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入“武陵溪”——郭村古村落之印象

 冰淇淋crf 2019-08-13

郭村地处黄山西南边隅,太黟公路沿村东南而过。如果你对郭村不熟悉,怎么也想不到,在偏僻山村公路下的这一小块盆地里,竟还藏有一个明清风貌的小村落。

 “碧天云净万峰低,纵目东园秋色迷。红楼满庭风飒飒,黄花遍地草萋萋;暮烟横镇山俱断,鸿雁远飞霞与齐;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

这是明代诗人程树本描述郭村的景色。

郭村自然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溪,四周群山环抱,村下平畴千亩。据史料记载,原先这里是一片很大的苦竹林地,初名苦竹坦,是一块三面环山狭长且又较为平坦的谷地,古名称为谷城(榖村)。紧靠村北后的小山形似箬帽顶,沿山脚突兀而起,虽不高,却森郁峻峭,似一道绿色屏障。村东来龙山逶迤起伏,村西西山婉延连绵,村南寨山似一道案台平陈眼前。由于太黟公路从此通行,两旁早竖起了一排排民房店铺,现已是郭村主要的交通集散地了。绕村前有一条呈外弧形的恒河,如白练飘飞,又似玉带蜿蜒,在村庄房屋和田野之间穿行。村落布局在风水学上是极佳的,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清嘉靖《池州府志》收录了宋朝石埭籍御史、中书舍人王镃所著的《陵阳山窦子明传讃》中称,陵阳窦子明一日知其弟子安欲化黄鹤,遂邀而遇之,中途子安驾黄鹤而东归,子明驾白龙而西返。其居人递闻空中有弦歌之声,因名其地'谷道之乡(今郭村又名谷城、榖村),曰'弦歌可能据此窦氏兄弟仙遇传说,郭村在清代又更名为弦歌乡。民国年间又改称三郭乡,乡政府一直设在郭村。前几年的撤乡并镇,把郭村纳入了焦村镇,乡的建制亦就不复存在了。

郭村是太平林姓的聚居地,追溯林姓来源,相传是殷商纣王叔比干的后裔,周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赐以林姓。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太平郭村林姓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迁居江西婺源,南宋宝佑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椿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墓葬县西九十里,杨梅林蟠龙形,系郭村林姓始祖。至清代中叶,人口众多,有千灶万丁,至清嘉庆年间,林中已有村民总祠,支祠达十几座,十分兴旺。林氏祖先八百年来,善于在本地山水上做文章,在这一块谷地里巧建妙筑,逐渐沿这块平坦的谷地山脚间,构造起了一个世外桃源仙境般的条形村落。

如入“武陵溪”——郭村古村落之印象

每次我路过郭村,都是位赶路匆匆、眼福大饱的过客。那沿途的山光野风,那逶迤的苍翠青绿,那不时入耳的涧溪水声,那春山出崖的映山红,那田园里镶金嵌黄的油菜花,那时隐时现的山间小筑民居,每次都让我离迷沉醉,一阵阵惊奇,似经历了一次次桃源仙境的游程。那里的农家土菜和山珍野味,让我唇齿留香,久久回味。那里民风的淳朴和乡民的热情,让我记忆犹新。也难怪明代郡守、曾任太平县令的蒋忠重游郭村后,感慨万分,在他的《谷村有述》中写道:

“我欲寻仙迹,村居趣转嘉,瓦盆盛腊酒,茅屋煮春茶,翠滴松杉杪,清分蕨笋芽,相逢无别话,只有种桑麻”。

而对于这郭村老街,在我脑子里的印象是十分模糊的,除了感觉通往黟县的旅游山道越修越好外,那路边的民房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千篇一律的新农村建设东风似被大山阻隔,没有吹到这里。那郭村也似乡野没有穿上新装赶潮的村姑一样,依旧衣着朴素,在村头,在田间,在小屋,日复一日过着默默无闻,了无牵挂的生活,保持着这偏远山村的原始质朴。人,有时就是这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住久了,反到留恋了那小桥茅屋的温馨记忆和那土壤山林的氤氲清香来了。现时我们的生活足迹,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离和徘徊着。城市现代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也是地方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特别是一个古村落,能象西递宏村那样完整保存下来的,现也是很少很少了。

