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徽州记(十四):太黟古道第一村

 二班毛豆 2023-10-31 发布于广东

从桃源村继续往南,约莫20公里处,右手边忽出现一大片村落,绵延几公里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俨然是很具规模的古村落。

这是哪里,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古村落。

看看导航,还有25公里才到塔川,应该没到黟县。

郭村 太黟古道过羊栈岭到黟县

又往前开几百米,街道渐宽,店铺摊档喧嚣,行人往来如梭,十分热闹。停车看地图。

郭村。

原来这里就是郭村。

早有耳闻,只知位于太黟古道(徽商古道之太平县到黟县的古道),没想到在这里。

真是惊喜。

群山环抱的郭村

已经出了乌石镇。郭村属焦村镇,焦村镇与黟县宏村相邻,过了焦村镇便是黟县地界。

出了趟徽州,终又回到徽州。

大名鼎鼎的郭村自然是要看看。将车停在街道旁一家银行前面,看了眼时间,14:06分。到塔川还有20多公里,很快。

先逛郭村。

落满银杏叶的石阶

路旁有株高大挺直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叶黄绿相间,树旁便是下去的石阶。于此处俯瞰,整个村庄被群山环抱,树木掩映,安宁恬静

明代太平县令蒋忠曾来郭村,观此田园风光赞叹不已,作《谷村有述》曰:“我欲寻仙迹,村居趣转嘉瓦盆盛腊酒,茅屋煮春茶。翠滴松杉杪,清分蕨笋芽。相逢无别话,只有种桑麻。

颇有点孟浩然的意趣。

小径蜿蜒入村

蒋忠为什么称郭村为谷村

郭村古称为“穀村”穀,即稻谷。后人写成“谷”。有人以为郭村因四周群山环抱,村庄于谷地之中,故而得名。其实二者兼有。

古代“彀”与“谷”是两个字。彀为稻谷;谷是山谷。《太平县志》载,郭村因东有来龙,西有西山,南有寨山,村庄坐落在地沃粮丰的谷地之中,古称谷城、穀村。

顺路旁石阶下去,石板路冒出的野草将缝隙紧密填满,一路落满金色银杏叶,古意盎然。

郭村古为宁国府、徽州府、池州府三府交界之地,是徽商古道中太黟古道和青黟古道的要冲。所谓太黟古道,即太平县至黟县;古道即池州青阳县至黟县。

太黟古道这段叫羊栈岭古道,即从太平郭村羊栈岭到达黟县古道这段称为桃岭古道,由桃坑至郭村。如今太黟古道尚有一小部分羊栈岭古道,其余已与S218省道重合。

黟古道还残存一段10公里左右的桃岭古道,又称乾隆古道,保存较为完整,全部为青石条铺砌,周王庙遗址也位于古道边,据说风景相当不错

可能你已经留意到古道旁是周王庙遗址

为什么是周王庙?这个后面说。

郭村田园风光

是三府交界处郭村遂成了南来北往之人的歇脚住宿地,商旅在此住店打点,稍事休息,整装待发。

于是,这里便形成了近一公里左右的街道,街上饭庄、旅馆、杂货店铺鳞次栉比,一片繁华。

民居

郭村地处交通要道,因是三府交界处,社会治安不易管理。

明洪武二年,平县令李简在郭村建巡检司廨公署。

巡检司类似今天的公安派出所。公署是指古代官员的办公之所或上级机构在地方的办事处。

那意思就是李大人将县衙建在了郭村,管理和处理民间治安和司法案件。

路边小石桥

明万历二年,福建龙溪人张廷榜中进士,授太平县知县。张廷榜将巡检司廨公署移建于郭村岩前,并改称三府会馆,协管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在郭村边境地区民事和治安事件。

前,即今天的“寺村”,属郭村乡。“三府会馆”是朝廷中央直属特派的机关单位。

《焦村镇志记载》,岩寺村清代名“岩前”,因有“狮象把门”岩石在附近,故而得名。又因附近有香城寺遗址,民国二十八年弦歌乡撤销时改名为“岩寺”。

种菜的村民

张廷榜为官清廉,在任期间讲究法律政令,设乡规民约,简化赋役,重修了天都书院他常常写示范文章,利用公余时间考核学子,引得邻县的人都来听他讲学。张廷榜主修了《太平县志》。

为便于管理,张廷榜将郭村重新规划,建东、南、西、北四个大门。仅一村落,竟有四门,足见当时郭村之繁华兴旺。

难怪郭村有“太黟古道第一村”之美誉。

谷城后来改为郭村,大概也于此有关。

郭古义指外城的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孟子·公孙丑下》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我原以为郭村村民以郭姓为主,因而得名。然并不如此,郭村人是以林姓为主。

如此一来,村庄本身叫谷城,后又修了外墙,设东西南北四门,所以改为“郭村”。

果真如此,郭村村名则源于张廷榜知县了。

山下村庄 院外田园

郭村是个狭长村落,小路绵延悠长。

一片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民居背倚青山,围墙外菜畦茵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巨幅山水田园水墨画。

明代诗人程树本赞曰:“碧天云净万峰低,纵目东园秋色迷。红楼满庭风飒飒,黄花遍地草萋萋;暮烟横镇山俱断,鸿雁远飞霞与齐;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

可以想象当时的郭村真美不胜收。

又一个小石桥

路旁时见小石桥,有梁桥也有拱桥。仅这一小段路,已有五六个石桥了。整个村落被一泓溪水环绕,溪内村庄,溪外菜地。

因干旱,此时水很浅,若雨季,流水潺潺,则又是一番景象了。

正走着,见右边有村民掘土。我上前问郭村有哪些景点,怎么走。

“去观音阁看看吧,去那里的人多。”大伯抬头笑道。

“观音阁,是庙吗?”

“是佛阁,也是廊桥嗳,那里是桥阁坦嗳。”大伯用浓重的皖南口音介绍道。

我因从小在池州长大,不仅能听懂,还觉得很亲切。

土的大伯

一听有廊桥,我来了兴趣,问怎么走。

大伯想了想,指着前面的拱桥说,过桥走一段,走到见一排杨柳树的路,再沿那条路一直走,就到桥阁坦,观音阁就在那里,要是找不到,再问问人。

我道了谢,等大伯挑土过去。

大伯挑起土筐,又用一根棍子担在另一个肩膀上,棍子那头顶起土筐担子,这样挑起来轻松又省力。

挑土省力的办法

桥阁坦,听起来像个大广场。

皖南这边方言就是这样,地名中”的地方,通常就是宽而平的地方。歙县有许多村庄建在山间平地上,通名为“坦”。

桥阁坦,是村里有阁又有桥的广场吗。

去找找看。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出徽州记(十三):溪畔小村

视频推荐:逛一逛徽州古城

跬步之行:00: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