;你一条小的,我一条小的。乖乖隆地咚, 每人有两大碗的鱼呢,我们就各自欢喜的回家了。本以为回到家会受到一番表扬,却老远听到了奶奶的训斥声:“那么要吃鱼,你们不要命了呀!”




恒河是和善的,是郭村人的母亲河。也许是她见证了郭村从繁荣到衰败,从古时的“千灶万丁”,到如今的人仅千余。历尽了世事沧桑,阅尽了人间百态,她对郭村的村民是宽容的。从没听说过恒河给村民带来过任何祸事,甚至跌入河中也不碍事。我自己就有一次亲身的经历。


那是一个冬天,太平的黄梅剧团来郭村电影院(现在的木榨油坊) 唱大戏。

那可是郭村的节日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到郭村来看戏。电影院内人山人海,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有磕着瓜子聊天的;有随着表演喝彩的;有闭着眼睛听曲的。爱凑热闹是我的天性,哪里最热闹?当然是舞台前沿。这里可以看到舞台下弹奏的各种乐器,还可以看到演员们的神态表情。时而锣鼓阵阵,时而二胡戚戚,时而快板声声,时而扬琴铮铮。至于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也不知其意。只记得一位媒婆装扮的老妪,拿着一根长长的烟枪,跪在舞台前沿不远处唱呀唱,突然把手上那跟烟枪对着我们,猛敲了两下地板,把我吓得趴在舞台上的小手都缩了回去。可接着她又是继续唱。在炽热的灯光照耀下,看着花花绿绿的演员们在布幕里进进出出,很是快乐。最后,曲终人散,我被大人们裹挟着出了电影院,两眼一抹黑,只有跟着大人们的脚步走。在“桥阁坦”上两个台阶,走到恒河岸边左拐。没想到被挤到拐弯外围了,一脚踩空,我还没来得及喊出声,就觉得屁股一凉,直接坐在水里了,顿时大哭。只听岸上有大人喊:“谁家孩子掉到河里了?”,紧接着就有一束手电筒的光照向我。我慌忙爬上岸,狼狈不堪地跑回家了。


恒河


2020/03/11



恒河是和善的,是郭村人的母亲河。

“我欲寻仙迹,村居趣转嘉。瓦盆盛腊酒,茅屋煮春茶。翠滴松杉杪,清分蕨笋芽。相逢无别话,只有种桑麻。”这是明代太平县令蒋忠笔下的郭村。我相信,随着郭村古村落美好乡村规划的建设实施, 郭村也必将成为旅游的网红之地。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但愿每一位游客在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世俗的浮华时候,能来到这里,漫步在恒河两岸,享受这山水之乐,找到一份您心灵的净土。

2020/3/6


三、黄山脚下藏有美丽“谷城”,唐代有村,宋时成型,在这里人们把生活过成一首诗!

原创 琚贺 行走观察 2019-04-17

原来,最美的风景,其实并不是在远方,就在你的脚下,只是因为没有被你发现。她与黄山风景区才有1个多小时辰,和黟县宏村仅隔一座岭距离。“碧天云净万峰低,纵目东园秋色迷。红楼满庭风飒飒,黄花溢地草萋萋。幕烟横镇山俱断,鸿雁远飞霞与齐;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这便是明代诗人程树本笔下的谷城(郭村)古村落。

谷城坐落于黄山风景区西大门脚下,就是现在的黄山区(太平县)焦村镇郭村。谷城(郭村)历史悠久,自唐代有村,宋时成型,郭村故称谷城(原郭村乡)。“谷城”(郭村),南与黟县宏村接壤,西北与石台县毗邻,自古即三州交汇地。《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谷城在弦歌乡,因此郭村又称为“弦歌里”。

谷城(郭村),古称弦歌乡。当地居民姓林不姓郭。根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南宋宝佑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舂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系郭村林姓始祖。”相传“林”姓是周武王所赐。其次是“周朝后裔”说:相传周朝后裔有林姓者,而郭村林姓于南宋由福建迁于郭村,因此郭村保留着祭祀周王的风俗。最后有“谷国移民”说:郭村原名“谷城”,相传是从湖北襄樊的故谷国都城——谷城迁徙此地,谷城的名字和祭祀文王和武王的习俗都是他们世代传习而来。郭村林姓宗族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每年的农历九月,郭村都要举办盛大的周王庙会。2013年,传统民俗郭村“周王会”入选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村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曾经繁盛的古村落。黄山区(太平县)历史上隶属宁国府,而郭村地处宁国府、徽州府、池州府三府接壤之地,通往三府古道在这里交汇。郭村距太平(宁国府)、黟县(徽州府)、石台(池州府)三个县城都是约四十公里(古代称一天的脚程),流传有“荡黟县,走石台,跑太平”的说法。

谷城由于系三州交汇地,历代系兵家必争之地。故明代洪武年间再次设立“宏潭巡检司署”,从七品建制。清初,由高层军事官员建议,由徽州、池州、宣州三府集资设立“三州会馆”,系官方驿站。郭村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近代曾几次成为古战场。在郭村发生的战役中,著名的当为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杨辅清所部与清军罗勉农所部的郭村争夺战,和清咸丰十年(1860) 十二月太平军周国虞部与曾国藩所属康福部发生的羊栈岭阻击战。

郭村是典型的皖南古村落,村头有水口,村中有水渠,渠水沿街而行。郭村与宏村的“牛肠水圳”相媲美、逶迤千米兼有浣洗和防火功能的古渠连接着郭村的家家户户,大部分是被青石板盖住的,河道稍陡处,还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至今,村民仍使用此渠浣洗。按照农村生活习惯,早上8点前,大家是不能在水渠里洗任何杂物的,因为上游人家生活饮用水都取之水渠。家家户户大清早都要用水瓢舀水到水桶肩挑回家厨房,储进水缸。这一世代传下来的规矩,不仅在郭村,在徽州各地乡村,一直还在保留延续。只有在各家各户吃过早饭后,太阳越过墙头了,女人们这才可以把衣服等一些物品端到渠边搓洗。

如今,郭村还存有明清古民宅130多幢,品质尚好的30幢,虽单体精品不多,但整体明清风貌依旧、古韵十足,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1年,郭村被正式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但郭村仍然原始质朴,感觉不到一丝商业味道,黄昏的阳光里安详静谧,炊烟袅袅,充满了原始和古朴的气息。

旅行·美食定制:hz_tongto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