如入“武陵溪”——郭村古村落之印象

在油菜花开的时节,我们慰问了西大门焦村敬老院,得知焦村镇郭村古村落是黄山区目前唯一的市级百村千幢工程时,随后驱车来到了郭村老街。

我们去时,村庄已是经过整治了的。山谷里油菜花金黄铺叠,一片片,一层层,灿烂鲜艳,是村庄最靓的色彩。一条水泥路在田园里弯来转去,两边镶嵌着卵石,间断栽种着吐着红苗的石楠,穿过一座小桥后就隐约到油菜地里了。一眼望去,村庄里都两层的粉墙灰瓦小楼都包裹在深山中,简式仿古翘角的马头墙,几丝绿柳桃树隐约,连同那山崖的青枫,在逶迤青黛的山间张扬着春的气息。

皖南的村落,有水就有了灵性,溪水是村落的血脉。走到村头,见一股山泉被引进了村头的一口水塘里。过了水塘,迎面粉墙灰瓦的民居里,夹杂着几间石屋,石板路沿着巷道,一直向前延伸到老街尽头。早就听说郭村这一带所产的石料为黟山青,石料丰富,质地优良,雕成的狮子也特别威猛。那规整些的,被山民们琢磨平整,或为厅堂天井铺装,或为门槛台阶,或为桥梁拱石。那大片大片,或为平铺在院落广场,或铺满长长的街道,或铺成环村的道路,或铺成崎岖的山道。就是那零星碎块的,则被砌成墙基或墙面,或摆搭成菜地围墙,或鸡圈,或猪圈。单看看那深约丈余,宽约八尺,环村而过的恒河两边垒筑的沟壁,你惊叹的,不止是深沉黝黑黟山青堆集的美丽,更是为这深藏不露,造福一方山民的伟大水利工程而感叹。

如入“武陵溪”——郭村古村落之印象

这山谷里不说话的石头,被山民们随心所欲敲打着,各自都能派上了用场,那琢磨不透的水也不例外,被村民们牵来引去。皖南山区的水不似江南水乡的水那样温情恒定,它随着季节的变化,夏涨冬落,一遇山洪暴发,来势凶猛,而平日里只是涓涓细流流淌。村庄择水而居的同时,山人也充分摸透了水的秉性,趋利避害,造福山民。郭村地处谷底洼地,四面高山,特别容易积水。穿村的恒河,单就清乾隆年间记录,曾两次发动全村人疏理街心河道,每次都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和人力,为疏理街心河道还留下了两块石碑至今尚存。自林姓居此八百年间,这村居的保存完好与这恒河的胸襟豁达是分不开的。老街巷道自东向西全是石板路,那引入村中的山泉,则顺着石板道下暗渠,潺潺流淌,似血脉深入到街面上每家每户,或在墙根露出一个方口,或在房前露出一条水面。走在街道上,你稍不注意,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有时方口水位低了,就会在下口边打上二三根木桩,竖插一块挡板,水位就高了起来。脚一踏出门,仅只弯一下腰来,那清澈的山泉就会被村民捧在手心,流进村民生活心田了。村中那林家祠堂已被拆,祠边连通暗渠的老“月牙塘”已有一半被填埋置屋,不知它是否临摹仿造山那边宏村老街那“花未开,月半满”之“月沼塘”的创意。听郭村的同事说,偶到雨季,这郭村老街的水,会从暗渠里挤出来,流满街面,全村的童孩们会在齐小脚深的街面上戏水,浸泡那最快乐的时光。

不变的石板路,不变的暗渠,村中依稀可见明清时代的建筑,那泛黄的古砖,那墨描的门楣,那飞起的马头墙,那门前的圆柱石,那弄堂,象一个个连串起来的时代音符,时不时跳进我们的眼帘。生活在山里人建造宅第村庄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追求的是自然朴素和清雅简淡的美感。以当地丰富的黏土、石灰、黟山青石料、杉木为等修建精巧雅致和美仑美奂的民居。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砖石材料以及木门窗罩,让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现街坊民居大都是在原址上经历过多少次翻修改造,但村落的总体布置没有多少变化。我们走在街面,时不时就见有人从屋内探出点来张望。偶有摄影人穿行。行走的村妇,手里拎的不是竹蓝子就是塑料桶。岁数大的男人们最悠闲,或捧着双手立在墙角,或打着赤膊叼着香烟,或戴草帽背着双手踱步。一辆板车过来了,可能是拉什么东西。接着是一辆摩托车又呼啸而过。一辆小童车上的小男孩儿,被三二个学生模样的推走在街面。一家碾米店里,那木风车上还飘集着蜘蛛网,那竹箩筐一只盛满了米,一只装满了糠,那电动碾米机让我一下子又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恒河边的巷院菜地里,偶有村妇采摘果蔬。一个中年汉子肩背一捆苦竹竿,给地里的瓜儿搭着架子。偶有村民从我们身旁走过,不时会有人给一个善意的微笑,偶尔也有人用温柔的土语谈笑问候,淳朴而和谐。没到郭村来前,我就很留意此处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如今到此一游,那这石头的美丽,这清泉的柔情,田园的风光,深深划过我的心田,把带着我们回到了久远的岁月。记得清代有位诗人陈慕在他的《弦歌乡题回家》中写道:

深绿隐樵路,柴门向水声。野鼯穿稻稳,岑雉掠花平。米色分勤惰,禽言辨雨晴。老农欣系马,鸡犬不相惊。”

如入“武陵溪”——郭村古村落之印象

走出巷口,恒河从村东绕了进来,迎面的石拱桥把桥阁坦广场连接了起来,那穿村的暗泉,从桥墩下出口冲出跌落几米,发出哗啦啦的水声,如果你不经意,根本寻不着水声的出处。这宽大的恒河向西婉延,把桥阁坦围成一个很大的半月牙型。

桥阁坦广场曾是山乡进行各类民俗活动和集会的场所。但乡村最隆重的活动,莫过于周王庙会。在郭村桃岭古道旁曾有一座颇为巍峨壮观的周王庙,建国前尚有专人驻庙管理,现庙宇遗址尚存。庙里曾供奉着周文王、周武王。据传林姓氏为周武王所赐,林姓以此祭祀,祈求保佑林姓平安。每年农历九月,郭村上下都要举行盛大的周王庙会,九月二十四日由一百多人组成的仪仗队将周文王、武王菩萨自周王庙抬到村中二甲祠后殿,九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菩萨在仪仗队护送下分别在石壁下、岩寺、郭村游行,所到之处鞭炮双响、锣鼓齐鸣、沿途村民杀鸡血祭,二十七日停放在桥阁坦,在周王菩萨供桌上摆放上百碗供品,搭台日夜唱戏,四乡八村的亲友均来郭村看戏,加之卖吃的,做生意的,桥阁坦上可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五谷丰登的喜庆场面。桥阁坦已经过整修,坦中有几排衣竿上凉晒的衣服,连同那坦两边旗杆上飘摇的杏黄色幡旗,打破了坦中平静的寂静。坦对岸的连排老屋子里,一家肉摊前和一家老式理发店里门口坐着一些人,似是村民茶余饭后的集会地。

山民们对那似“财源滚滚”的恒河敬畏的同时,也是非常的留恋,锁了多少道石桥不算,又把它引进村庄,最后,还是跨河建了座两层高大的“观音阁”镇留它。这观音阁是清嘉庆年间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也是太平境内现存的唯一建于石桥之上的楼阁,阁下现存清顺治,乾隆年间石碑三块,碑上记载着古时村民捐银建桥修路,疏浚水渠,兴修水利的事迹。阁二楼原供有观音菩萨和以神农氏等为主体的药王菩萨等十尊塑像。凡头年结婚的媳妇,均在农历正月初七后,去参拜观音菩萨,企盼如愿早生贵子,平日里村民则常去拜药王菩萨祈求驱病消灾,四季平安。登楼,可览郭村之全貌,看西山落照美景,听山谷天簌之声,临窗以抒襟怀。

走进谷中老街,你自然而然会涌起一种奇特的心境,踏在石板道上,听着潺潺的水声,跨进民居弄堂,身置桃源仙境,心灵也得了一次次回归和洗礼。也难怪明代侍御窦承芳游郭村后,在《寓谷村与林伏兴》中叹到:

“西番到此山家宿,最喜山家景非俗。门前挺挺数株松,窗处萧萧几竿竹。儿孙读书诗礼闻,童仆种田衣食足。老妇大阿安乐多,笑我宦途空碌碌。”

如入“武陵溪”——郭村古村落之印象

郭村这个古村落虽小,却似一幅古画里的乡村,能唤起我们对自然山水最原始的挂记。多少年来,她一直默默守望着先人的文化积淀,正等待着,真正懂她的人们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